当前位置:家谱馆 > 卢姓网 > 卢氏新闻 卢氏新闻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红塔乡五将村卢姓寻根记

时间:2021-2-05 来源:家谱馆卢姓展区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红塔乡五将村卢姓寻根记  

  

  

一、寻根概况

2009年10月14日,湖北麻城宗亲卢劲风(派名卢学劲)来到房县与我联系,按照“鄂卢会”的安排,来鄂西北寻找卢氏宗亲。同时联系上的还有县建设银行退休干部卢明会(城关镇晓阳人)、光明眼镜店经理卢胜(窑淮乡窑场村人)。因为由各地迁居房县的卢氏后裔宗谱均丢失,卢劲风要求我们将房县红塔乡五将村等地的族谱进行搜集整理。

我利用星期六和星期日的休息时间回到老家五将村,寻问我们卢家的渊源。卢建根提供了他从派行碑上抄写的内容。卢建清、卢建安、卢建胜、卢建强、卢启良凭记忆讲述了“学”字派以来的各支的情况。但所讲内容无法印证。

2009年11月28日,我再次回到老家五将村,与同村的卢启良、卢启杰、卢启成在宋祖英的指引下,在流经村前的河水中找到了一块“卢朝鼎”的墓碑。回来在卢启献的猪圈外找到了一块碑,此碑由卢朝鼎、卢奎鼎和卢万昌共同为卢华鼎立的墓碑。由于这两块墓碑都是残缺不全的,虽然知道是清朝时期立的墓碑,却无法知道确切的年份。当天还在田埂上找到了派行碑。

后又找到还健在的卢全禄,祥细请教自他以上有关情况,但他只记得他兄长叫卢全恩、父亲叫卢学翠、祖父叫卢映兰,其他都记不清了。

12月7日我在位于城关镇北门河大桥南头的豆腐厂找到了卢全鼎的长子卢建三,找到了卢全鼎(2006年病逝)生前留下来的一本记事本。此记事本上记录了凭卢全鼎记忆并亲笔记录的卢家河的渊源。

根据上述的苦苦寻找,能够收集到的东西也不过这些。由于老辈人说红塔乡营盘村、红塔乡古桥村卢家营都是从卢家河分出去的,所以我找到营盘村的卢启虎(现任县发展与改革战线工委副书记)和古桥村卢家营的卢启先(现任县林业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请他们回老家把历代以来的情况弄清楚。这两位兄长欣然应允。

目前,老家五将村四组即小地名叫卢家河大多数人姓卢,有1户姓胡,有4户姓方。全组姓卢的大概有200多人。

二、几个问题的推敲

1、关于我们祖先何时来到卢家河

据老人讲,“洪武己巳年,千人上房县”。从黄冈麻城鸭娃畈迁来湖北房县红塔乡五将村四组,原名高枧河,迁居此地的卢氏后裔为了纪念原籍地麻城卢家河而将高枧河改名为卢家河沿用至今。据麻城劲风宗亲介绍,原籍麻城名叫卢家河的有三地:一是龟山乡元正桥村卢家河,二是夫子河镇芦家河村,三是与夫子河镇卢家河村和盐田河镇惠兰山村卢家山相临的罗田县大崎乡有名卢家河的垸名。麻城古孝感乡辖地,如今宋埠镇郊有名炉前凹(可能是卢家凹演变而来)及中官驿镇大畈村卢家凹现均无卢氏人口。从卢家凹的周氏宗谱中查得,相当明初中期卢氏人口除外迁他地外,因无继承人而由外甥继承。而外迁由于路途遥远失考,证明麻城一些地方虽然现今无卢氏人口居住,但从前确有卢氏人口从这儿远迁他地等。在地处长江中游的举水河平原的麻城,到处都有名叫畈的地方。南湖办事处雨阴河村鸭儿塘垸地处举水平原,位于麻城古城西南方向,为江西迁居麻城始祖卢明五携三子福一、福二、福三活动的地方,也为福二、福三从麻城原居地迁移现居地途经处。鸭儿塘现居同从江西迁来的陈姓人,因宗谱丢失无考,无卢姓人居住。迁居房县卢氏后裔可能因年代久远,凭口头传说,加之鸭儿塘为平畈之地,而将麻城鸭儿塘记为鸭儿畈或鸭娃畈。鸭儿塘为元明时期麻城孝感乡辖地。

卢全鼎生前留下来的记事本中记录的内容是:

卢氏宗祠:卢氏乃黄州鸭娃畈人也。洪武己巳年,迁移陵州县高枧五将山八石种坡脚下卢家河,上边有盐池沟、下边有锦鸡沟。卢姓在此处插草为记,握茅为标,居住至今已有数百年之久,不知何时失去派行,恐后姓氏颠倒不明尊长。余故将相传之我辈出以后行序:昌朝林友正 大明五代傳 子永鳴鼎續  萬敏映學全 建啓知多煥   繼成必自天  維宜元複合  本立向春先。

这可能是卢全鼎回忆并记录的卢氏宗祠的内容。由于“全”字辈中,他算是很有文化的了。他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在县城里的一所学校教书,可能对此比较关注,所以记下了这些内容。当然他的记事本中的内容不仅仅有这些内容,还有卢家河卢氏始祖以来的历代人士的记录。在后边将有叙述。

卢全鼎回忆并记录的卢氏宗祠的内容应该属实。因为清光绪年间立下的派行碑的碑文是:

當思木有本、水有源,而人豈無本源乎?第先人之尊諱恒而久遠,而難知後人之支派,每至混淆而無序,所以前後顛倒不分良可?我族遷房陵以來,自明至今,相傳十四代矣。曆年之久,其先人之墳墓有碑者猶能識之,而無碑者卒苦于不知。今特同族立碑,列先人之尊字于右,而序後人之派行于左,以志不朽云尔。

曆序先後派行:昌朝林友正  大明五代傳  子永鳴鼎續  萬敏映學全  建啓知多煥  繼成必自天  維宜元複合  本立向春先。大清光緒二拾壹年小陽月(1895年农历10月)吉日立。

从老辈的口传到卢全鼎生前留下来的记事本中的记录,再由清光绪二十一年立下的派行碑来看,明朝洪武己巳年应当是我们的祖先迁移到五将山的时间了。经过查阅天干地支纪年法和公元纪年对照,洪武己巳年应是洪武6年,公元纪年应是1373年,至今已有637年了,距清朝光绪二十一年有523年。

从历史记录来看,根据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中国移民史》研究成果表明,整个明朝,人口的迁移活动一直就没有停止过。然而以规模计,则首推洪武时期的大移民。据统计,明初的移民规模宏大,人数达到1100万之众,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15.7%。从这个意义上讲,明初大移民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运动。 曹树基教授在《中国移民史》第五卷和《中国人口史》第四卷等著作中,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明初四川地区大移民的历史背景。

到了明初,当朱元璋平定四川以后,他把四川和华北、江淮地区一道列为全国重点的人口迁入地区。而明初向外输出人口的主要地区,则是与这三个地区相邻近的较少遭受战乱影响的人口富裕地区,它们是山西(主要是平阳府洪洞县)、江西(主要是吉安、南昌)和湖北(主要是黄州府麻城县)地区。根据史料和调查表明,山西省的移民主要外迁至河北、山东、河南地区,江西移民主要外迁至湖广地区,湖北移民主要外迁至四川。

     在崔荣昌《四川方言与巴蜀文化》一书选录的17例“湖广人”族谱资料中,有12个源出于湖北麻城县,占总数的70.6%,可见在元末明初确实存在一个“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移民迁出地以湖北为主,而麻城居首。在这17个家族中,迁自元末的有5个,占总数的29%。明初的9个,占53%。

综上所述,在明初洪武年间,我们的祖先在大移民时来到五将山当是可信的,时间就是公元1373年。

     2、关于繁衍世代及派行碑文的有关情况

《湖北卢氏汇谱》副主编、麻城“湖广填川孝感乡现象”研究会会员卢劲风提供的,始祖卢明五元末自江西经江南省太平府宦游外境,携妻姜夫人及福一、福二、福三三子来麻城借籍定居,福一之子必荣与福三之子昌淑为元末明初人,与迁居房县始祖自昌、必昌是否有必然联系有待研究。他们中的“必”与“昌”字及其生活的同时代值得探讨。必荣与昌淑为堂兄弟,迁居房县始祖自昌、必昌与必荣、昌淑可能为亲兄弟或堂兄弟。房县从始祖卢自昌、必昌繁衍至我辈启字派为22世,而麻城从昌淑繁衍至劲风辈学字派为23世,这是相吻合的。按史学家提出的,历史上繁衍平均每世代为28年计算,从自昌、必昌迁居房县的明初洪武六年己已年,至今637年为22.75世,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从碑文看,对立碑的意图讲述得很清楚,这里不再重复。整个明王朝自公元1368年—1644年共277年时间,如前所述应是10代人而不是五代人。所以,虽然“大明五代傳”可能不属于派行,却用这五个字来填补缺失的五代,是因明朝代远年湮,各种原因导致未修宗谱,到清朝修宗谱时,凭口传记忆难免理清,只记得前五世。而“子永鳴鼎續”这五个字中的“續”字派行,从卢全鼎生前留下来的记事本(见后)看可能因某种原因记掉了这一世。因为从找到的“卢朝鼎”的墓碑碑文来看,卢朝鼎的儿子是“万昌、万里、万爵”、“孙子”是“敏蘭、萱、□、葵、薰、蓉、芳、蘩”(其中第三人因碑破而不知)、“重孙”是“映”字辈“映麟、然、翰、鸿、渚、楚、宽、金、池、清、廣、泮、環、廷”。从此碑可推断,“子永鳴鼎續”这五个字中的“續”字派行也缺额,“续”字没当字派。从修字派的规律及“昌朝林友正  大明五代傳  子永鳴鼎續  萬敏映學全  建啓知多煥  繼成必自天  維宜元複合  本立向春先”字派形成的五言八句律诗的字数和音韵看,“大明五代傳”填补所缺五代,“续”字应该为字派,但碑文和全鼎生前留下来的记事本中可能因当时条件所限,漏录“续”字派人氏,这是劲风宗亲的看法。

同时,派行碑文中“繼成必自天”中的“天”字左上方隔了一点距离还有一“╯”。这样,“天”字有可能成了“矢”字。但派行碑中的“天”字不可能是“矢”字。因为,所有的派行碑文必须押韵。碑文中押的是“an” 韵。所以只能是“天”字而不可能是“矢”字。

3、关于历代祖先的具体情况

麻城卢劲风还提出,从麻城鸭娃畈迁居房县的始祖卢自昌、必昌凝为湖广填四川,于中途因某种原因而留居房县,其迁移目的地为四川。房县为从中国历史上八大著名移民地之一的湖北麻城孝感乡出发,去四川的路经之地,麻城鸭娃畈为迁居房县的始祖卢自昌、必昌的出发地。元末江西迁居麻城始祖卢福三后裔《卢氏宗谱》中记载,福三之子昌淑后裔迁居与房县毗邻竹山县的有:15世科进迁竹山县,陨阳府竹山县门外石牌路之左艮山坤向;15世科文徙居竹山县,葬竹山县门外石牌路左艮山坤向,子五:发魁妣陈氏,发仁妣刘氏,发全妣黄氏,发祥妣黄氏,发举五兄弟均迁居竹山县;16世发德与妣迁居竹山县未祥,子三:长子殇,时荣、时华;17世时荣、时华兄弟迁居竹山。

房县窑淮乡窑淮村卢氏宗亲数百人,原谱牒于1930年丢失,相传也从黄州府鸭娃畈迁来,现繁衍到15世,始祖带首伦、乙伦二子迁居房县为明清时期,字派为:永登遇作秉逢发  道明德立定开甲  光宗耀祖辉盛极  长兴国朝大世家。窑淮乡相传黄州府鸭娃畈原籍兄弟4 人,长兄留守旧地,其他三兄弟迁来房县、竹山、竹溪,后有人去四川。当时在黄州府鸭娃畈分手时将一口锅砸成四块,兄弟每人分得一块。与五将村同从黄州府鸭娃畈迟迁房县窑淮乡的这支宗亲值得探讨。

从碑文看,来房县红塔乡五将村卢家河的开基始祖应是“昌”字辈。据代代口头传说,来时是兄弟2人,名叫自昌、必昌。由于年代久远,虽然派行碑的序言中有“今特同族立碑列先人之尊字于右而序後人之派行于左”的叙述,但没有找到相关石碑,所以无法考证。幸好找到了卢全鼎生前留下来的记事本,记事本中做了比较清楚的罗列。部分内容如下:

明   朝

壹世:自昌   必昌

二世:朝貴  朝舉  朝選

三世:孟林  仲林  季林

四世:盧敬  盧友  盧恩  盧惠

五世:盧正發

清  朝

壹世:盧子成

二世:盧永耀

      九歲死去父母,隨姑母家(即況鋪仁)照管成人立家繼承祖遺財物

三世:盧鳴晏  盧鳴嗥

四世:周鼎 作鼎 象鼎(大房)   朝鼎 華鼎 葵鼎(二房)

五世:萬玉  萬傾              萬裏  萬昌  萬爵  

六世:敏蘭  敏萱  敏□  敏葵  敏薰  敏蓉  敏芳 敏蘩(編者注:第三人擬爲“敏惠”)    

七世:映麟  映然  映翰  映鴻  映渚  映楚  映寬 映金  映池  映清  映廣  映泮  映環  映廷  映材      

卢全鼎生前留下来的记事本中七世中只记录了映金、映鸿、映材。可能是时间久远记不起那么多人名了。民国以后,只是记录了学洙、学泗、学源、学深、学洞,全望、全璧、全周、全祥、全玉、全鼎、全铭等,故下面将根据五将山村卢家河卢氏人追溯到的“学”字派以下的情况来记录整理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