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龙姓网 > 龙氏新闻 龙氏新闻

先祖入川创业苦后裔在足寻根难

时间:2021-2-05 来源:家谱馆龙姓展区

先祖入川创业苦后裔在足寻根难
  
  明末清初,天下大乱,明军、农民义军、清军在四川持续鏖战。作为清军在四川的头号劲敌,张献忠的大西军令清廷头痛不已。为此,清军的精锐部队和临时招募的地方武装被紧急调往四川,对那支擅长流动作战的农民军进行围剿。顷刻间,四川的城市乡村开始遭受铁蹄的践踏和战火的摧残。见乎尸骸遍野,荆棘塞途。昔之亭台楼阁,今之狐兔蓬蒿也;昔之衣冠文物,今之瓦砾鸟鼠也;昔之桑麻禾黍,今之荒烟蔓草也。山河如故,景物顿非,里党故旧,百存一二,握手惊疑,宛如再世。大规模的战争将盆地中的许多城镇夷为平地,原有的居民大半死于战事,侥幸逃生的人都隐藏到荒山僻野和贵州、云南,苟且偷生。连续不断的战争像天空的云飘走以后,整个四川盆地呈现出的荒凉凄惨景象令人心痛。残垣壁间的腐尸经过风吹、日晒、雨淋,发出阵阵恶臭,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瘟疫的流行。在人烟稀少的城市中,野草慢慢从街道和住宅的废墟间生长起来。
  清朝康熙年间,经历过兵荒马乱、刀光剑影的四川盆地终于平息下来 。康熙皇帝正式颁布了一份名为《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的诏书,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
  政府的号令抵达民间以后,先祖们在位于湖广湘潭的老屋内夜不能寐。他们望着天幕和闪亮的星星,默默地思索着家族、人生、创业等大问题。当时,有的人主张勇敢地响应政府号令,迁徙到四川,因为故乡人口众多,生存景况已不是十分良好。有的人反对移往四川,原因是遥远而陌生的异地可能隐藏着许多难以预料的艰辛,故土虽然贫瘠,但喝一口自家庭院中的井水也能甜到心底,为什么要背井离乡?先祖们无法决断,失去了最佳迁徙时期。
  到乾隆八年,入川“插占”落业的好信息被反馈回故乡,前人的经验和见闻证实了四川确实是一块肥美之地。面对九子多孙的现实,先辉公不得不痛下决心,携家带子孙及亲眷(外太祖游奇龙父女俩),丢产别乡奔赴四川插占。
  湖广和四川虽省界相连,却遥程千余里,其间又多山水阻隔,路途之艰辛十难言表。有道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时既无公路也无车,需扶老携幼一步又一步地日以继月地走。要走完那段即将实现的梦想之路,至少也得花两三个月。途中是否遇到虎狼攻击,盗匪掠夺,实不得而知,传下来的只是六子入川。
  然而入川过晚,途达川北,已无寸地可以插占。只得暂居潼川府岳邑咸通乡龚许坪蒋姓家三月余日。但这哪能是长远之计?面对家庭不同步伐之男女老幼二十余人同行,如吃大户般,途中流离,暑寒饥宿难避,那是何等的凄惨。真是背井离乡,人情所苦,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旅次维艰。萍踪糜定,望故丘兮云遥,落成何依?寻异地兮却远,囊中薄钱渐空,壮士丧胆,袋内之金将尽,英雄灰心。于斯时,好似蚁入热盘。
  但天无绝人之路,一行人来到偏僻的重庆府大足县西永安里五甲地名中峰寺老佛湾岩脚投宿后,缘逢寺内长老僧雪容面临慈悲,给其耕垦,辉公时又将未配七子德尚拜于莲下披剃为徒,更取法名林宗,一家丁口暂且安身。
  在此一年,先辉公故,德胜弟兄与母统领全家竭力躬耕,不分旦夕,常常是累倒在月光下的田地上里。26年的春秋转瞬即逝,这时候李氏太祖母辰危,家业已稍有积蓄,让弟兄伍于瓦厂湾爨居。为了更大的发展,又一次的迁徙开始了。德维、德奇、德樑带着妻子儿女离开了中峰不知去向。唯德胜公每日雇工于贺姓,得买就地黄姓产业,建修房屋,打动屋基。蒙天恩佑,拾银8两,掉换钱文,家业微有,男女老幼十三丁口于乾隆45年(1780)得当宋家沟坎上邓家湾宋姓山土立宅居住,日渐发展。
  至来川第三代天琳公晚年,思前启后,兄弟四人,协同辛力耕耘为本,眼观四代裔后,管束六十零丁,于时记写谱帙以叙宗派源流。此时已距来川84年,因湖广口音与当时用字的问题,还有从长辈转诉有误、时久忘失等问题,谱中记录了龙姓得姓于舜帝以龙纪官纳言,龙伯高迁武陵,留下了四代先世祖名讳,但却误将祖藉地写成了盐风乡朱宁里。
  改革开放初,我支于1979年在大足率先恢复清明会,并重新整理家谱,寻找祖藉之事提上日程。其后,贵金、贵杰等力尽阅书查寻信访,然而时过境迁,字派变改,祖籍地址又记录有误,原藉地已无从知晓。2002年大足全县龙氏联宗续谱,我支家谱再次清理,极为完善。先辉公后裔在大足已发至13世,聚居于高升镇五个村,散居全县十余乡镇,部分外迁,在册登记在世人口千余,初步实现了先祖创业之目标。
  2004年9月,贵建以这三次谱为蓝本,率先在网上建立龙氏谱 (网络实名:重庆大足高升龙氏家谱或重庆大足高升龙氏宗祠,网址http://long.gs.netor.com)。查看网上家谱的族人十分踊跃,不到半年已有10万人次。其中有湘藉宗亲宗义先生、良浩先生留言关注。
  经良浩查找《湘潭县志》:“清代湘潭县划分为18都,其中有三都分上下都,总计21都。明初总共为20都,但明洪武十四年则划为8乡19里。明代8乡为忠臣、光泽、建宁、怀德、移风、易俗、上民、崇岳。但移风乡只辖有安定、上林、讬居、居义、磐石、常安六里。移风乡为清六都、七都地,大概是今市区向西,直到韶山之地。”认为“盐风乡”定是“移风乡”之误,“朱宁里”定是“居义里”之误。移风乡居义里就是良浩的家乡韶山。良浩又从道士处打听得知,活龙庙即是今韶山乡石山村,此地正是韶山龙氏祠堂所在地,韶山龙氏又是湘乡城南龙氏分支,但韶山龙氏谱书却暂未发现。
  幸好双峰县宗义先生家藏《湘乡城南龙氏五修族谱》30册,先为良浩支找到先世祖名讳,因诸多原因和时间匆忙,未能查到我支根由。
  2005年10月20日,定志怀着精心奉献家族查找祖籍的愿望亲赴湖南。良浩得知后于21日不辞辛苦,连夜赶赴双峰县,会同宗义先生细心查找。至22日,在浩繁的家谱中,从《湘乡城南龙氏五修族谱》卷之三第109页查找到了我支系老谱记载的历代先世祖名讳,确定了我支实为湘乡城南龙氏韶山分支,我支先世祖宏青公(近泉)与良浩支先世祖宏北公为弟兄,先辉公为湘乡城南龙氏始祖通方公以下27世。在福春族亲的帮助下,良浩将我支有关家谱资料复印,交与定志带回。
  这次寻祖,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是靠功夫”,幸有家族人等有如定刚事事支持,寻宗访祖圆满成功,实现了族人262年之盼望。在查正我支祖藉根由欣然之际,当不忘先祖创业之艰辛,是以为记。
  二百年前离乡梓,一十三代在足传。
  先祖创业万般苦,后裔寻根几多难。
  故里族亲贤达多,求源查本辛苦先。
  承前幸有古谱在,启后定当续新篇。
  200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