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李姓网 > 李氏新闻 李氏新闻

河南林州九连池李氏(四)李氏祠堂忙施工 专访修谱大功臣

时间:2021-2-05 来源:家谱馆李姓展区

端午节报道,李氏祠堂忙施工,专访修谱大功臣。

端午节是我国吃粽子纪念屈原的日子,但对于我们李氏宗祠的修缮者来说,却是不惧酷暑,而在祠堂工地上挥汗奋战的时刻。今上午我和友人刚到工地现场,就看到共有十五六个人,各司其职,正在忙着干自己负责的劳动任务。

工地执行负责人,李老峪的李长青,正在驾驭着铲车,向主殿运送沙灰或砖块。

前子岗的族人,已年近七十的老石匠,正在细心地锻着石头。

主殿正在砌西山墙的砖,两个匠人,两个小工,紧密配合,忙个不停。

祠堂右前方工地上,三个人正在合作,打制配房所用的水泥梁。

这是搅绊泥沙的工人正在忙着。

这是正殿工作场。

祠堂大门前,一片繁忙景象。

整个祠堂分为四个工作场,除正殿外,在祠堂大门前就有:打制水泥梁的,和泥沙辅料的,锻石头的,各干各的,很是忙碌。

为解决天热易渴问题,族人工友们带来自用的铁皮小烧炉,用来烧绿豆汤水。

原来建筑上的历经百年的石头,都被派上了新用场,都用在了重新修筑的东、西陪房及北边祠堂主殿、小耳房的后墙上,而其外围即形成了祠堂的三面院墙,一举两得,真可谓旧物新用,化腐朽为神奇之作。

西墙面貌。

后墙及西墙面貌。

正殿后墙及耳房后墙形成的高低错落的一体墙。

东陪房及东耳房的后墙。

从远处看祠堂新修的墙体。

从近处细看主殿后墙墙体。

墙体外用自然青石,内用人工水泥,这样的墙体质量,就得到了有力的保证。

东陪房房基及其后墙。

西陪房房基及其后墙。

站在祠堂西北方向、隆然而起的高岗上,俯看祠堂工地。

孑然独立的祠堂大门。据修缮祠堂总负责人、渔村人李常青介绍说,大门能留还留着,把上面部分重新用同颜色砖瓦,按原样修葺一新。

这是祠堂原三座建筑所留下的实物:梁,檩,椽等木料。

这几根百年前的木料的榫口凿刻得多么精细,多么到位!只可惜历年久远,现已不堪大用。

大殿大梁上的绘画依稀,但梁的两头也经风化而腐朽,也派不上什么用场了。

当然这些木料,将来还会尽量利用好的。



原来三座建筑留下的,现暂未重新利用的砖,瓦,石。

照片正中间的是原来的蓝方砖,在房顶两坡做一层重要笆筋用的。

这是筒瓦。

这是坡瓦。

原来使用的蓝砖。

明朝嘉靖三十七年刻碑残体。

在大殿某处挖出的刻字碑碣,左边竖看,有残留的“X書繼世長”字迹。

笔者从两位负责人处得知,他们会保存好这些带字带画的石制品,到一定时侯会把它们嵌贴在正殿某处墙壁上的。这不失为具有文物文化眼光的正确举措。

工程中有不少需要记账,结算的,工地执行人正在办理这些项目。

不大一会儿,从县城驱车前来的族人,原电业局长李太福与其夫人及儿子,也来到工地,同工程总负责人李常青交谈,聊家谱事宜,询问祠堂工程进展。

离开祠堂时,笔者邀其三人,拍照留念。

随后,我们一起驱车,前往茶店河西岸,拜访家族修谱功臣李贵生老人。刚到街口,老人高兴地迎了过来,虽拄着拐杖,步履缓慢,但他还是走近前来拜访的客人,邀他们到自家坐坐。

在家中,老人热情地向李太福为代表的族人,谈李氏历史,聊宗族流派。族人们也兴致勃勃,或翻阅,或拍照,或询问……,老人让儿子把珍藏的大小不同、薄厚不一的近20本资料搬来,很认真很耐心地解答族人的询问或疑惑。

我也抓拍了我的远祖芳支谱和芝支谱的一些内容。

由于技术缘故,请把照片翻过来看。

中午,老人的家人为我们准备了特别端午餐一一一玉黍米饭,里面有褪皮玉米,红豆,萝卜条,豆角片,青油菜,用料丰富,味道极好!

向端午节修缮祠堂的族人致谢!向修谱功臣李贵生老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