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卞姓网 > 卞氏新闻 卞氏新闻

天津八大家后人卞学诊讲述家族往事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卞姓展区

(原标题:天津八大家后人卞学诊讲述家族往事)

“天津卫,有富家,估衣街上好繁华。财势大,数卞家……”作为“天津八大家”之一的“乡祠卞家”,在世人眼中是个充满光辉与传奇的家族。

卞家先祖18世纪早期迁居天津,清嘉庆年间由第四代开始创业,所经营的“隆顺号”“隆顺榕”及“隆昌”数代相传。因家族庞大且声名显赫,“乡祠卞家”百年来一直为津城百姓津津乐道之话题,其“钟鸣鼎食”的生活往事也成为描绘旧时天津大家族的时代画卷。

近日,天津八大家后人卞学诊推出了长篇小说《临水朱门》。卞学诊幼年居于英租界,1980年独闯美利坚,经历了千辛万苦,开设诊所成为洛杉矶著名女医师,在华人中颇具声望。2006年卞学诊回归故里,研考卞氏家族在天津地方史和工商业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终于写成这部以天津大宅门为背景的长篇小说。

在小说中,卞学诊写出了清末到民国时期,天津老城里到外国租界的世间风情。她写尽了那时天津地域的风土人情、民俗轶事,试图用那些已经逝去的人生落花和年深日久的时光落叶,努力还原一段时代生活和社会风貌,而这些,都是通过卞家的宅门故事展现出来的。

每一次对家族故事的讲述都是一次对生命的回顾,对于卞学诊而言,这样的故事已经镌刻进她的生命和血液里,成为人生最深的印迹。

卞家历代都有杰出人物,在卞学诊祖父这一代,最为天津人熟悉的是她的二爷爷卞荫昌,他曾被选举为全国商会会长

“乡祠卞家”得名于卞家居津第三代的卞嘉祥迁居老城户部街浙江乡祠南,这一系随后一直在卞家大院阖族聚居,直到1915年第七代分家。

“我们原来都住在卞家大院。1915年分家,爷爷他们那辈分了14支,随后大家纷纷搬往天津各处,大部分都搬到了租界,有一部分留在卞家老宅。我们家最先是住在英租界平安里,上世纪30年代,在睦南道买了6亩地,开始建造小洋楼,旧门牌为香港路175号。”对于童年时的家,卞学诊娓娓道来。

卞学诊的祖父卞会昌在天津卞家第七代中排行11,曾创办松茂堂中药店。卞家历代都有杰出人物,在卞学诊祖父这一代,最为天津人熟悉的是她的二爷爷卞荫昌。

据卞学诊讲述,卞荫昌自幼聪颖好学、性格直爽,深为家族长者所喜爱,清光绪年间,先后任职于户部、工部、法部,但由于清末社会混乱不堪,并未过多参与公事而是在家闲居。

1900年列强侵略中国,天津满目疮痍、百业凋零,一些天津的大商号纷纷要求成立统一的商业组织,以便处理与官府、洋人及其他各界的事务。清农工商部令天津商务公所改为天津商务总会,由于卞氏家族为天津商业巨擘,在政界、商界都有很大影响,地方绅商希望能由卞氏家人担任商会要职。卞荫昌在辛亥革命后出任天津商团军团长、天津红十字会执行委员,后被选举为全国商会会长。

卞荫昌身在商界,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民国初年内忧外患、社会动荡,天津商会作为商界和民间团体的代表,在五四运动等事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往日的朱门富户,不同于暴发的土豪,他们的生活并非都是奢侈腐化,他们的后代也不全是荒淫无度、纸醉金迷的公子哥儿,相反,很多家族都是勤俭持家、家风严谨、教子有方。”卞学诊说。

卞学诊的祖父早逝,其元配夫人刘氏与3个儿子共同居住。卞学诊告诉记者,她的祖母刘学申出身名门,是晚清翰林刘学谦之妹,她治家严谨,在她的掌舵下,卞家三代在一起度过了十几年的相聚时光。

和很多大家族一样,卞家的房子也是富丽堂皇、装饰考究,让卞学诊记忆最深的是他们的用餐和别人家不太一样——他们家吃饭的规矩是从老城厢的老宅里带出来的。

“我家厨房的总厨叫杨成,本是 八大成 的厨师,因为祖母爱吃他做的菜,就把他请到我们家了。我家吃饭的程序一般是头一天杨成到祖母那儿请示第二天吃什么,祖母点菜,一般是四菜一汤。厨房做好后,到中午12点开饭时,男佣人用黑色的4层提盒提来,几处同时开饭。我祖母单独一桌,我家、伯父家、叔父家、账房各一桌。吃完饭后用空提盒将盘子端走,上佣人们吃的饭,一般都是两菜一汤。”卞学诊回忆说。

因与四伯父卞俶成一家毗邻而居,卞学诊和她的兄姐们常常到伯父家玩耍。家中的男孩子们很调皮,他们常常不走大门,直接从院中厨房煤堆旁的围墙一跃而过,这个场景也给童年的卞学诊带来很多乐趣。

在卞家,“一家之长”是卞学诊的祖母,但家庭的支柱是她的父亲卞颖新,而家里实际上的主事人是她的母亲李芸。在卞学诊的生命中,她的父母对其性格形成和品质培养有着巨大影响。

卞学诊的母亲李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卞学诊与5个哥哥后来都考上了大学,新中国成立后,李芸创办了“大沽路幼儿园”,制定了一套科学完善的幼儿学前教育方法,在当时非常轰动

卞家历居天津的第八代中,最有名的是振兴隆顺榕的卞俶成,而卞颖新是仅次于卞俶成的同辈中的佼佼者。卞学诊告诉记者,她的父亲一生开办了很多实业,大学毕业后经营新亚油厂、宏孚化工厂和隆和货栈等。此外他爱好广泛,对建筑、古玩等都很有研究,这也培养了卞学诊对于艺术,尤其是天津民俗的兴趣。

母亲的言传身教更是让卞学诊受益终身,卞学诊的母亲李芸是管理天津盐务的“纲总”之一李玉麒之女,毕业于“天津女师”,受过良好的家教,善于管理家务。她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每天下午3点孩子放学回家后要依次背书,每个星期开茶话会,卞学诊与5个哥哥后来都考上了大学。新中国成立后,李芸于1956年创办了有数十名工作人员的大型全托“大沽路幼儿园”,制定了一套科学完善的幼儿学前教育方法,在当时非常轰动。卞学诊说,因为办幼儿园,那段时间母亲忙得整天不回家,也是在那段时间,她做饭洗衣什么都会了。

作为曾经显赫一时的大家族成员,卞学诊说她在这个家族血脉中受益最多的不是财富,而是家族精神。正因为这个家族虽然财力曾经富甲天下,但是他们能遵循勤俭持家、勤劳致富、不过分奢华的家风,对子孙重视教育,才能让后代自由、自立、自强、努力向学、人才辈出。

本报记者 苏莉鹏

照片由卞学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