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江姓网 > 江氏新闻 江氏新闻

东莞凤岗油甘埔江氏家族:居息350余载 族人行事契合家训

时间:2021-2-02 来源:家谱馆江姓展区

  【东莞好家风】东莞凤岗油甘埔江氏家族:居息350余载 族人行事契合家训

  “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君之所贵者义也,臣之所贵者忠也;兄之所贵者爱也,弟之所贵者敬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这是东莞凤岗镇油甘埔江屋江氏家训的第一句话,却道尽血亲伦常的道德内涵。全文278字的江氏家训,虽然在2012年出版的《江氏族谱》中才首次出现,但在油甘埔居息350余载的江氏,一直以来的行为处事原则,却始终与这则家训的内涵契合。

  寻根之旅找到江氏家训

  凤岗镇油甘埔村江屋,居住着约200名江氏族人。他们说客家话。《江氏族谱》记载,江屋江氏祖先从河南正阳移居到江西都昌,再移居福建汤阪里,又辗转到广东五华。江氏第十九世江夏东在清朝顺治晚期移居凤岗镇虾公潭,再到油甘埔。清朝中期以后,江氏族人一部分留村中固守发展,另一部分下南洋谋生创业。油甘埔江氏的这张迁徙图,深深地印在《江氏族谱》主编江素华的脑海中。

  下南洋的江氏后裔,如今已有800多人。改革开放后,不时有海外侨胞到油甘埔寻根问祖。67岁的江素华说,清朝末年江氏编过一本族谱,因时过境迁,加上战乱搬迁等诸多因素,老族谱有诸多不足,资料残缺不全。为了凝聚族人,激励后辈开拓创新,江氏族人觉得,应该趁村中老人健在,追忆过去,重新编写族谱。

  刚完成油甘埔村志编写的江素华,马不停蹄投入编写《江氏族谱》。2005年,江素华前往梅州五华县郭田镇寻根问祖。这一次行程匆匆,人海茫茫,只带回一本当地的江氏族谱。在随后六七年时间里,江素华与多地宗亲联系,收集资料,通过沟通论证,最后发现油甘埔江氏是江万顷的后裔。

  江万顷与江万里、江万载被称为“江氏三古”。其中,江万里是南宋著名爱国丞相,他的家训如今被写入油甘埔《江氏族谱》,作为族人的行为道德标准。全文278个字的江氏家训结尾处写道:“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谨哉,可不慎哉。”

  族人行事契合家训内涵

  “家训的内容很丰富,既有要求族人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家庭团结,邻里和睦的;也有要求族人在社会生活中诚信待人,童叟无欺的;还有要求族人尊师重教的,等等。”江素华说。虽然江氏家训最近才编入《江氏族谱》,但江氏到凤岗定居的350多年里,族人的行事原则,都与家训契合。

  在油甘埔村,人数最多的是张氏。当江氏还在虾公潭时,因为族人讲究忠信孝悌,张氏就邀请江氏到油甘埔,并与阮氏一起,三姓“柑园结义”,相持发展。江素华说,在封建社会,宗族之间时常会发生矛盾甚至械斗,但江氏在油甘埔与其他氏族和睦共处,繁衍生息,成为一段佳话。正所谓“处公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利己,勿妒贤而嫉能。见非义之财勿取,遇合义之事则从”。

  “诗书不可不学,礼仪不可不知。”江氏崇文重教,严于教育子孙。在清朝年间,族人在村前曾建起宗祠,后来宗祠被改成“华庆书室”,还创办过“复华学校”,以方便族人及乡邻子弟入学读书。就像油甘埔江屋的一块牌匾上写的“梦笔生花传千秋文采,长乐古埠扬万族风光”,江氏将培育后人与族人发展有机结合,催人奋进。

  侨胞江恺在抗日战争期间参加革命队伍,冲锋陷阵。改革开放前,他又带领外侨宗亲多次捐款资助修缮华庆书室,修筑晒谷场等。1988年,他回到深圳定居,并带领家族在家乡投资兴建一批厂房。2008年,80多岁的江恺老人把厂房全部卖回给油甘埔村,支援村里的建设。

  江氏族人就是将孝友勤俭、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规范作为做人的基本准则,反躬自省,真知力行,带来的是350多年和谐、繁衍,生生不息。如今,油甘埔将江氏家训公布在体育中心的广场旁边。每天前来运动休闲的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都能读到江氏家训全文。江素华说,村里希望江氏家训的内涵能影响更多的人,以促进社区更加和谐有序,市民更讲道德风尚。(东莞日报 记者 林朝丰)

江氏族谱。东莞日报 记者 程永强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