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华姓网 > 华氏新闻 华氏新闻

华氏三兄弟走了两位 旅居海外常回无锡小住

时间:2021-2-02 来源:家谱馆华姓展区

无锡华氏后裔华仲厚、华叔和、华季平三兄弟,是无锡近代实业家、“养蜂大王”华绎之的儿子。兄弟三人旅居海外,但依恋家乡的他们常回无锡小住,更为无锡文保事业投入了大量心血。昨获悉,三兄弟中的老二华叔和于6月份去世,老大华仲厚于7月份去世。这两位华氏兄弟去世前,还曾出资参与了位于荡口的家族祠堂修复。

  兄弟三人把珍贵文物送回老家

  “江南晚报7月28日对无锡博物院再获上百幅珍贵书画捐赠的报道中,刚提到过华仲厚兄弟三人无偿捐赠一批珍贵文物,没几天,我们就得到了华仲厚7月17日去世的消息,享年99岁。”无锡博物院工作人员遗憾地表示。华仲厚是无锡华氏28世孙,泰籍华人,妻子早年过世,他没有子女,也没有再娶。华仲厚1948年赴泰,旅居泰国60余年,随着年纪增大,弟弟们为了方便照顾哥哥,就把他接到美国安度晚年。兄弟三人在一起常会想起家乡无锡。

  上世纪90年代末、本世纪初,华仲厚、华叔和、华季平兄弟三人回乡访祖,看到家乡的变化感慨万千。三人认真商议后决定,要把其父华绎之生前收藏的一批珍贵文物送回无锡老家。直至2013年4月,无锡博物院先后三次接收华氏捐赠文物,共计213件。这些华氏旧藏包括古代名家书画、碑帖拓片、古籍善本以及家族文献,其中有堪称国宝级文物的北宋《惠崇华溪会禽图》,荡口华氏始迁祖华贞固手抄本《黄杨集》,集后有祝允明、唐寅、文徵明等大家题跋,华太师华察的亲笔行书册页等。

  博物院副院长蔡卫东回忆,当时他们在整理华氏三兄弟捐赠的文物时,华仲厚老人每天都到博物院帮助工作人员一起整理,中午到食堂吃饭也都坚持自己掏钱买票。为纪念华氏兄弟对家乡的贡献,博物院在四楼一角特开辟出“华绎之藏画馆”,作为华氏家藏的永久性展览地。目前,该馆展厅正在改造整修中,不久后将对外开放。

  “修祠堂是我们应该做的事”

  锡惠名胜区内的华孝子祠是惠山地区最早出现的祠堂,修建于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南齐建元三年(公元481年),齐高帝萧道成赐予无锡人华宝“孝子”额,邑人即将华宝故居改作祠堂。在此后的1000多年里,祠堂屡有废兴,现存建筑始建于明,复建于清。解放后,该祠堂也进行过大修,但由于年代久远,古祠原貌不在。今天人们看到的华孝子祠之所以能够重新焕发出光芒,离不开华仲厚、华叔和、华季平三位当代孝子,他们捐资100余万元对祠堂进行了重修。

  “修祠堂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还有很多事,我都来不及做。”这是2012年华仲厚接受本报采访时说的话。从2004年7月底华仲厚代表华氏兄弟与锡惠名胜区签订捐资修复华孝子祠的协议时起,他常年独自往返于中国和泰国之间。重修后的华孝子祠于2006年对外开放,成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惠山镇祠堂十大核心祠堂之首,也为惠山祠堂群文化景观成功跻身《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增加了重要砝码。“他为无锡做了很多好事,是个慈祥、爱国、爱家乡、做事认真的老人,也是一个孝子,功德无量。”锡惠名胜区文化总监金石声听闻华仲厚去世的消息,表示深深的哀悼和崇高的敬意。

  今年6月,无锡华氏后裔作为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应邀赴河北承德参加了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的“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无锡华氏还自筹经费600多万元成功修复了位于荡口古镇的省级文保单位“华氏始迁祖祠”,成为本地民间力量修复文保单位体量最大、投入资金最多的家族代表。华氏筹得的这600多万元里,华仲厚先后出资达353万元。此外,他还捐出家传有关始迁祖祠的珍贵书画和文献资料,用于祠堂的陈列布展。修复的华氏宗祠将重新承担起维系家族情感、传承家族文化的作用,更成为荡口一处难得的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