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华姓网 > 华氏新闻 华氏新闻

萧山华氏的医德

时间:2021-2-02 来源:家谱馆华姓展区

在当前社会医疗业面临医德沦丧,争名逐利的现实中,我们重温浙江萧山华氏的古训“业医德为先,医业要精研”很有现实教育意义!居于浙江萧山的华氏族人,自清乾隆时期就开始从医,遵守家训,延绵传承,现已历经260年,医业薪传九代。
在浙江萧山新街街道长山脚下的杭州萧山华氏医院,就是华氏后人开办,医院拥有祖传华氏中医内科,在当地具有一定美誉度。
据萧山华氏宗谱,华氏在萧山区内分布较广,其中西部一支系江苏无锡迁入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后来在宋元丰年间迁居至萧山渔浦(今属义桥)。这个把华家生活融入萧山三江口的华氏族人叫华镇,被华氏后人尊为华氏在萧山的始祖。到了第28世,华氏家族居桥头张(现属北干街道),清乾隆时期,华氏国仪先生开始从医,被华家尊为医门之路的第一代。自此,华家医术代代嫡传,名医迭出,除了华氏内科始祖华国仪,华钧珊、华庚珊、华留青、华凤炎、华予弘、华震红、华震雷都是有口皆碑的好医生。
如今,华家已经把华氏中医内科申报至第六批杭州市萧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华家人透露,已经得到萧山区有关部门的审批,他们正准备申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华家族人还将继续把救人治病、精研医业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华家最早先的时候,并没有从医,家族人都是读书求仕的,也出了很多名人。宋代朝奉大夫华镇就是著名的诗人。江寺桥头就有他的诗:“绿波照日情无奈,碧草连天恨未消。欲问梦中传彩笔,柳丝低拂曲栏桥。”
到了第28世的华国仪,已经住在桥头张了。原本啊,他也是要去考试做官的。说起他的从医之路还有一个故事呢。
据《华氏家谱》记载,国仪出门筹集赴考经费,不幸雨后路滑,跌了一跤而导致脸颊被异物刺穿。他前往“治沙庵”寻找老僧治病。这位老僧人,能治病又能看相,他一边替华国仪治疗一边对他说,“我看你寿命很短,功名无望,还是学医吧!医生治病救人,行善积德,会延长你的寿命。如果你愿意,我收你为徒,把医术毫无保留地传给你。”国仪听了非常感动,立即拜高僧为师。
几年后,国仪声名鹊起,四方求医的人纷至沓来。国仪老先生精于外科。乡村贫困老百姓中有患疾者,不收诊钱,免费给药。
国仪死后,子文仍袭父业。在行医实践中,他深感用轿子出入动作迟缓,遂用马来当做交通出行方式,每天凌晨,他携带药囊,骑马出诊,马跑铃响,道旁的病人就聚集看病,每天都很晚才回到家。子文经常解囊相助贫困病患,当时可是有很多粉丝和崇拜者的。
华氏医门的第6代传人钧珊先生,也医名于世。钧珊先生是清光绪二十八年举人,曾赴湖北候补知县,因不满官场恶习,回归故里,研习医术。1932年他创办了萧山国医馆,自任馆长,不仅医病济世,而且造就了不少中医人才。抗战时期,居于杭州,疗效显著,著有《壶隐医案》两卷。钧珊
先生的长子然青,毕业于浙江中医专门学校,系首届毕业生的第一名,也是萧山名医。钧珊先生的曾孙予弘先生,是萧山中医院放射科退休医生,现依然居住在萧山北干街道。
钧珊先生的弟弟庚珊,青年时在绍兴大通学堂念书,曾结识不少革命人士,后回家乡潜心学医。因家学渊源,后也成为近代名医。庚珊长子留青,毕业于浙江中医专门学校,继承祖业,对清代名医叶天士温病学说尤多心得,系新中国成立后萧山当时的十大名医之一。
留青次子凤炎先生,副主任中医师,为华氏中医的第8代传人,携子女出资创办杭州萧山长山医院,2013年还被评选为“最美乡村医师”。凤炎先生的女儿震红、儿子震雷,现在均在长山医院从医,凤炎先生的孙辈,现在还在医科大学学习,将来还是在医门恪尽职守、治病救人。
华氏后人开创的萧山长山医院,在肝胆脾胃、心血管疾病及妇科染病等的中医治疗上,在当地及邻近县市具有一定知名度。凤炎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医院仍谨记“业医德为先,医业要精研”的祖训,以“仁德、严谨、精研、传承”为医院宗旨,保护当地百姓健康,继续弘扬祖国传统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