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蔡姓网 > 蔡氏郡望 蔡氏郡望

蔡氏郡望一览表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蔡姓展区
[九真郡] 公元前三世纪末,南越赵佗所置,公元前111年入汉。辖境相当

  

今越南清化、河静两省及义安省东部地区,三国吴末以后辖境逐

  

渐缩小。

[九原郡] 秦置,治九原(今包头市西北)。辖境相当今内蒙古后套及其以东

  

至包头市、黄河南岸的伊克昭盟北地。

[下邳郡] 南朝宋改临淮国置,治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辖境北至江苏新

  

沂、邳县、南至盱眙和安徽嘉山、东至江苏涟水、淮安和清江市。

[上谷郡] 战国燕置,秦时治沮阳(今怀来县东南)。辖境相当今河北张家口、

  

小五台山以东、赤城、北京市延庆县以西、及内长城和昌平县以

  

北地。

[上党郡] 战国韩置,治壶关(今长治市北)。辖境相当今山西和顺、榆社以

  

南、沁水流域以东地。

[山阳郡] 汉建元间改山阳国置,治昌邑(今山东金乡县西北)。辖境相当今

  

山东独山湖以西、郓城以南、成武、曹县以东、单县以北,兼有

  

湖东的邹县、衮州的一部。

[千乘郡] 汉置,治千乘(今山东高青县东南高苑城北)。辖境相当今山东北

  

博兴、高青、滨县等地。

[义阳郡] 三国魏置,治安昌(今枣阳市东南)。辖境相当今河南信阳、罗山

  

等市、县和桐柏县东部、湖北应山、大悟、随县等三县部分地区。

[广平郡] 汉武帝元朔元狩间分巨鹿郡置郡,治广平(今鸡泽东南)。辖境相

  

当今河北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东南及平乡西南、肥乡

  

北部地。

[广汉郡] 汉高帝六年(前201)分巴、蜀二郡置,治梓潼(今属四川),东汉

  

移治雒县(今四川广汉北)。西汉辖境相当今甘肃文县、陕西宁

  

强两县和四川广元、剑阁、蓬溪以西、潼南、遂宁、新都以北、

  

什邡、平武以东地区,其后渐小。

[广陵郡] 西汉元狩二年(前121)改江都国置,六年分广陵郡部分地置广

  

陵国。东汉建武中改为郡,治广陵(今扬州市)。辖境相当今江

  

苏、安徽交界的洪泽湖和六合以东、泗阳、宝应、灌南以南、串

  

场河以西、长江以北地区。

[天水郡] 汉元鼎三年(前114)置,治平襄(今通渭西北)。辖境相当今甘

  

肃通渭、静宁、秦安、定西、清水、庄浪、甘谷、张家川等县及

  

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

[太原郡] 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前246)置,治晋阳(今太原市西南晋源镇)。

  

辖境相当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汉以后渐

  

小。

[巨(钜)鹿郡]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置,治钜鹿(今河北平乡县西

  

南)。辖境相当今河北白洋淀、文安洼以南、南运河以西、高阳、

  

宁晋、任县以东、平乡、威县以北、山东德州、高唐、河北馆陶

  

之间地。

[中山郡] 汉高帝置,治卢奴(今河北定州市)。辖境相当今河北狼牙山以南、

  

保定市安国以西、唐县新乐以东和滹沱河以北地区。

[内黄郡]  

[长乐郡] 北魏改长乐国置,治信都(今河北冀县),隋开皇初废。

[长沙郡] 秦置,治临湘(今长沙市)。辖境相当今湖南东部、南部和广西全

  

州、广东连县、阳山等地。

[丹阳郡] 汉元狩二年(前121)改鄣郡置,治宛陵(今安徽宣城)。辖境相

  

当今安徽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天目山脉以西及浙江新安

  

江支流武强溪以北地区。

[巴  郡] 战国秦于古巴国地置,治江州(今重庆市嘉陵江北岸)。辖境相当

  

今四川旺苍、西充、永川、綦江以东地区。

[巴西郡] 东汉建安六年(201)刘璋改巴郡置,治阆中(今阆中)。辖境相

  

当今四川阆中、武胜以东、广安、渠县以北、万源、开江以西地

  

区。

[巴陵郡] 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分长沙郡置,治巴陵(今岳阳市)。辖

  

境相当今湖南岳阳及湖北监利、通城、崇阳等县地。

[平阳郡] 三国魏正始八年(247)分河东郡置,治平阳(今临汾西南)。辖

  

境相当今山西霍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

[平昌郡] 三国魏置,治安丘(今山东安丘县西南),后废,晋复置,北魏移

  

治昌安,治所即今安丘县治,北齐废;南朝宋置,治所即今安徽

  

滁县治;北魏置,治昌平(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南),北周废,旋

  

复置,隋开皇初废。

[平原郡] 汉置,治平原(今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今山东平原、陵县、禹

  

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及河北吴桥等县。

[东 郡] 战国秦王政五年(前242)置,治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西汉

  

辖境相当今山东东阿、梁山以西、山东郓城、东明、河南范县、

  

长垣北部以北、河南延津以东、山东茌平、冠县、河南清丰、濮

  

阳、滑县以南地区,东汉以后废置无常,辖境缩小。

[东平郡] 南朝宋改东平国为郡,治所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北。辖境相当今山

  

东济宁市、汶上、东平等县地。

[东安郡] 东汉末置,治所即今山东沂水县东北,旋废,晋元康元年复置,

  

移治盖县(今山东沂源县东南),北齐又移治东莞县(今山东沂

  

水县),隋开皇初废;三国吴黄武五年(226)置,治富春(今浙

  

江富阳县),七年(228)废。

[东阳郡] 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分会稽郡置,治长山(今金华县)。辖境

  

相当今浙江省金华江、衢江流域各市县地。

[东莱郡] 汉高帝置,治掖县(今属山东莱州市)。辖境相当今山东胶莱河以

  

东、岠嵎山以北和乳山河以东地。

[东莞郡] 东汉建安初分琅邪、齐郡置,治所在今山东沂水县东北。辖境相

  

当今山东临朐、沂水、蒙阴、沂源等县地。

[东海郡] 秦置,治郯(今郯城县北),楚汉之际为郯郡,后复为东海郡。辖

  

境相当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市、江苏邳

  

县以东和江苏宿迁、灌南以北地区。

[北平郡] 晋改右北平郡置,治徐无(今河北遵化东)。辖境相当今河北兴隆、

  

天津市蓟运河下游以东、河北遵化、丰润、唐山市以西地区。

[北海郡] 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分齐郡置,治营陵(今山东昌乐县东

  

南)。辖境相当今山东潍坊市及安丘、昌乐、寿光、昌邑等县。

[代 郡] 战国赵武灵王置,秦汉治代县(今蔚县东北)。辖境相当今河北怀

  

安、涞源以西、山西阳高、浑源以东的内外长城间地、和长城外

  

的东洋河流域。

[乐安郡] 三国魏改乐安国为郡,由临济移治高苑(今邹平东北)。辖境相当

  

今山东博兴、高青、桓台、广饶、寿光等县地。

[冯翊郡] 三国魏改左冯翊置,治临晋(今大荔)。辖境相当今陕西韩城、黄

  

龙以南,白水、蒲城以东和渭河以北地区。

[汉阳郡] 东汉永平十七年(74)改天水郡置,治冀县(今甘谷东南)。辖境

  

相当今甘肃定西、陇西、礼县以东、静宁、庄浪以西、黄河以南、

  

蟠冢山以北地。

[兰陵郡] 晋元康元年(291)分东海郡置,治氶县(今枣庄市峄城镇)。辖

  

境相当今山东枣庄市及滕县东部、东南部。

[弘农郡] 汉元鼎四年(前113)置,治弘农(今灵宝北)。辖境相当今河南

  

黄河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

  

上游、丹江流域。

[辽东郡] 战国燕置,治襄平(今辽阳市)。辖境相当今辽宁大凌河以东。

[辽西郡] 战国燕置,秦汉治阳乐(今辽宁义县西)。辖境相当今河北迁西、

  

乐亭、辽宁松岭山以东、长城以南、大凌河下游以西地区。

[西平郡] 东汉建安中分金城郡置,治西都(今西宁市)。辖境相当今青海湟

  

源、乐都间湟水流域地。

[西河郡] 战国魏置,一称河西,后入秦,废;汉元朔四年(前125)置,

  

治平定(今陕西府谷西北)。辖境相当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

  

山西吕梁山、芦芽山以西、石楼以北及陕西宜川以北黄河沿岸地

  

带。

[华阳郡] 南朝宋侨置,治华阳(今勉县西北,北魏移勉县东)。辖境相当今

  

陕西勉县、宁强县地。

[延陵郡]

[会稽郡] 秦置,治吴县(今苏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南、浙江仙霞

  

岭、牛头山、天台山以北和安徽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

  

流域地。

[齐 郡] 汉改临淄郡置,治临淄(今淄博市东北临淄镇北)。辖境相当今山

  

东淄博、青州、广饶、临朐等市县地。

[江夏郡] 汉高祖六年(前201)置,治安陆(今湖北安陆北)。辖境相当今

  

湖北安陆、钟祥、潜江、沔阳、嘉鱼、蒲圻、崇阳以东、及河南

  

光山、新县以西、信阳以东、淮河以南地。

[江陵郡] 唐天宝初改荆州置,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乾元元年复为荆州。

[汲 郡] 晋泰始二年(266)置,治汲县(今汲县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南新

  

乡市和新乡、汲县、辉县、获嘉、修武等县地。

[汝南郡] 汉高帝四年(前203)置,治平舆(今河南平舆北)。辖境相当今

  

河南颖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茨河、西淝

  

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

[安定郡] 汉元鼎三年(前114)置,治高平(今宁夏固原)。辖境相当今甘

  

肃平凉市、景泰、靖远、会宁、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宁、中卫、

  

同心、固原等县地。

[扶风郡] 三国魏以右扶风改名,治槐里(今兴平东南)。辖境相当今陕西永

  

寿、礼泉、户县以西、秦岭以北地区。

[吴 郡] 楚汉间置,治吴县(今苏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上海长江以南、

  

大茅山以东、浙江长兴、吴兴、天目山以东与建德以下钱塘江两

  

岸。

[吴兴郡] 三国吴宝鼎元年(266)置,治乌程(今浙江湖州市南)。辖境相

  

当今浙江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县地。

[余杭郡] 隋大业三年(607)改杭州置,治钱塘(今杭州市)。后废置无常。

[庐江郡] 楚汉之际分秦九江郡置,汉武帝后徙治舒(今安徽庐江西南)。辖

  

境相当今安徽巢湖、舒城、霍山以南、长江以北、湖北英山、武

  

穴、黄梅和河南商城等市县地。

[庐陵郡] 东汉兴平二年(195)孙策分豫章郡置,治石阳(今吉水东北),

  

三国吴移治高昌(今泰和西北)。辖境相当今江西永新、峡江、

  

乐安、石城以南地区。晋仍移治石阳,南部辖境缩小。

  

[沛 郡] 汉高帝以秦泗水郡南部置,治相县(今安徽濉溪西北)。辖境相当

  

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苏沛、丰等县

  

地。

[陇西郡] 战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置,治狄道(今临洮南)。辖境

  

相当今甘肃东乡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

  

的西汉水上游及天水市东部地区。

[陈 郡] 秦置,治陈县(今河南淮阳)。辖境相当今河南淮阳、太康、西华、

  

鹿邑、柘城等县地。

[陈留郡] 汉元狩元年(前122)置,治陈留(今开封市东南陈留城)。辖境

  

相当今河南东至民权、宁陵、西至开封、尉氏、北至延津、长垣、

  

南至杞县、睢县地。

[武昌郡] 三国初孙权置,治武昌(今湖北鄂城)。辖境相当今湖北长江以南、嘉鱼、咸宁、通山等县以东、江西九江、瑞昌等市县地。

[武威郡] 汉昭帝或宣帝时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治武威(今甘肃民勤东北)。辖境相当今甘肃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

[武陵郡] 汉高帝五年(前202)置,治义陵(今湖南溆浦南)。辖境相当今

  

湖北长阳、五峰、鹤峰、来凤等县、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贵州东部

  

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地。东汉移治临沅(今湖南常德市西)。

[范阳郡] 三国魏黄初七年(226)改涿郡置,治涿县(今河北涿州市)。辖

  

境相当今河北内长城以东、永清以西、霸县、保定市、紫荆关以北

  

和北京市房山以南地区。

[金城郡] 汉始元六年(前81)置,治允吾(今甘肃永靖西北)。辖境相当

  

今甘肃兰州市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东的河、湟二水流域和大通河

  

下游地区。

[京兆郡] 三国魏置,治长安(今西安市西北)。辖境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北、

  

西安以东、渭河以南地。

[河内郡] 楚汉之际置,治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南黄河以

  

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

[河东郡] 战国秦昭王置,治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辖境相当今山

  

西阳城、沁水、浮山以西、永和、隰县、霍山以南地区。

[河间郡] 汉高帝置,文帝改为国,治乐成(今河北献县东南)。辖境相当今

  

河北雄县及大清河以南、南运河以西、高阳、肃宁以东、交河、阜

  

城以北地。

[河南郡] 汉高帝二年(前205)改三川郡置,治雒阳(今洛阳市东北)。辖

  

境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

  

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县。

[宜春郡]  

[建安郡]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分会稽郡置,治建安(今建瓯)。辖境相

  

当今福建省。

[始平郡] 晋泰始三年(267)分扶风郡置,治槐里(今兴平南)。辖境相当

  

今陕西咸阳市、户县以西、宝鸡市、兴平以南、秦岭以北。

[始兴郡] 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分桂阳郡置,治曲江(今韶关市东南莲花

  

岭)。辖境相当今广东连江、滃江流域以北地区。

[荥阳郡] 三国魏正始三年(242)分河南郡置,治荥阳(今荥阳东北)。辖

  

境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南、东至朱仙镇、西至荥阳、南至密县、洧

  

川、及黄河以北的原阳县地。

[南安郡] 东汉中平五年(188)分汉阳郡置,治豲道(今陇西渭水东岸)。

  

辖境相当今甘肃陇西县东部及定西、武山县地。

[南阳郡] 战国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置,治宛县(今南阳市)。辖境相

  

当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勋县间

  

地。

[南康郡] 晋太康三年(282)置,治雩都(今江西于都东北)。辖境相当今

  

江西南康、赣县、兴国、宁都以南地。

[赵 郡] 东汉建安中改赵国置,治邯郸(今邯郸市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北

  

邯郸、邢台、沙河等市、县和隆尧、永年二县西部地区。

[临川郡] 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分豫章郡置,治南城(今南城东南)。辖

  

境相当今江西临川市以南的盱江及宜黄水流域、西至乐安县境。

[临海郡] 三国吴太平二年分会稽郡置,治临海(今临海市)。辖境相当今浙

  

江象山港以南、天台、缙云、丽水、龙泉以东地区。

[临淮郡] 唐长安四年(704)置,治所在今盱眙县西北淮水西岸,北宋景德

  

二年(1005)移治至今洪泽县西临淮镇,元初复还故治,明初废。

[济阳郡] 东晋以陈留国改郡,治济阳(今兰考东北)。辖境约当今河南兰考

  

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济南郡] 汉初分齐郡置,治东平陵(今章丘西北)。辖境相当今山东济南市、

  

章丘、济阳、邹平等县地。

[浔阳郡] 唐天宝元年(742)改江州置,治浔阳(今九江市)。辖境相当今

  

江西都昌、德安二县以北地区。

[宣城郡] 晋太康二年(281)分丹阳郡置,治宛陵(今宣州市)。辖境相当

  

今安徽长江以东的宣州、广德、宁国、太平、石台等市县地。

[眉山郡] 隋大业三年(607)改眉州置,治龙游(今乐山市)。辖境相当今

  

四川乐山、眉山、青神、丹棱、洪雅、峨眉等市、县地。

[秦 郡] 东晋安帝时改堂邑郡置,治堂邑(今六合县北)。辖境相当今江苏

  

六合、安徽天长县西部地。

[泰山郡] 汉高祖刘邦改博阳郡置,治博(今泰安东南)。辖境相当今山东淄

  

博市、长清以南、肥城以东、宁阳、平邑以北、沂源、蒙阴以西地

  

区。

[桂阳郡] 汉高帝置,治郴县(今郴州市)。辖境相当今湖南耒阳以南的耒水、

  

舂陵水流域、北至洣水入湘处附近、南包广东英德以北的北江流域。

[桂林郡]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置,治所在今广西桂平西南。辖境相

  

当今广西都阳山、大明山以东、九万大山、越城岭以南地区及广东

  

肇庆市、茂名市一带。汉、三国、两晋时治所和辖境有所变更。

[晋昌郡] 晋元康五年(295)分敦煌郡置,治冥安(今安西东南)。辖境相

  

当今甘肃安西至玉门市以西的疏勒河中游和踏实河流域一带。

[顿邱郡] 晋泰始二年(266)置,治顿丘(今清丰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南

  

清丰、濮阳、内黄、南乐、范县等县地。

[高平郡] 晋泰始元年(265)改山阳郡置,治昌邑(今巨野南)。辖境相当

  

今山东独山湖、金乡、巨野、邹县之间地;北魏正光五年(524)

  

置,治高平(今宁夏固原)。辖境相当今宁夏固原县地;北周改

  

高都郡置,治高都(今晋城东北)。辖境相当今山西晋城、高平

  

等县地。

[高阳郡] 东汉桓帝置,治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旧城)。辖境相当今河北保

  

定市、清苑、高阳、博野、安新、肃宁、蠡县等地。

[益州郡] 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置,治滇池(今云南晋宁东)。辖境相

  

当今中缅边境高黎贡山以东、云南洱海以西及姚安、元谋、东川

  

市以南、曲靖、宜良、华宁、蒙自以西哀牢山以北地。

[琅邪郡] 又作[瑯琊郡]。秦置,治琅邪(今胶南县琅邪台西北)。辖境相当

  

今山东半岛东南部。

[堂邑郡] 西晋永兴三年(304)分临淮郡置,治堂邑(今六合北)。辖境相

  

当今江苏六合、安徽天长县西部地。

[常山郡] 秦置恒山郡,西汉避文帝讳改为常山郡。治元氏(今元氏西北)。

  

西汉末辖境相当今河北唐河以南、京广铁路线以西(新乐、正定、

  

石家庄除外)、内丘以北地。

[象 郡]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置,一说治象林(今越南维川南茶荞)。

  

辖境相当今广西西部、越南北部和中部地区;一说治临尘(今广西

  

崇左县境)。辖境相当今广西西部、广东西南部和贵州南部一带。

[章武郡] 晋泰始元年(265)置国,治东平舒(今大城,北魏改平舒)。辖

  

境相当今河北大清河、海河以南、文安、大城以东、沧州市、海

  

兴以北之地。魏改为郡,辖境略大。

[清河郡] 汉高帝置,治清阳(今清河东南)。辖境相当今河北清河及枣强、

  

南宫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

[涿  郡] 汉高帝置,治涿县(今涿州市)。辖境相当今北京市房山以南、河

  

北易县、清苑以东、安平、河间以北、霸县、任丘以西地区。

[淮南郡] 三国魏改淮南国置,治寿春(今寿县)。辖境相当今安徽淮河以南、

  

巢湖、肥西以北、塘河以东、凤阳、滁县以西地区。

[渔阳郡] 战国燕置,秦汉治渔阳(今北京密云县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北滦

  

河上游以南、蓟运河以西、天津市海河以北、北京市怀柔、通县

  

以东地区。

[梁 郡] 汉高帝五年(前202)改秦之砀郡置梁国,治睢阳(今商丘南)。

  

辖境相当今河南商丘市和商丘、虞城、民权、安徽砀山等县地。南

  

朝宋改为梁郡,移治下邑(今砀山),北魏又复还故治。

[博陵郡] 东汉本初元年(146)置,治博陵(今蠡县南)。辖境相当今河北

  

安平、深县、饶阳、安国等县地。

[彭城郡] 汉地节元年(前69)改楚国置,后又复为楚国,改彭城国,南朝

  

宋复置为郡,治彭城(今徐州市)。辖境相当今山东微山县、江苏

  

徐州市、铜山县、沛县东南部、邳县西北部及安徽濉溪县东部。

[雁门郡] 战国赵武灵王置,秦、西汉治善无(今山西右玉县东南)。辖境相

  

当今山西河曲、五寨、宁武等县以北、恒山以西、内蒙古黄旗海、

  

岱海以南地。后治所不断更换。

[颍川郡] 战国秦王政十七年(前230)置,治阳翟(今河南禹县)。辖境相

  

当今河南登封、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密县以南、叶县、

  

舞阳以北县地。

[鲁  郡] 三国魏以鲁国改置,治鲁县(今曲阜市东古城)。辖境相当今山东

  

曲阜、滕县、泗水等市县地。

[敦煌郡] 汉元鼎六年(前111)分酒泉郡置,治敦煌(今敦煌市西)。辖境

  

相当今甘肃疏勒河以西及以南地区。

[渤海郡] 汉高帝五年置,治浮阳(今沧州市东南),东汉移治南皮(今南皮

  

县东北),东魏移治东光(今东光县东),隋开皇初废;隋置棣州,

  

改沧州,又改为渤海郡,故治在今山东阳信县南七里,唐复置棣

  

州,天宝元年复为渤海郡,乾元元年又改为棣州。

[零陵郡] 汉元鼎六年(前111)分桂阳郡置,治零陵(今广西全州西南)。

  

辖境相当今湖南邵阳以南的资水上游、衡阳道县之间的湘江潇水

  

流域、和广西桂林市、永福以东阳朔以北地。

[蜀  郡] 古蜀国地,战国秦置,治成都(今属四川)。西汉辖境相当今四川

  

松潘以南、北川、彭县、洪雅以西、峨边、石棉以北、邛崃山、

  

大渡河以东以及大渡河与雅砻江之间康定以南、冕宁以北地。

[新平郡] 东汉兴平元年(194)分右扶风及安定郡置,治漆县(北魏改名白

  

土,今彬县)。辖境相当今陕西彬县、长武、永寿和甘肃泾川、灵

  

台等县地。

[新安郡] 晋太康元年改新都郡置,治始新(今淳安西)。辖境相当今浙江淳

  

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及江西婺源等地。

[新野郡] 晋惠帝改义阳郡置,治新野。南朝宋辖境相当今新野、邓县等地。

[新蔡郡] 晋惠帝时分汝阴郡置,治新蔡(今新蔡县)。辖境相当今河南新蔡、

  

息县、淮滨、安徽临泉等县地。

[鄱阳郡] 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孙权分豫章郡置,治鄱阳(今波阳)。辖

  

境相当今江西鄱阳湖东岸、进贤以东及信江、东安江流域(婺源

  

县除外)。

[谯 郡] 东汉建安末分沛郡置,治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三国魏辖境相当

  

今安徽、河南两省灵璧、蒙城、萧县、五和、鹿邑、永城间地,

  

其后缩小。

[黎阳郡] 三国吴置,南朝宋废,故治在今安徽休宁县东南;东晋永和中置,

  

治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太元中废,北魏孝昌中复置,隋开皇

  

初废。

[豫章郡] 汉高帝六年(前201)分九江郡置,治南昌(今南昌市)。辖境相

  

当今江西省地,三国魏以后辖境逐渐缩小。

[薛 郡] 秦置,治鲁县(今曲阜市)。辖境相当今山东大汶河下游及其支流

  

小汶河以南、大运河以东、蒙山、抱犊崮以西地区。

[黔中郡] 战国时楚置,后入秦,秦代治临沅(今常德市)。辖境相当今湖南

  

沅水、澧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四川黔江流域和贵州东北一部

  

分。西汉改名武陵。

[魏 郡] 汉高帝十二年(前195)置,治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辖

  

境相当今河北大名、磁县、涉县、武安、临漳、肥乡、魏县、丘县、

  

成安、广平、馆陶、河南滑县、浚县、内黄及山东冠县等市县地。

[襄阳郡]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今南郡、南阳两郡置,治襄阳(今襄樊市

  

汉水南襄阳旧城)。辖境相当今湖北襄樊、襄阳、南漳、宜城、当

  

阳、远安等市县地,其后缩小。

[濮阳郡] 西晋末改濮阳国置,治濮阳(今濮阳县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南滑

  

  县、濮阳、范县、山东郓城、甄城等县地。

                    编撰      蔡报磊       qq;790905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