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望
高平郡:原为高平县(今宁夏固原)西晋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将汉朝原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东巨野)辖七县,统辖范围包括今山东巨野、金乡、嘉祥、兖州、鱼台、邹县等地。两汉、十六国、北魏均有此县。北周改为平高郡(今宁夏固原)。汉朝时期有“高平第一城”之称,言其险固。北魏时期在这一带置军镇,置郡,皆称高平。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山东微山)北齐移治任城(今山东济宁)隋朝开皇初年废止。
巴 郡:亦称巴州,位于四川东北部,大巴山南麓,东临达州,南接南充,西抵广元,北连陕西汉中;地貌多为山地和深丘。三千多年前的商王朝时期,古巴族人就在该地区繁衍生息,春秋时期,巴州是巴子国的首都。战国时期秦国取古巴子国之地置巴郡,其时辖地在今重庆市一带地区。东汉朝建安六年(辛巳,公元201年)刘璋改巴郡为巴西,治所在阆中(今四川阆中)。后另以江州(今重庆)为治所,置巴郡。南朝齐国代置垫江县,北周时期改称巴县。南北朝时期北魏建巴州,后期为楚州,隋朝时期改为渝州,又以渝州为巴郡。由于唐朝许多诗文中有巴南、巴中之称,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巴州为巴中县。199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四川省原达县地区所辖的巴中、平昌、南江、通江四县划出设立巴中地区,并批准巴中撤县建市,地区行署设在巴中市。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区,巴州成为重庆市巴南区。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巴中地区和县级巴中市,设立地级巴中市,原巴中市改为巴州区。巴中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巴州区。
渤海郡:历史上的渤海郡在地域上有两个称谓:①为渤海国,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②为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的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国。渤海国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巴西郡:即今四川南充。南充是已有建城两千二百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四川省八大中心城市之一,川东北中心城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是古老嘉陵江畔一颗璀璨的明珠,闻名遐迩的丝绸之乡,久负盛名的水果之州。南充地区开发较早,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居住。夏王朝时期为“有果氏”之国,殷商时期属巴国,周王朝时期为巴子国属地。战国时期的周显王三十七年(辛卯,公元前330年)巴子国国都迁阆中。秦惠文王更元九年(丙午,公元前315年)秦灭巴,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戊申,公元前313年)置阆中县,隶巴郡(今重庆)。秦朝时期郡县建置依旧。西汉初期,析阆中县置安汉(今四川南充)、充国县。新莽时更安汉县为安新县。东汉兴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境内置巴郡,辖安汉(郡治)、阆中、西充国(充国更名)、南充国县(析充国县置)。东汉建安六年(庚午,公元370年)改巴郡为巴西郡,郡治迁阆中,隶属未变。三国蜀汉、西晋、成汉时期,郡县依旧。东晋时期,阆中为北巴西郡郡治,辖西充国(郡治)、南充国、安汉、羔羊县(今仪陇境)。南朝刘宋时期,巴西郡为僚人所聚,郡县迁今绵阳市境内侨置,辖阆中(郡治)、安汉、西国(西充国改)、南国(南充国改)、羔羊县。南朝齐时期,郡县建置依旧。南充安汉阁朱德故居唐朝时期,隶山南西道,境内置三州,辖阆州(阆中郡)阆中(阆内改,州郡治)、思恭(今四川阆中)等十九县。五代时期,州县设置未变。后唐时期于阆州置保宁军,于果州置永宁军。北宋时期境内置三州,辖隶成都府路的果州南充(州治)、西充、相如等十三县。南宋时期,境内置一府,辖隶潼川府路的顺庆府南充(府治)、西充、流溪县及隶利州路的阆州阆中(州治)南部、新井、奉国、新政、西水县和蓬州蓬池(州治)、仪陇、营山、伏虞、良山、相如县等二州十五县。明朝时期隶四川布政使司,境内置两府,辖顺庆府南充、西充县和蓬州、营山、仪陇县,保宁府阆中(府治)、南部等一州六县。清朝时期隶四川省,境内置川北道,辖保宁府阆中(道府治)、南部县,顺庆府南充(府治)、西充、营山、仪陇和蓬州(县级州)等两府一州六县。民国初期隶四川省,境内置嘉陵道,辖南充(道治)、阆中、南部、西充、营山、仪陇、蓬安(蓬州改)等七县。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境内置第十一行政督察区,辖南充(区治)、蓬安、营山、仪陇、西充、南部等六县。阆中隶第十四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隶川北行署区,境内辖南充市(区治,区直辖)、南充、西充、南部、仪陇、营山、蓬安等一市六县;属南充专区(治今岳池县九龙镇)。1952年撤川北行署区,隶四川省,南充专区治迁南充,辖县未变,南充市改属南充专区。1953年撤剑阁专区,划阆中县隶属。1968年南充专区更名南充地区。1991年1月阆中撤县建市。1993年7月撤南充地区、南充市及南充县,设立南充市(地级)辖顺庆(市治)、高坪、嘉陵3区及西充、南部、仪陇、营山、蓬安五县,阆中市由省直辖,南充市代管。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曾改称辽东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国末期,其地归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堂号:
渤海堂:以望立堂。
巴郡堂:以望立堂,亦称巴州堂、巴中堂。
高平堂:以望立堂,亦称昌邑堂、平高堂。
巴西堂:以望立堂、亦称阆中堂、南充堂、江州堂、渝州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亦称扶余堂、襄平堂、辽阳堂、凌东堂。
双卿堂:源出战国时期著名的巴国将军巴蔓子,因巴国发生内乱,出使楚国,要求楚悼王出兵平乱,并擅自答应楚国:乱平后,割让给楚国三座城。楚悼王遂出兵平了巴国内乱,之后向巴国要城。巴蔓子对楚国使者硕:“城不能割,请拿我的头谢楚王。”说罢,自刎而死。使者带了巴蔓子的头见楚王。楚悼王对巴蔓子的爱国之举非常佩服,就用葬王卿的礼节葬了巴蔓子的头颅;同时巴国也用葬王卿的礼节,葬了巴蔓子的尸身。由于巴蔓子身分二处,其后人称之为“双卿”,因此立堂悼之。
裕庆堂、八顾堂:资料有待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