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号郡望-绩溪堂
时间:2021-2-02 来源:家谱馆胡姓展区
绩溪堂:绩溪堂胡氏因为近代出了大学者胡适而蜚声中外。据谱牒记载,他们是宋太祖开宝二年(公元969年)迁来的,始迁祖是胡昌翼的儿子胡延正。绩溪胡氏一度祭祀胡公满,后来又改祀胡昌翼。胡适自己也说,他在孩提时参加过始祖昌翼公一千岁的纪念祭典。
最大的学者和思想家。[1] 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
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是新红学考据派的创始人、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五四运动的核心人物。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胡适到北大后通过讲堂和报刊(如《新青年》、《努力周报》、《晨报副刊》等等)直到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大力提倡“新文化”或“新思潮”。“左”倾思潮在1920年有逐渐压倒胡适的趋向。但胡适的思想还是在当时不少“左”倾青年的心中留下种子,几十年后又奇迹的出现。在先后读到的王元化、李慎之、舒芜几位先生晚年的文字,都明显透出“回向胡适”的信息。[9]
胡适一生在政治上追求民主、法治、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的实现。他反对暴力革命,坚持渐进的改革。他从“五四”时期提倡“德先生”(民主)到晚年在台湾领导《自由中国》。他的自由主义的友人(文江、蒋廷黻、吴景超等等)在三十年代《独立评论》时期都一度发生了动摇,主张“专制”是“建国”的有效方法,“建国”成功以后再建立民主不迟。在争论中胡适不肯退让,他坚信只有民主制度才真能造成一个稳定的现代国家。“专制”——即使是“开明专制”——最后一定弄到强大的政府不受监督和制裁的地步。胡适的贡献在于“创造了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他之开拓公共舆论的空间也就是对于他的政治理想的一种实践。他全力倡导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出版自由等,是为了争取人民有批评执政党及政府的合法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