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符姓网 > 符氏郡望 符氏郡望

符氏发祥地与堂号琅琊郡之由来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符姓展区
符氏发祥地与堂号琅琊郡之由来

  

(一)

纵观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多年的历史,从传说中的三皇,到炎、黄二帝(公元前约2100年前——2697年前),又到黄帝的后代四帝(颛顼、帝喾、尧、舜),再到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1年所经历的夏、商、周三代、秦、西汉平帝庚申年即公元1年之后至今所经历的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辽、金)、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即今时的公元2004年农历甲申年),世世代代、繁衍不断。上溯我们符氏家族最原始的上古先祖的发祥,应从五帝时期的第一帝——黄帝的祖先——姬姓氏族有熊国国王少典君算起!

有熊国王少典君之子黄帝,字公孙,名轩辕,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古代山西一带),因而以姬为姓。黄帝又生于玄嚣为少昊……此后繁延十八代至姬姓周族国首领古公亶,十九代季历、二十代姬昌即周文王,二十一代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公旦(世称周公、姬公),周公因辅佐其兄长周武王建国有功,被封为山东鲁国候。周公因周朝初建百兴待兴,使留下继续辅佐兄长武王执掌朝政。派其儿子伯禽(第二十二代)去山东就封,伯禽公领父命前往山东曲阜就封后一直世居于山东,其后又繁延至二十六代鲁顷公,又及至第二十七代鲁顷公之子庆公,再传至鲁顷公之孙第二十八代公雅公,“凡四十八世”(即从黄帝算起共四十八代)。此时已到了秦朝时期,上述为我族历史第一阶段,本文称为上古一世至四十八世。在此期间,我族仍以先祖的姬姓延至鲁顷公之孙公雅公(自公雅公仕秦之后到唐末五代后梁存审公之前,列为第二历史阶段,也称为上一世——上三十九世)。

因公雅公在秦官拜符玺令,秦王便以官受姓,钦赐公雅公为符姓,所以,公雅公为我族由姬姓改为符姓的先祖之第一人。

(二)

自从上一世公雅公在秦朝(公元前221—206年)为官以“符”为姓以来,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了便于全国的朝政管理,除统一文字、道路等之外,还重新设置所辖全国各郡行政区域。将全国划分为四十个郡,山东的曲阜、诸城县一带古时同属于琅琊郡管

辖。因此,先祖们便以“琅琊郡”为我族“符氏堂号”。同样,我族

历史上以“符”为姓的发祥地是古时山东的琅琊郡。

琅琊郡在山东的东北,春秋战国时期是当时的大型商埠港口和训练军队水师的基地。越王勾践曾经将此地设为国都。自秦朝设立琅琊郡后,行政区域管辖山东的袞、青、沂、莱州四地以及胶州地区;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公元25年)改称为东武,即今时的山东诸城县;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设琅琊国,即今时山东临沂往北十里处;南朝宋国(公元420—479年)仍复称为琅琊郡,郡都移至即丘,即今时山东临沂东南五十里处;此后,北朝的东魏(公元534—550年)仍称为琅琊郡;隋朝(公元581—618年)改为山东临沂县管辖;唐朝时期(公元618—907年)取消琅琊郡;唐末五代十国期间(公元907—960年),十国中的南齐又设置琅琊郡,在北周时又改称为朐山,即属于今时的江苏东海县管辖。此后,琅琊郡名便逐渐消失了。

“琅琊郡”随着历史的变革从产生到消失,也是一种历史发展的规律。作为我族有符姓以来的世裔子孙,应该记住我族历史上以符为姓的发祥地和本分支符氏堂号是古时山东的琅琊郡。

(三)

值得一提的是,秦始皇在其二十八年(公元前218年)间,巡游山东时登上琅琊山,见其山峦嶂叠、景趣优美、心旷神怡,便在此山留居三月,并下令迁徙百姓三万户居住于琅琊山下,开垦农耕。并在山上修筑琅琊台祭天。令宰相李斯书写碑文,刻石为记,颂扬秦始皇功德。此石刻碑世称为《琅琊颂》。秦二世六年(公元前203年),秦皇下令重刻诏书,磅加随从大臣官名,此碑原在琅琊山西南,置放于台上海神祠堂内。此后因年代久远,石刻的字迹风化剥蚀。但秦始皇的刻词依稀可见。后来到了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1862年),还可看见石刻上尚有随从秦始皇巡游山东琅琊山的诸位大臣姓名,共有十三行八十六个字。后又到了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石刻上的名字忽然消失,其原由一说因年久风化、一说遭雷电所击,一说石刻已倾堕于大海之中。众说纷纭,难以确认。但此石碑至今无法找到,荡然无存。因此,我族符氏堂号琅琊郡的史实已经考证属实。秦始皇登琅琊山,“徒黔首三万户于琅琊山下,筑琅台立石刻颂秦功”之史实也可以从史料中找到并印证。

(四)

旧时订立“姓氏堂号”,作为其某一氏族或分支的发祥地和流派而纪念称呼的古来有之。如我族历史上第二阶段中的上三十四世先祖璘公,仕唐时历任辅国大将军,创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有功于当朝,被李唐王朝敕封为“义阳郡王”,其后代自立符氏分堂号为“义阳堂”。

又如第三历史阶段世系第一世(也属第二历史阶段的第三十九世)存审公,仕唐官拜太傅太师、中书令,赠尚书令,战功卓著,功盖当代,被敕封为秦王,是“大唐忠烈扶天启运”之功臣。其四子二世彦卿公,历任后唐、晋、汉、周和南宋封疆大臣,勋叶彪炳,官拜太傅、太尉、加守太师,初封淮阳王,晋侍卫王,再封魏王,二女为皇后,贵极当代,其后人自立符氏分堂号为“秦魏堂”。

我们这一分支的符氏堂号,是从上古四十七世再到鲁顷公的孙子上一世公雅公(字足),仕秦官拜符玺令并以符为姓,并世居古山东琅琊郡以来,后世自立的符氏分堂号为“琅琊堂”。

此后的第二历史阶段的上三十三世令奇公(唐朝德宋时即公元780—785年间),第三历史阶段的二世彦琳公(即唐末后梁时期一世存审公的第六子)均被封为琅琊郡公;上三十五世的澈公被封为琅琊郡开国候;二世彦饶公(即一世存审公的第二子)被封为琅琊郡男。

综上所考,我族历史上有符姓以来的发祥地及设立的分堂堂号,是在我族第二个阶段即秦朝(公元前221—206年)上一世公雅公时期就开始确立的。

(五)

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是炎、黄二帝,而我族上古祖先黄帝和黄帝的祖先——古代中国山西姬水河流域的姬姓氏族有熊国国王少典君,以及黄帝之后的四帝——颛顼帝、帝喾帝、尧帝、舜帝,再之后的夏、商、周三代,及其此后的各朝各代,悠悠五千年,熠熠宗族业,我们后辈从内心深深感到:我们符氏宗族的先祖们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写下了无以伦比的、浓彩重墨的、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试问哪个姓氏的祖先是与五帝同宗同源一脉承传?那个姓氏的先祖有如此彪炳史册的璀灿文明历史?作为符氏宗族世裔子孙,应该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溯我符姓在上古时期原为姬姓,在三代前为帝、为王者固不待言。而在三代时期近二千年间,又相继为王族、公爵者有之。至秦之后,我祖公雅公官拜符玺令,因官受“符”姓以来,为王、公、候、将、相、太师、御史、皇后者、大有人在,有史籍斑斑可考!由是我符姓族始曰之为名、巨、望、大族,着实悠久。昔日唐太宗集天下族谱,退新门,进旧望、左膏梁,右寒微,合一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而我族符氏亦甚称首家!可见我符氏受姓虽然始于秦代,然而其大族、望族的盛名之称早已昭彰于秦、汉、隋、唐之世,迨至五代、宋朝、乃臻全盛之氏族矣!之后至今,我符氏宗族世裔后代们蛰蛰振振,绵绵蕃盛,枝繁叶茂,世代繁衍,分布于全国各地,北至东北三省,南至福建海南及南洋诸岛,乃至海外诸国,创业立家,福及懋延,且武济文经,簪缨相继,代不乏人!此乃仰仗祖德伟业之高厚。黄天厚土,载德感恩,燕翼诒谋,泽我裔孙,惠吾后世,乃晚辈之幸,没齿不忘矣!惟期后裔,继先祖创业之神,淬励奋发,光宗耀祖,有以致之者,是所厚望也!

谨此小考,以飨族人.

  

作者:符节明 来源:江西宜黄符氏宗亲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