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震山查氏旧有两大谱,分为明万历毅斋查铎公、清康熙律斋查嗣镛公所纂,皆云吾查氏所从来自周惠王时有东安公讳延者食采于查,遂以地为氏。至东安公以前则云,相传出自姬姓,本周公子伯禽之后,未敢定其为何人子也。清著名学者查敦伦清嘉庆时修县志作为分纂,“会遍吾查氏休宁、婺源、龙山、凤山、仙源诸谱,俱未详东安公所自出,窃于私心未慊焉” 。庚午春, 查敦伦公委署太湖儒学,“见有海宁迁居熙湖谱载东安公子系鲁桓公之庶子。”近有婺源查传宦先生云:鲁国第十六代国君鲁庄王共生三子:延、般、启。长子姬延,号东安,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6年)春奉鲁庄公之命,率随从会晋候宋公,卫候曹伯、齐候子光诸官在楚国境内查地同吴候寿梦会晤,商谈国事,取得很大成就。考之,鲁桓公、庄公为父子关系,其后嫡庶皆无姬延者。但公元前676年,周惠王登基,肇封查地为查邑,以功封姬延公为子爵,后世遂以地为氏,姬延公为查姓一世祖为我天下查氏千余年之共识。
五世祖胥臣公,字臼季,号季子,初仕晋国为司空,有博物之称,助重耳成就霸业,八世祖胥童公封居原邑,《东周列国志》有记。汉武帝时,十二世祖查何公为会稽郡守,从将军公孙贺征匈奴有功,擢为西河郡守,大初中因徙治之功封为济阳伯爵,居齐东查原里。汉顺帝时二十一世祖查仲钊公明经及第授翰林院中书,擢尚书仆射,袭封济阳伯,上皆所居之地封之也。据清康熙时海宁律斋查嗣镛考究:①“所居即所封,前与后无异地,亦无异封也”②;封地即现在的兗州曹县北三十里,古称济阳,属楚地,与百姓谱与春秋注相合,与齐东更相近;③齐郡乃宋后作谱称之。故查姓郡望是谓济阳世家。
东晋元帝时,二十九世祖查椿龄公初为广州通判,升广陵太守,再任福安殿侍中,封海陵子爵,永嘉末避石勒之乱,自润州丹阳迁居九江之匡山芦源,后代辗转迁徙兖州济宁、高邮,三十七世祖义祖迁歙州簧墩,为新安统宗祖。其长孙工部侍郎查仪公为龙山、仙源(海宁由龙山派衍出)派始祖,次孙查伟公迁宣城泾县查济,为震山派始祖。查伟,字文熙,生于陈宣帝大建年间,隋大业三年,明经登第,初任天台宰,以大臣荐授宣州刺史,巡视属邑,覩山川之秀。隋亡,唐高祖即位,召任池州刺史,为政有方,改授广东南岩州刺史,武德八年致仕卜居于震山乡菥下,遂为宣南著姓,于《韻府》、《群玉》、《唐功臣录》、《启劄青钱》、《名贤氏族言行录》可考据,查伟公为迁泾之始祖,乡属震山,故称震山派。
查伟公子查美屿唐永徽中初任双溪宰,再任汀州刺史,三任泉州刺史,孙查存仁唐嗣圣中为礼部侍郎,其后查虞卿公为漕运使,查师谟公为校书郎,越十世,查城公明经中试,授兵部郎,乾符时黄巢攻江南诸郡,诏为宣州刺史率兵立营,离难于王事,以忠烈封王立庙,尤为照耀千古。查城公薨后,元气大伤,家道似有所中落,据明万历查铎公谱序称“先世宗谱屡有修辑,但历世既远,又经兵火,世系难考”,直至十二世查远公后才有起色。查远,行念八,宋光禄卿。明崇祯仁和知县刘维仁给查后山墓志铭中写道“念八公昔为歙之休宁人,登宣和二年进士,以功封都司,镇守宣城,因卜宅于敬亭山之阴,嗣巡行泾上,得石门之胜而迁焉。或曰其先世自唐武德初有文熙公讳伟者居于是,公复还其故宅,缘是遂为泾县人”。自此,我震山查氏除仕宦经商而居他乡、支系移居他乡、避战乱难而投奔他乡外皆在此安居乐业,世系甚明,故奉查远公为祖。
查远公居碧山石门,即现在观阳老庄一带,相对后发展的查村,故名“老庄”,这也可能是其地地名之由来。再历八世到若棠公,讳郁,行宗十,又作忠十,生于宋、故于元,举家迁九都正村,即现在的查济,谱称“公开基立业,规模宏远”。其生于明洪武元年的曾孙查桂申“是时,国初人安朴略,地多草莽,不知开拓,惟公创构基,家业日饶裕”;曾孙查贻申开辟了古村汪村(现四甲里),五世孙查宝源开辟了双溪里(宝公祠后一带),五世孙查图源之子开辟了沙洲、沙埂,查宝源之子开辟了浪里、坞里,再加忠三公后裔所领的菥荻,查姓已是土地方圆几十里,人口上千的大家族,查姓也由一个老二甲扩展到一、二、四、八、九甲,从此,查济族兴人旺、走向强盛,查郁公被尊为震山查氏中兴之祖。
查济的兴盛,走的是“由商致富,富而重学,学而致仕”的成功之路。谱牒载户部郎中王廷干称中兴四世祖查淳一“经营生殖,开其源,节其流。以富额报籍于京之宛平。景泰间岁值大饥,奉例输粟一千石。”而查铭更是结交开封王,成为有名的大贾。查氏乃周公后裔,邹鲁传人,崇儒重教,仅明商人查图源、查洪源、查宝源弟兄三人就先后建有龙山书院、石门书院、晓山书屋、栈岭书屋,查铎致仕后复振县学水西书院,查思道投巨资创设乡学震山书院,而族学、甲学、家塾致使“虽十家村落,亦有讽诵之声”,明末清初的查若灏一次捐给济阳家塾沃田四百余亩,兄弟进士之父查玉衡一次赠给族校千两银子,正是这些商人对教育的一掷千金,奠定了义学的基础,使得查济人才辈出。查济明清两代有二个翰林,十名文进士,四名武进士,文、武举人百余名,百余名贡生,千余名秀才,这在一姓、一村落,放眼全国,也是难得一见的。
早在唐宋,查氏就为江南望族,明清更至鼎盛。邹鲁传人的查氏儒风独茂,为士者多明义理,士大夫多高尚行奇节。文者查伟廉而多有建树,查铎忝为理学名臣,因倡明理学而《明史》列传。查绛建温州乐清城,免倭患,保一方平安,功封亚中大夫。七品县令查大期不为位卑,兴利于民,“狱中无冤查大期”,民有口皆碑。《清史稿》列传的查崇华的虎胆壮举,林则徐赋诗赞美“楼舰重洋破浪豪,受降城倚海门高。书生独秉筹戎笔,诸将长闲杀贼刀。事定方知身是胆,官清那有盗如毛。衣披绣豸冠彩翠,永识恩纶异数叨。”查炳华鞠躬尽瘁,累卒于官舍,有大禹之称,民立生祠以祭;武者查城精忠报国,死而后已。总兵查国宁闻国破,清兵入关,阖门殉节,表现了民族气节。荣禄大夫查之恺解泉州围,收复厦门、金门,立下汗马功劳,为后人收复台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建立功勋。
“不为良相,便为名医”,正是有了这样远大崇高理想,才涌现了太医院医官查天佑、明代医家查万合、查国第,清代医家查道伦。查济众多儒医不仅医术高明,医德也极为高尚。行医济世救人,不为赚钱,贫者施医赠药,实现了人文理性的追求。
查济人在入世中出世,既力求为社会效力,又淡泊名利。有捐谷二千石不受冠带的查文政,举义赈不让刑部尚书徐元泰刻石勒名的查士高……他们置身社会乐善好施,济困扶危;人际交往,忠诚宽厚,克己待人;自身修养,讲吃亏是福,知足常乐,甘恬退,敦愿让,居易以位命。
查济的女人最能吃苦耐劳,中华民族的勤俭美德在她们身上有十分生动的表现。正是她们坚守后方,撑起家庭的脊柱,尊老课子,才有了商人安心在外创业。这里必须要提到的一位不平凡女性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之母查端,她正直、善良、同情弱小,给幼小的稼祥极大影响,她济人扶困的言行深深烙印在王稼祥脑海中。正是在她帮助下,王稼祥挣脱家庭牢笼,走上革命道路。
查济人既有山越先民豪爽之遗风,也有邹鲁后人儒习之传承,“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