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查姓网 > 查氏郡望 查氏郡望

河南査家迁徒参考:洪洞大槐树迁徒的故事

时间:2021-3-13 来源:家谱馆查姓展区
洪洞大槐树  

  问我先人何处来

  古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大槐树是个既没有美景也没有雄伟建筑的地方,但这里却每天游客不绝,他们为的是追寻一下本人祖先是否从这里出发。“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这是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的一首歌谣,它的由来要追溯到明朝年间。明朝在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以推进经济发展,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在经济繁荣、人丁兴旺的山西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稀有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

  大槐树旅游区位于洪洞县城古槐北路公园街,西临大运高速公路,东依南同蒲铁路和霍侯一级公路,南距临汾市30公里,北距太原市246公里,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绿地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洪洞大槐树是闻名全国的明代迁民遗址。洪洞大槐树移民以范围最广、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被称为“世界移民之最”,其对研究中国移民史、家谱、族谱、根祖文化乃至华夏文明史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多少年来,大槐树被当作“家”、被称作“祖”、被看作“根”,成为亿万古槐后裔寻根祭祖、探本溯源的圣地。

  将历史回放到600年前那肝肠寸断的一天。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出发的人们在出村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回头去看那大槐树和树上的老鹳窝,那是棵树身数围、荫蔽数亩的长命百岁的汉槐。大家彼此叮嘱要互相关照一生要和大槐树一样长命百岁,要在有生之年回到大槐树下相聚。其实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样的命运在等待着自己,但能做的只是相互用大槐树来安慰彼此,安慰自己。

  据文献记载: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近五十年的时间内,明朝ZF在大槐树下广济寺院设局驻员,编排队伍,发放“凭照川资”,先后18次大规模移民于京、冀、豫、鲁、皖、苏、鄂、秦、陇等18个省市,五百多个县市。这对于当时医治战争创伤,巩固明ZF统治地位,恢复战后经济及促进民族融合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那棵大槐树也是命运多舛,经历了数次灾难,一代代繁衍了下来。早年,长命百岁的汉朝大槐树和旁边的广济寺一起被汾河水冲得无影无踪,但它依然坚守着和我们先祖所立下再次相见的誓言,它先知先觉孳生了第二代槐树,等待着先祖们的后代来实现那个悲壮的誓言。)

  第二代槐树活了四百年,于1974年被飓风刮倒。在此之前,它也先知先觉孳生出第三代槐树。这一切都同移民一样世世代代接续繁衍。如今,第一代槐树所在地被移民的后人建起一座碑亭,碑上写着“古大槐树处”的字样,长年香火不断。二代汉槐被移民的后人用水泥铁钉固定在它生时的位置,成为“树乃伊”,接受着游子的祭拜。第三代槐树枝繁叶茂正值壮年,一树的红色字符寄托着游子的祝福。三棵大槐树的所存地被移民后代捐资捐助得以厚建,如今成为同家AAAA级景区,学名洪洞大槐树祭祖园。

  ●管涔山

  落叶松的故乡

  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宁武县东寨镇,含五寨、神池、岢岚、静乐等部分县区,总面积约4.433万公顷,森林面积占50%。园内动植物资源丰富。云杉和华北落叶松集中,素有“云杉之家”和“华北落叶松故乡”之佳誉;歇息着褐马鸡、金钱豹、梅花鹿、金雕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公园内高山耸峙,峰峦奇拔,山脉绵延,横亘千里,山清水秀,风景漂亮,有旅游景点50多处,如芦芽滴翠、汾源灵沼、象鼻支锅、马营天池、万年冰窖、万佛洞、小悬空寺、管涔林海等,是一处以险山、奇峰、森林、湖泊和珍禽异兽组成的国家级森林旅游区。7 [1 x! ~% {( Q1 Q7 `

  管涔山的主峰芦芽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贯穿山西境内的主要河流--汾河,就发源于此。

  ●洪洞广胜寺

  中华第一琉璃宝塔

  小小的广胜寺貌不惊人,却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想要去看美丽的风景,寻访广胜寺,要在山坡上攀爬半个多小时。广胜寺的飞虹塔号称“中华第一琉璃宝塔”,这是一个毫不夸张的称号。绚烂的塔身雕砌的图案是如此让人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那一个个佛像、金刚、鸟兽、盘龙,分别散布在塔身的每一层,构成了不同的风格。每一层都有独特而又完整的内容,没有哪两层是反复的。

  寺内保存的遗迹文物大多数是元代作品,广胜寺弥陀殿的元塑菩萨十分奇异,菩萨像微微前倾的体态非常罕见,又显得平易近人,匠人们究竟是用了什么样的办法才使佛像前倾而又在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后依然牢固如初?以前的佛殿内依墙立有12个大红木经柜,里面曾经存放的是举世闻名的稀世孤本《赵城金藏》佛典7000多卷,都是佛教文化的精华。这些佛典在经历抗日战争后为了能够愈加妥善地保存,都辗转保存于北京图书馆中了。

  广胜寺的下寺始建年代虽然晚于上寺,却因为保存有一组《清明上河图》风格的元代壁画而享有盛誉。不要小看这个修建年代较晚的下寺,这个外表秀丽的下寺里有着文物文化价值非常宝贵的壁画。壁画的内容涉及经济、建筑、宗教、绘画等,也有表现民间百姓生活的图画,有卖鱼、求雨、踢球、杂剧表演这些市井风俗画,有表现人头攒动的大场面,也有表现软靴、长须、球洞的小细节。或许你觉得这些有点眼熟,那也不奇怪,想想中学历史教科书,看你是否还能回忆起儿时的课本?

  ●壶口瀑布

  起飞的玉龙

  古人有诗咏黄河:“混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这“壶”就指的是壶口瀑布。黄河在晋陕峡谷中奔腾,到龙辿山下之后陡然落入一个只有约40米宽的石槽,全槽河水汇集一处,倾泻而下形成瀑布,形似“茶壶倒水”,故名“壶口”。据地质学家说,随着河流对河床的侵蚀,壶口在缓慢地向上游移动,这就是所谓“溯源侵蚀”作用。

  在很远的地方就能够听到宏大的流水声,到壶口牌坊的时候,可以看到正面写着“壶口”,左面写着“母亲河”,右面写着“民族魂”。这里是黄河魂魄之所在,不过要想尽情领略壶口瀑布,应该下到壶口中腰的岩石上,这时再抬起头来,便可以看到瀑布如同从天而降,渐起的缥缥缈缈的云雾,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一道道绚丽的彩虹,这种情境用一句诗才能形容:“映日彩虹连山水,满天风雨不见云。”听说在冬天结冰时,仿佛一条将要起飞的玉龙,非常壮观。

  假如靠近瀑布一些,可发觉在壶口瀑布的“壶嘴”正中,有一块闪亮的石头,似乎随水流上下漂浮着,因形状像一只玩水的乌龟,故称为“龟石”。对于这块奇石,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有的说是当年禹王治水时,“先壶口,次孟门,后龙门,依次凿石,引水而下”,通过疏通河道制服洪水,这块奇石即是治水时留下的“宝石”。也有的说是伏羲兄妹俩成亲时的“媒石”。还有的传说这块石头是女娲补天时遗留下来的“神石”,它就是《红楼梦》中宝玉的化身。

 古人有诗云:”四时雾雨迷壶口,两岸波涛撼孟门。”在壶口下游3公里处就是出名的孟门。很久以前的壶口就在孟门处,由于河流切割作用才后退到现在的壶口。此处河心有两个石岛,被称为”九河之蹬”。登舟摆渡到岛上,就会发现石上镌刻”卧镇狂流”四个字。这让人联想到古代诗人追求的闲适的境界,所以历来都有吟咏。有诗云:”闻说导河经始地,当年疏凿半留痕。”

(注:本文作为河南査家迁徒参考:洪洞大槐树迁徒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