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张姓网 > 张氏郡望 张氏郡望

堂号郡望-阳谷县孙口乡桥北张村百忍堂

时间:2021-3-13 来源:家谱馆张姓展区
简要介绍:百忍堂和张公艺墓都在孙口乡的桥北张村。桥北张村原名古贤村,因高宗皇帝来访张公艺而名,先称访贤村,后称古贤村。村南有桥,与村名同,先称访贤桥,后称古贤桥,乃张公艺首事集资筹建,于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张公艺88岁时建成。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寿张知县曹玉珂在桥头立了一石,上书“唐高宗驻跸访贤处”, 此碑一九四七年因黄河防汛,运去筑坝了。古贤桥早已淤于地下有年,据1993年钻探得知,桥长50多米,宽6米,桥身为大方石筑成。现古贤桥所在地有村名古贤桥村,与古贤村仅一字之差,容易混同,故古贤村后改名为桥北张村。 阳谷县在黄河以北,隔台前县与黄河接壤,是去梁山县必经之路。我少年时就听渔鼓艺人唱过九世同堂张公艺,不过他们唱成南田张公艺了,且有“丁发南田张公艺,财发福建陈家赓”的俚语,只是那时不知道哪里的南田,还以为是我们温州文成县刘基的故里南田呢。

18日上午,我去了祝家庄、紫石街和狮子楼后,吃过中饭,搭车到了台前县。因为想于当天赶到梁山县,便花了40元钱,雇了出

租车,直奔孙口乡。

百忍堂和张公艺墓都在孙口乡的桥北张村。桥北张村原名古贤村,因高宗皇帝来访张公艺而名,先称访贤村,后称古贤村。村南有桥,与村名同,先称访贤桥,后称古贤桥,乃张公艺首事集资筹建,于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张公艺88岁时建成。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寿张知县曹玉珂在桥头立了一石,上书“唐高宗驻跸访贤处”, 此碑一九四七年因黄河防汛,运去筑坝了。古贤桥早已淤于地下有年,据1993年钻探得知,桥长50多米,宽6米,桥身为大方石筑成。现古贤桥所在地有村名古贤桥村,与古贤村仅一字之差,容易混同,故古贤村后改名为桥北张村。

百忍堂在庄稼地里。车到村口,司机向当地村民打听清楚后,因下过几天雨,小路泥泞无法行车,我便付了车钱,然后在泥路上小心地挑有草或高梁秸杆不滑的地方一步一步地艰难行走。

百忍堂为三楹精舍,四周有围墙栏栅,我去时外门上锁,所幸未锁定。我下锁开门进去,见堂前有碑五方,左边为“古贤桥遗址”碑和“百忍可风”碑,右边三方石碑有的字迹已模糊,其中一碑碑阴刻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等字。堂门上方有“百忍堂”三字,遗憾的是堂门紧锁着,我见右窗铁网有个破洞,便将相机伸入,胡乱地拍了几张照片,后来发现,居然拍到了正中土台上张公艺和二位书僮的塑像以及一部分壁画。

从百忍堂出来,到了大路,见路旁有“濮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张公艺墓”的石碑,环视四周,却不见坟墓所在,时已不早,为了当天赶往梁山县,我不敢多耽搁,便赶到254省道,搭经过车前往梁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