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余姓网 > 余氏郡望 余氏郡望

莫把铜仁当卢阳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余姓展区
莫把铜仁当卢阳    

   唐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分辰州麻阳县地及开山洞置锦州,领卢阳、招谕、渭阳、万安四县。天宝元年(742年),锦州改名为卢阳郡, 万安县更名为常丰县。人们对这些史实都无异议,但卢阳在什么地方,却是古往今来很多人没有弄清的一个问题,而且众多的资料都把铜仁当成唐代的卢阳郡。  

   铜仁的川主宫大门前至今还留存一幅石刻对联:“威灵移镇卢阳庙貌重新山国直邻泽国; 功绩显从西蜀神光两照他乡仍似故乡。”此联的意思很明确地说明重建于铜江岸边保佑铜仁免遭水患的川主宫,是善于治水的蜀郡守李冰的“威灵移镇卢阳”。  

   清乾嘉年间的一篇《铜仁赋》在开篇中便明白无误地点明:“溯铜仁改司为府,在明朝永乐之初年;考唐代设郡置官,系锦州卢阳之旧址。”      

   清乾隆年间铜仁著名的徐翰林在道光四年编纂的《铜仁府志》中十分肯定地记载:“垂拱二年,分辰州麻阳县地及开山洞置锦州卢阳郡,即今铜仁。”  

   光绪十六年(1809年),喻勋等人在纂修《铜仁府志》时,虽曾根据《宋史•地理志》指出:“卢阳,今芷江。 ”但喻勋等人似乎也明白宋卢阳不等于唐卢阳,故在沿革中对卢阳郡所增辖的一县,仍俨然以铜仁即卢阳郡的语气记载:“长安四年,以溪州之洛浦来属。”    

    抗战时期创建于铜仁的国立三中,其校长周邦道所创作的校歌:“‘江通云梦、山接蚕丛’国学卢阳带砺雄。”半个世纪来,国立三中的数千学子将这首以铜仁为卢阳的校歌带到了祖国和世界各地。  

  

   1979年版《辞海》对“卢阳”一词只作唯一的注释:“卢阳贵州铜仁府的别称,因唐时曾置卢阳郡而得名。”1989年版的《辞海》说得更具体:“卢阳 贵州铜仁府、铜仁县的别称”。1999年版的《辞海》仍重复了上述观点。  

  从历史遗迹、古代诗文、地方旧志到国家级的工具书,大量的资料都把铜仁当成唐代的卢阳。  

但铜仁如是卢阳郡,附郭的首县为什么又叫万安?因为一般附郭于府、郡的首县,大多与府、郡同名。当然亦有例外,如明万历三十三年思南府设置的附郭的首县,是以洪安、化济两个长官司的名称合成安化县的。但万安县附郭卢阳郡,“郭下”的卢阳县又设在何地?    

   唐宪宗元和年间,宰相李吉甫著《元和郡县图志》,称“卢阳县,中下。郭下。垂拱二年置,在卢水口,因以为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舆记图经,隋唐志所载录者......惟此书最古,其体例亦为最善”,而且距卢阳之设仅120来年,“时近则迹真”,故具有很高的可信性。近代复旦大学史地研究所编著的《中国历史地名辞典》、臧励和等编著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对卢阳郡、县的考证,都基本与《元和郡县图志》相符。所以,唐代的卢阳不在铜仁。卢阳郡、县治所都在湖南麻阳县锦河镇八里桥,古称卢水口。因治所在卢水(古代俗称犀迷溪,今名铜信溪)之北,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故名卢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