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号郡望-修吉堂
时间:2021-3-11 来源:家谱馆徐姓展区
“修吉堂”,主建筑是三进式庭院,和东面的花园共1500多平方米,都建于清代的早中期。三百年来历经沧桑动乱,屡损屡建。据记载,前花厅书房与南墙之间有天井,合称“花树轩”;东面大花园里花木蓊郁,红梅、腊梅、绿梅、樱花、广玉兰、杏树、香樟,乐乐亭和七星缸,绿草如茵,并有一个果蔬园。
主建筑和花园间的围墙,高约十来米,高低起落有致。而现在残留下来最显见的,也就是这堵南北向几十米长的老围墙了。
我询问了周边住着的老人说,修吉堂在上世纪50年代初为县文化馆图书馆使用,修吉堂花园里举办过元宵节灯会,猜谜语。花园于上世纪80年代建成银行宿舍院子,一幢五层楼,一幢六层楼。整座“修吉堂”样子已经十分破损,这景象不由令人感伤。
德清是人文荟萃、人才辈出的地方。这“修吉堂”,其实并非我家徐氏三代有故事,再往前推,就更有来历了——在康熙至乾隆年间,出过五世翰林!
嘉庆《德清县续志》等历史文献记载,德清“徐氏自倬至天柱,五世入翰林,家世恂勤好学……”这五世翰林分别是徐倬、徐元正、徐以升、徐开厚、徐天柱。
徐倬研究编辑《全唐诗录》一百卷,后被康熙御定颁发,流传甚广;此后诸人,也都颇有成就。我去北京,根据“国子监”查证进士题名碑录中徐氏五世翰林的名字都赫然在目。“国子监”是古代教学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解放之后为首都图书馆,现为“中国教育博物馆”。“国子监”的专家认为,德清的五世翰林在中华大地实属罕见!
这“修吉堂”,就是五世翰林的故居;两百余年间,也是全国颇有声望的诗词文学研究创作室、印书馆,为传播古典诗词和保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全唐诗录》一百卷徐倬辑被列入国家珍贵古籍目录。
我围着老屋走了一圈,弄堂里的石板路一定还是原来的。修《四库全书》的徐天柱当年是“榜眼”,他住过的屋子叫“榜眼第”,也是“修吉堂”的一部分。徐天柱为了进京坐船方便,从“榜眼第”到县河仅三十米的地方,还特意修了一个“榜眼船埠头”,船可直通大运河。而今埠头犹在,河水却飘来阵阵恶臭,史载当年系清澈的河水和嬉戏的鱼虾…
这两年,我多次提出建议,把“修吉堂”列为文保单位,对历史文化遗产建筑做一些必要的抢救性修缮。为此,我多方奔走调查研究。有记者问我,这样做,是出于家族的荣光吗?
我说绝非如此。“修吉堂”是德清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人类几千年来,由于不懈的努力奋斗创造继承发展,才有了今天的文化文明进步。一个民族不能失去记忆。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战车履平一切之时,修吉堂的历史文化遗产DNA,独一无二,无可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