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渡苏氏字辈考
时间:2011-8-26 10:05:30 作者:苏登科 来源:中华苏氏网 查看:878 评论:0
苏登科
字辈,亦即字行,表示家族辈份的字,俗称“派”,雅称为“昭穆”。常见的字辈,多为四言诗、五言诗或七言诗。字辈应该说是一部完整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一个族群的印记,还可以用来探本溯源、寻根问祖。
虎渡苏氏是闽南巨族,其派下有60个村社,还有外徙厦门、龙岩、广东、浙江、台湾和东南亚各国。现在,流行于各村社字辈是:
文佛郎言五,十乾启国崇,潜惟恒允用,奕世振家风。
孝友承宗志,诗书迪俊英,伯仲和叔季,科甲永联登。
这首字辈诗有四十个字韵,每字一世,相传后代。先标部分何人何时所作,暂无数据可考,后标部分已知苏尚斌所写。苏尚斌,深青人。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庚午科举人,授临清牧,有治声。深青,原属泉州府同安县,今属厦门市海沧区管辖。南宋末年,虎渡始祖朴公长子文焕,见继母溺爱不明,复回青礁山后(大观后)守祖,二世又分居贞岱,再传衍深青。贞岱曾经人丁兴旺,据史书记载,明弘治年间贞岱苏氏大量迁入深青,使这个古驿站变成颇有规模的小集镇。在深青周围,朴公后裔还有四个村社,即厦门市海沧区东孚镇温厝大观后、贞岱和凤山二村,以及集美区灌口镇大岭社。苏尚斌写的字辈诗,正是这几个村社通用字辈诗。
这首字辈诗,有多种版本,摘录如下:
1、《苏氏族谱贞岱录存》(民国手抄本):“文佛郎言五,十乾启国崇,潜惟恒允用,奕世振家风。孝友承宗志,诗书迪俊英,伯仲和叔季,科甲永联登。”
2、漳州龙文区田中央社苏清波保存的民国手抄本:“文佛捌正秉,拾乾启国崇,点行惟允用,亦世振家风。孝友承先志,时书达俊英,佰仲和叔贵,科甲永联登。”
3、台湾民国五十四年出版,刘炎编撰《苏周连氏族谱》苏昭2记载:“诗书择俊英,
科甲应年登,孝友承宗志,欲世振家芳。”(高雄县苏金湖先生提供)
还有“亦世振家芳,孝友承宗进,诗书达圣贤。”(嘉义县苏坑先生提供)
4、《高雄县路竹乡武功宗亲会周年大会手册》:“文佛八正秉,十乾启国崇,潜维恒隐用,奕世振家风。孝有成宗志,诗书择俊英,伯仲和叔季,科甲永连登。”
5、台湾国立清华大学教授苏云良先生提供民国手抄本:“孝友承宗志,诗书迪俊英,伯仲和叔季,科甲永联登。”
6、1994年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颜中其主编的《新编苏氏大族谱》:“……启国崇,潜惟恒允用,奕世振家风,孝……”。
7、1990年新编《太江苏氏族谱》:“文佛别正秉,拾乾启国崇,潜卫为允用,奕世振家风。孝友承先志,书诗达俊音,伯仲禾菽季,科甲永联登。”
尚斌版字辈诗,版本繁多,五花八门。总的来说,只有《贞岱录存》字辈诗,比较完整。并且还注明作者是深青人苏尚斌,不是同安苏廷玉。原文如下:
苏氏辈字
宗庙之中,首重昭穆有序。昭穆不明,毋怪乎入庙茫然,便以年高者为叔辈,年少者为侄辈。然欲明昭穆,不可不立字行。我祖以先标二十字,厥后十五世孙尚斌,复标二十字以继之。余故谨志于此,使后之子孙,虽瓜瓞蔓延,而昭穆可考而知也。
先标:文佛郎言五,十乾启国崇,潜惟恒允用,奕世振家风。
后标:孝友承宗志,诗书迪俊英,伯仲和叔季,科甲永联登。
这首序诗在贞岱和虎渡世系排列上,有很大不同。不同点在于,贞岱是从第一世文焕算起。而漳州地区虎渡苏姓,包括格林苏姓在内,都是从朴公第四世孙算起,与贞岱的算法,相差两代人。也就是说,第一世文字辈在贞岱是朴公的长子文焕,但在虎渡却是朴公曾孙牧叟府君。
我的依据是道光六年版苏功成《同安苏氏族谱》,在这本族谱里面,从第十五世至第廿八世还保存着“启、国、崇、潜、惟、恒、允、用、奕、世、振、家、风、孝” 这14个字。在虎渡祖庙,还保存着一块清乾隆九年《虎溪大宗义捐增置春秋两祭资田序》石碑,上面刻有23个捐款人名及世辈。如果按照贞岱算法,他们一个也对不上号。还有一句大家熟悉的古祠联:“五代分为四派瑶松竹梅”。 这个“五代” 就是虎渡第五世瑶溪、松溪、竹溪、梅溪。按贞岱算法,他们四人被排在第三世,与祠联相差二代。
这次我在编写《虎溪苏氏族谱》时,对太江大房雪轩公派世系,作了深入研究,发现了更大的问题。太江大房雪轩公派世系,从第一世愚翁公到第十七世为止,共有2443人,时间跨度450年,平均计算每代人26岁。第一世愚翁公,生于元至正廿四年(1364年),卒于明宣德五年(1430年)。第十七世只有18人,没有注明时间,但我们知道,这本族谱写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距今180年。这些人的字辈,与尚斌版字辈诗完全不同。详细看一下就知道,他们各房各代都有自已的字辈,没有统一。
第一代,只有愚翁公1人,按照尚斌版字辈诗的排列,愚翁公是“五”字辈。但我们知道,愚翁公名员,字孟矩,与“五”字毫不相干。
第二代,有5人,即愚翁公五个儿子苏敬、苏慎、苏谦、苏宁、苏润。按照尚斌版字辈诗的排列,他们的字辈是“十”。但我们知道,苏敬字日跻,与“十”字毫不相干。
第三代,有4人,即苏敬的四个儿子介轩、殷、衍、耆。但我们从族谱获知,三子衍,字鸿深,号懒庵,与“干”字毫不相干。
第四代,有18人,其中“伯” 字有14人,与“启”字毫不相干。
第五代,有42人,其中“元” 字有37人,与“国”字毫不相干。
第六代,有83人,其中“大” 字20人,“一” 字19人,“思” 字6人,一看就知道,他们与“崇”字毫不相干。
第七代,有130人,其中“夫” 字21人,“国”7人,“临” 字8人,“仕” 字5人,“明” 字7人,“梦” 字11人,他们与“潜”字毫不相干。
第八代,有188人,其中“茂” 字19人,“民” 字32人,“叶” 字30人,“司” 字10人,“振” 字13人,“钟” 字25人,“绍”字20人,就是没有“惟”字。
第九代,有234人,其中“光” 字74人,“顺” 字15人,“士” 字8人,“汉” 字6人,就是没有“恒”字。
第十代,有247人,其中“儒” 字32人,“如” 字13人,“呈” 字5人,就是没有“允”字。(潜惟恒允用,奕世振家风。孝友承宗志)
第十一代,有309人,其中“国” 字36人,“胤” 字7人,“士” 字8人,“绍” 字15人,“政” 字7人,“世” 字11人,他们与“用”字毫不相干。
第十二代,人数最多的一代,有404人,其中“儒” 字32人,“如” 字13人,“呈” 字5人,就是没有“奕”字。
第十三代,有374人,其中“文” 字27人,“君” 字5人,就是没有“世”字。
第十四代,有212人,其中“士” 字5人,“宜” 字15人,就是没有“振”字。
第十五代,有94人,其中“廷” 字17人,没有“家”字。
第十六代,有80人,其中“文” 字1人,“光” 字4人,“克” 字1人,“腾” 字2人,“此” 字1人,其余都是单名,就是没有“风”字。
第十七代,也是最后一代,只记载18人,其中“廷” 字1人,“婴” 字1人,“允” 字1人,“夺” 字1人,其余都是单名,他们与“孝”字毫不相干。
综上所述,尚斌版字辈诗,不是虎渡苏氏通用字辈诗。过去,因为数据欠缺,再加上太江等村社新编族谱,误把这首序诗当作通用字辈诗,以讹传讹,时间一久就成了事实。其实,只要详细看一下雪轩公派世系就知道,虎渡苏氏各房各派都有自已的字辈,没有统一。还有作者苏尚斌是清代人,也不可能替明代的愚翁公起字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