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阳郡:亦称南平郡,治所在彬县,即今湖南彬州,辖今湘南粤北。桂阳历史悠久。桂阳上龙泉村有距今一万八千多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遗址,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年代相符,被誉为“龙泉文化”。公元前二十六世纪,祖神作耒于郴,教民耕种,桂阳之嘉禾(今嘉禾县)被视为禾仓堡,桂阳留下“神田占岁”的历史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桂阳属荆州楚地,《史记》记载:“游腾为公仲画策曰:请中封以桂阳为小令尹,则有楚。”可见桂阳与楚国的开成与兴旺同龄。至秦统一六国,施行郡县制,全国设三十六郡,桂阳为郴县地,属长沙郡。秦末汉初,汉高祖刘邦(己亥,公元前202年)分湖南地一国四郡始置桂阳郡,辖长沙郡南部及粤北地区,先后领郴、临武、便(永兴)、耒(耒阳)、南平(蓝山)、桂阳(连州)、阳山、含匡、曲江、浈阳、阴山等十一县。至宋建隆四年(癸亥,公元963年)郴州桂阳郡设桂阳郡军事(郴州军)废去郡的建制,桂阳郡史长达一千一百六十五年。南北朝时期,桂阳郡曾一度改为桂阳国,唐朝贞元二十年(甲申,公元804年)朝廷设桂阳监于平阳县城,直属朝廷管辖,专事冶炼。宋朝绍兴三年(癸丑,公元1133年),桂阳监升为桂阳军,元朝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桂阳军升为桂阳路,设总府。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桂阳路改为桂阳府,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桂阳府改为桂阳州。清朝雍正十年(壬子,公元1732年)桂阳州升为桂阳直隶州,隶衡永郴桂道。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桂阳直隶州改为桂阳县至今。
历史 编辑
桂阳郡,辖今湘南粤北。
桂阳,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桂阳县境内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刻纹骨椎表明,早在一万多年前,桂阳县一带就有原始人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桂阳,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素有“楚南名区”、“汉初古郡”之称。县境内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遗物磨制刻纹骨锥距今两万多年;汉初设郡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历经郡、国、监、军、路、府、州、直隶州、县9种行政区划而“桂阳”之名不变、治所之城不移,堪称中华郡县“活化石”
桂阳,本意与桂水相关,桂水之北称之为桂阳,桂水则是今桂阳县境内的“春凌江”
《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 诸葛亮智辞鲁肃 赵子龙计取桂阳
相关分析 编辑
史书有误的可能性
春秋、战国时期,整个湖南属楚。特别是湘南一带,土地辽阔,地广人稀,十分荒凉闭塞。这里聚居一些少数民族和不少为了避中原战乱的汉人,迁来此地居住。特别是少数民族,他们处于原始社会的末期,或奴隶制社会,聚族而居。使用的是落后的生产工具,刀耕火种,生产极其落后,生活十分困难,被中原人称之为南蛮。此时中原战乱不止,你争我夺,毫无宁日。人民流离失所,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此地相对来说,却十分平静。但也不是世外桃源,风平浪静。部落之间,种族之间争斗的现象时有发生。楚国的统治者,只要不损害其利益,危害其统治,他们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据史书记载,楚国时湘南只有一个临邑(临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出现了一个郴县。汉高祖灭秦后,在位十三年,在湘南就建立了一个桂阳郡,十一个县治,按理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其实,这些城邑早就有了,由于地处偏僻,来人又少,又未向最高统治者登记注册,统治者不承认它们的存在,史书上也不记载,任其自生自灭。汉高祖灭秦登上皇位,宣布置郡县后,它们才合理合法在历史上存在了。
历史是历史上的文人写的。一般说,大部分应该是对的。但由于他们是儒家的正统观念,个人的偏见,以及资料的缺乏,时间的久远,又缺乏实地调查、核实等诸多的主观、客观原因,错误是难免的。那么,老朽对于桂阳郡治所在地的质疑也应是不无道理的,现斗胆提出来希望能与大家共同探讨。
今广东省境包括交州辖下的整个南海郡(粤中、粤东),还包括苍梧郡、和浦郡、荆州贵阳郡(桂阳郡)和扬州豫章郡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