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村塬上的望族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容姓展区
说起宝鸡的百家姓,不能不提容姓。 500多年前,广东新会人容善拖家带口,千里迢迢来到宝鸡贾村塬一个叫杜家凹的村落,在这里买房置地,安家落户;在明清科举时代,杜家凹容姓产生了 7名进士和举人,清代宝鸡县志明确记载,杜家凹容姓乃宝鸡之望族也;在当代,从杜家凹走向全国的容姓子弟层出不穷,人才辈出,尤其在教育、科研及文化界不乏精英人士。现今杜家凹容姓繁衍约有4000余人,有“容”乃大的容姓,成为宝鸡姓氏榜单上一个响当当的、不容忽视的族群。
起源:我们的先祖是从广东过来的
3月 30日,记者走进杜家凹村农家,采访一位叫容哲的老人。“杜家凹是块风水宝地,整个贾村塬上,这里地势最低,但贾村塬的最高点也在我们这。以前那片地方叫 919高地,备战备荒时还组织各村的民兵在高地训练过。庄稼嘛,种上就长,熟了就割,也不用灌溉,旱涝保收。过去种两茬麦,现在只种一茬就够吃了。平时村里的青壮年都外出务工了。说来也怪,我们杜家凹有姓容的,有姓贾的,就是没姓杜的。姓杜的听说老早有,我们容姓迁来后,慢慢地杜姓就没了,现在杜家凹60%的居民都姓容。”老人说。
容哲老人今年 76岁,搞土木建筑出身,2002年重修容氏祠堂时他负责基建施工。据他介绍,容氏祠堂是老祖宗建的,清朝时因战乱重修过一次,至民国增建后规模不小,当时祠堂与村东路畔的小碑林遥相呼应,成为塬上的一道人文景观,彰显着容氏家族的辉煌。但在“破四旧”时,碑林、祠堂和祖案都遭破坏,椽损瓦破。 2002年春季,杜家凹容姓族人公推时年 82岁的长者容继为首,由著名书法家容克家等族人倡议,宗族男女集资 5万余元,重建了容氏祠堂。
记者随后在容氏祠堂里见到了续修后的先人祖案。该祖案记录,杜家凹容氏传宗接代至今已 26世。“我们的先祖容善,原籍广东新会县,属岭南容氏一支。先祖在明朝永乐二年考取甲申科进士,后来官至广西布政使,布政使是巡抚的僚属,大概是个四品官,职位类似于现在的副省长。广东高州古代名人录记载他‘断无冤狱’,但后来不知啥原因,他携妻带子来到宝鸡,先是在刘家坡生活,又到西山的车辙,最后才来贾村塬杜家凹,买房置地,从此定居下来。现在容氏宗族后裔已发展到 720多户,每年大年三十,所有的容姓子弟都要来祠堂祭拜先人。祭拜时各家有分案,满满的挂一屋子,拜完主案再拜分案。都说我们容家人有凝聚力,那是有这个老传统啊!”容哲老人讲完老先人的事,感叹一句。
除了家族祭祀,容家还有一个老传统就是教育。“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这是容家流传了几百年的家训。记者在村委会西面参观了由容克家题写校名、中央组织部原秘书长容恭(即何载)引资修建教学楼的杜家凹小学。杜家凹小学的前身即宝鸡名儒容儒在上世纪 30年代创办的西坪小学,该校为发展地方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在贾村塬还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到杜家凹不要卖文,到广福不要精能……”
关于杜家凹容氏起源,记者在宝鸡容氏族谱网络版上发现,不是容善本人而是容善的后裔谪居宝鸡杜家凹,这和容哲老人的说法显然不一样。这个历史问题,还是交给广东和宝鸡两地的容姓人去研究吧!他们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
故事:我们艰难度过民国十八年饥馑
记者上回采访眉县槐芽镇单姓人,在回顾其家族发展史时他们曾喟叹,民国时期,宝鸡地区猖獗的匪患让富裕显赫的家族衰落;据宝鸡“县志王”吴正茂讲,他们吴家民国时期也数次遭到土匪侵扰,家道从此败落。这是人祸,而来自大自然的灾难,又让多少家族防不胜防?有的寒门小户,无声无息地倒下;有的名门望族,在艰难岁月中苦苦支撑……“我们总算是度过去了!”对于那场令人谈虎色变的民国十八年饥馑,已故著名书法家容克家先生在生前曾如此感叹。
2008年,容克家在一篇回忆文章里描述了他和他的家族共同经历的大旱灾。
据文中记载, 1929年春季大旱灾来临时,他在宝鸡第一高小上学,因为给学校交不起面就休学回家了。当时家里的情况也不好,虽说有祖父、父亲和叔父在外教书干公,经济方面比别人强一点,但家里有大小 25口人,平时储备粮少,吃饭很成问题。他整天挨饿,家里除老人能吃点馍外,其他人每天只喝两顿稀糊汤,煮点野菜吃。大人饿得劳动不成,就设法买点油渣、麸皮混合一起烙成饼,把醋糟磨细,掺到面里做馍,每人一个或两个分着吃,如此艰难度日。
杜家凹本来是个宝地,但再是宝地也搁不住百年一遇的大旱。这一年小麦长得和“猴毛一样”,成熟时节无法用镰割,只得用手拔,一亩地只有十几斤收成,麦粒瘦得像茴香一样。穷人家吃树叶,啃树皮。他们村有一个叫容朋的老汉,共有三个儿子、一个儿媳和几个孙子,因两个儿子吸大烟,把家里粮食倒卖光了,遇上灾年没粮吃,无人管老人,没多久就病饿而死,用席卷埋。后来这家人逃荒到甘肃平凉。有个叫容得意的人好赌,每年挣的工钱,在赌场里输个一干二净,他女人在民国十八年夏收碾麦时还领着小孩讨饭,全身浮肿,苍蝇跟着一大群,不久就死了。
这些都是亲眼所见,容克家回忆,像这样因饥饿浮肿死亡的人不计其数。逃荒在外的容姓人有十几户,还有把女人和儿子卖到外省的。
据地方志记载,从生死线上挣扎过来的容家人,目睹大饥馑过后,百业凋敝,文化衰落,首先做的事是办学。因为容家人认为:读书和学习文化是让心灵安定的最好良药。
人物:英才辈出的宝鸡容姓家族
容 恭
中央组织部原秘书长何载,参加革命前叫容恭,祖籍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杜家凹村, 1919年出生于甘肃成县,现年 96岁,任中国扶贫基金会常务副会长。幼年家贫, 1936年“西安事变”前后,作为西安学生救亡运动的代表,会见张学良将军及中共代表,参加民族阵线,推动抗日运动。后到延安,改名何载,曾任志丹县代理县长,后任中共西北局组织部办公室主任。新中国成立后,调入中南海,先在中央书记处第一办公室,后任中央办公厅秘书室主任,反右时遭诬陷下放,蒙冤二十年。拨乱反正时期,何载被选调到中央组织部,在部长胡耀邦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平冤”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复查平反了涉及 290万人的冤假错案,改正错划右派 54.7万人,复查平反知识分子冤假错案 158万件。著有《彭德怀的故事》《红旗漫卷西北高原(缅怀习仲勋在西北)》等 12本回忆录。
容 昭
上世纪 80年代科学种田技术带头人,陈仓区贾村镇杜家凹村人,陈仓区原阳平乡党委书记。 1984年在阳平创办全省第一个公社科普协会,吹响了全乡科学种田的号角。推行以农户为主体、以专家教授作指导的科学养鸡体系,被当年的《陕西日报》报道并誉为“科字号”干部。在农村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中成绩显著,出席第三届中国科协代表大会,受到邓小平的亲切接见。 1985年 1月,容昭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全国农村科普先进工作者”称号。
容克家
已故宝鸡著名书法家,陈仓区贾村镇杜家凹村人,宝天烈士纪念碑碑文书写者。幼受父辈熏陶,自小便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功底。擅长蝇头小楷,从“二王”到唐楷直至明清名家碑帖,反复临摹,毕生不辍,书法艺术风格工整而富于变化。
1998年作品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第七届书法篆刻大赛。他的作品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收藏。宝鸡市人民政府把他的书法作品作为礼品馈赠国际友人,其中日本个人和政府收藏有 30余幅。马来西亚、泰国、美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均有收藏。民盟中央原主席费孝通,中组部原秘书长何载,人民日报原总编丁济沧,著名草书大家卫俊秀对他的书法给予高度评价。
容维宁
女,陈仓区贾村镇杜家凹村人,博士研究生, 1999年至 2007年在宁夏医学院学习,先后获临床医学学士、眼科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 2007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津医科大学,攻读眼科医学博士。曾在第三届全球华人眼科学术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上作专题发言,并有多篇医学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