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农姓网 > 农氏郡望 农氏郡望

农氏堂雁门堂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农姓展区
农氏堂雁门堂

  姓氏源流农姓出处有二:其一出自神农氏,是炎帝的后裔。西周(公元前1066-公元前771年)初年,周武王封神农氏后人入朝为农正官,职掌农业生产和祈祷丰年等事务。他的后人就以农为氏。其二以官名为氏。远古负责管理农事的官称为农正官。任此官职的人,其后代有的以官名中的"农"字为姓,称农氏。

  郡望堂号【郡望】雁门郡:战国(公元前476年~前221年)时赵武灵王初置雁门郡,秦、汉因之。雁门郡相当于今山西省代县一带,有雁门关,是长城重镇之一。【堂号】“雁门堂”因郡望而得名;"稼穑堂":相传农氏是神农氏的后裔,神农氏教民稼穑(种庄稼),该堂号由此而来。

  远古时,炎帝是农业氏族部落首领,由于农业远比狩猎、畜牧的收获有保障,是当时最先进的生产方式,所以炎帝又被尊为神农氏,扬名天下。到周代时,武王请神农氏的后代到朝中来做农正官。由于农业与气候节令很有关系,而古人以为气候变化是神的旨意,所以农正官除了掌管播种,收成等生产事宜,还须按节令向神祈祷,以求风调雨顺。而农业收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运盛衰,所以农正官是上通神灵,下掌要事的重要官职,农正官的后代就以官职为姓,世代相传。但随着社会发展,管理农业的具体事务,都由地方长官分担了。而天文历算越来越先进,也有专人执掌。这样,农姓人见于记载的就较少。《郡望百家姓》注解:“农: 宫音。雁门郡。系出神农氏。”

  由于桂东南农氏出自雁门,也普遍打“雁门”这个旗号,这也是农姓祖传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前乃至建国后一段较长时间农姓人都普遍喜欢在自已的笠帽、箩框、水桶、锣鼓等上面写上“雁门”两字。现在农姓人外出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比如参加龙狮、龙舟等体育比赛,清明节扫墓等都打“雁门”的旗号,这是农姓氏族的传统习惯。

  民国年间由横县、贵县、灵山、合浦、永淳和邕宁两广六县农姓兄弟在横县西津村联合兴建的雁门农氏总宗祠厅堂对联有:

  其一

  祠宇在西津势到尽头耸起天然龙穴千秋俎豆常祀典

  堂寰向南境朝来诸峰挺秀霁荫雁门万载子孙永流香

  其二

  窃念吾雁门源远流长须意志统一兄弟联合建筑新祠堂今日落成择吉进祖百年不易

  当思我农氏根深叶茂要力量集中子孙团结寻得好胜地他年发达出类超群万古如斯

  以上两门联道出了我农氏源出雁门。

  其他农氏源流联选有:

  雁声远扬善积善行光宗祖

  门风广播福德福寿荫儿孙

  雁序经纶传千古雁凤来朝生瑞气

  门生文采耀万年门龙出现耀祥光

  雁塔题名开先代稼穑开先光百代

  门庭谒瑞启后人儒林嗣后著千秋

  炎帝陵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的陵墓,座落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城西南15公里处的唐田乡鹿原坡,又称“天子坟”。神农祠有一副对联是:

  粒我蒸民,使有菽粟如水火

  播莳百谷,先知稼穑之艰难

  (炎帝陵自宋乾德五年建庙,迄今已有千年历史,历经战火,屡毁屡兴。1986年,湖南省政府以清道光十七年重修炎帝陵殿形制图为参照,对炎帝陵进行了全面修复。)

  可见炎帝神农并非是神话传说,同时也印证了农姓堂号"稼穑堂"的来源。

  农氏厅堂上供奉祖先的龛阁上一般都写着“雁门堂上历代显考妣宗亲位”。在邕宁大塘、南晓一带农氏厅堂上都挂有贵多公(字胜全)祖函:

  横联是:祖德流芳

  左联是:南闾神威千载显

  右联是:雁门祖宅万年昭

  中间分别挂有十一条条幅:

  1、 雁门堂上历代|考妣祖乃仙灵位

  2、 雷霆赵邓马关四大威烈元帅位

  3、 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之神位

  4、 佛父妙庄皇帝佛母宝德真人位

  5、 坛子南无大慈大悲观音菩萨位

  6、 正坛祖宗香火道义释三教高真大帝之位

  7、 二坛香火遥罗郡主大王之神位

  8、 三坛香火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

  9、 本音通天司命五祀灶君之神位

  10、灶前张大相公灶后李氏夫人位

  11、 本龛掌经掌□掌案公德司官位

  由此可见,“雁门”不但已经成为农氏家族标志,还成为家训、祖训、族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