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郡 望
郡、望:郡,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建制、行政区划。郡县制最初形成于战国时期,郡的下面分设若干个县。秦统一以后,秦始皇分天下为36郡。汉朝又不断增设新郡,将全国分为一百零三个郡。从东汉到隋唐的数百年里,随着中央集权的郡县制逐步完善,一些地方大姓,以其不断增强的经济文化实力,形成新的政治力量,出现以郡为中心的几个地方大族集团。这些地方大族集团之间的权力角逐,而引起的权力转移、朝代更替、人口迁徙、社会流动,以及体现为士庶分化、贵有常尊、贱有等威的社会等级分化,也就形成了郡望得以产生和形成的必要条件。望,名望、声望的意思。
郡望:在即表示某一地辖内的名门望族。秦汉以后,有些家族因世居某地,人才辈出,或由于为国家建功而被加官封爵,荫及后世,从而积累下巨大的财富和威望,遂成为一地豪族,这种家族因为当地人所羡慕或仰望,所以称为“郡望”,并以此而与其他同姓直系不同。这里泛指某姓氏的发祥地。一个郡可以有一个或几个望族,一个姓氏也只有很少几个郡望。据《郡望百家姓》、《姓谱》、《风俗通》记载,蒙姓在漫长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安定郡。
安定郡:汉武帝西汉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宁夏固原),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省平凉、白银、景泰、靖远、会宁、泾川、镇原及宁夏西部中宁、中卫、同心、西吉、固原等地。又有安定县,在今甘肃泾川北,并属于安定郡。东汉时期移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废安定县。十六国初期再置安定县,并为郡治。
东晋时期又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隋、唐两朝时期的安定郡即泾州。唐朝后期曾改为保定郡,县亦名保定。金国时期为甘肃省泾川县,为泾州治所。元朝时期曾以陕西安定堡为安定县。民国早期,为纪念陕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的指挥员谢子长烈士,在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改子长县,移治所到原县东部的瓦窑堡。蒙姓在秦汉时期主要繁衍于今宁夏西部及甘肃陇东一带,后其人丁兴旺,渐昌盛为当地之大家族,该地古属安定郡,故后世蒙氏有以安定为其郡望的。
第二节 堂 号
“堂号”是一个同姓家族或家族中某一支派的共同标识,是一个家族门户的代称,也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主要是彰扬祖先的功业道德,显示家族宗亲的特点,训诚子弟继承发扬先祖之余烈。堂号的取名缘由很多,有因郡望取名的,如赵姓的“天水堂”;有用祖先官称的,如马姓的“伏波堂”;有反映血缘关系的,如闽粤一带的洪、江、翁、方、龚、汪因同祖而共用“六桂”为堂号。堂号除了用于祠堂横额、家谱封面之外,还长用于族田契约、义塾和店铺的字号,以及灯笼、布袋、衡量器、钱袋、箭袋等日常器用上。蒙姓堂号出自有典,在长期的繁衍播迁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堂号主要有:长城堂、安定堂、献典堂等。
长城堂: 源自秦朝名将蒙恬的典故。蒙恬,其先本齐国人,因祖父仕秦而为秦将,以军功拜为内史。秦吞并天下后,命恬带30万众筑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威震匈奴,蒙姓后人为歌颂这位功高史册的名将,遂以“长城”为堂号,一直沿用至今。
安定堂: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始皇派大将蒙恬率领30万大军向北击退匈奴,并筑长城修驰道,连续十多年,于是将家属带到长城及驰道附近安置,后其人丁兴旺,渐昌盛为当地之大家族,该地古属安定郡,故后世蒙氏人家用“安定”为堂名。后来社会原因或其他原因,他们从安定迁往其他地方。不论到哪里,都念念不忘安定这个地方,书写宗祠都要写“安定堂”这三个字。
安定故城在泾川北原,属镇原界。 ---镇原县志
泾川古称安定、泾州,曾为兵家必争之地。 ---泾川县志
献典堂: 春秋时期,楚国复国以后,楚昭王决定重新治理国家,壮大楚国的势力。但发现楚国以前的一切典章制度都没有了,这时楚国大夫蒙谷又为楚王制定了一整套新的典章制度献给楚王,使楚国的治理有了新的标准。史书记载说:“昭王自随反郢,五官失法,百姓离乱,谷献典,五官得法,百姓大治,王欲封之,谷辞”。( 郢都:楚国的郡城。郢:读ying)
蒙姓还有其它堂号,如:福德堂、昌远堂、忠贤堂等。
“福德堂”:陕西大荔西汉村小长门(四门小五门长门)堂号。本家人特征是:善良、正直、本分、诚信,以耕读齐家。新编“福德堂”的楹联为:
忠良为本荫周裔,诚智处世振家声。
福泽绵长荫子孙,德行厚诚振家声。
仁和为本荫子孙,诚智处世振家声。
福善绵恒荫子孙,德行厚诚振家声。
“五福堂”、“福庆堂”:陕西大荔西汉村小三门堂号。
“五福堂”、“福勤堂”:陕西大荔西汉村小四门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