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姓河涧成族这句话中的“河涧”,是后来谱记为叙述而用的指示地名。因为凌氏在河涧地界聚居,尔后成族的哪个时候,还是周代春秋时期,河涧地界属于燕国封地,其自始至终都没有属于卫国辖统,并且还很偏僻荒凉,所以辖河涧地域的燕国,也没有在那里置行政地名。到了战国初期,赵国战败燕国,割让得到了河涧地域,是将其纳入武垣县辖领,武垣县治所也不在河涧地界。
战国后期,凌氏兴旺发展,与大量躲避战乱迁徙而来的其他姓氏族群,在偏安一隅的河涧地界,形成了一定人口规模的大村落。公元前228年秦灭赵燕,秦始皇废封建为郡县,在现河涧地域,沿旧制置武垣县予辖管,这就是河涧地名的前身。武垣县属秦钜鹿郡所领。钜鹿郡治所在钜鹿,现今河北平乡西南。
汉高帝夺得天下建立汉朝后,其在沿袭秦王朝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侯国制,即“国中国”。这是因为在废秦灭楚的过程中,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刘邦先行对功臣许诺下的。分封的诸侯王国地位与郡相等,王国的相国、大夫必须由中央委派,代表中央处理政务,诸侯王遵守中央朝廷的政令,于封地食邑,没有天子的虎符,不得擅自发兵。在诸侯王以外,刘邦还分封了许多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等,大多是封给有功之臣的。
开国之初,汉高帝分封了七个诸侯国,其中在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封大将张耳(公元前264—202年)为异姓赵王,统辖现今河北一带,武垣县此时就属张耳赵国的钜鹿郡。张耳立为赵王一年后之秋去世,谥景王。其子张傲即位为赵王。
后来汉高帝害怕异姓王会危害汉室江山,汉高帝继而废异姓王,改为大量分封自己家族之人,为同姓的侯王。但是较大的侯国对汉室中央,依然存在威胁,于是汉朝廷又处心积虑、想方设法的将那些较大的侯国割裂开来。汉高帝九年(公元前198年)的年初,刘邦剪除异姓王,废掉了张傲王位,并把赵国支裂缩减。原属赵国的钜鹿郡在此时被分成钜鹿、清河与河涧三郡。河涧郡在钜鹿郡东北部,因处于易水、河水之间,而取名河涧,其治所在乐城,即现今河北献县。这三郡仍为赵国支郡,然後与其他郡一起,被汉高帝封给自己的儿子刘如意(公元前208-194年在世),时年十一岁,为同姓赵王。至此时(公元前198年)才有河涧之地名。
不沧公孙辈之陶公,在此年间被汉高帝兴为赵孝王的河涧相(地位相当于郡守),代理年幼的赵王专门署理河涧郡当地政务。因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帝王谥号都有“孝”字,后世历史记载称为孝王,此处河涧孝王相之孝王实为领河涧之赵王,就是汉朝同姓赵王刘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