氤氲王气,冰凌势辅;炎黄一脉,繁衍华夏。
在古代,人们十分看重门第。自秦汉之后,姓氏逐渐合而为一,以姓传承血缘关系,氏的标志由地望所替代,人们皆所以姓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一些世代为官的世家豪族,由于世居某郡,人丁兴旺,势力庞大,为当地郡人所仰望,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为当地的望族。历史的发展变迁,一些族人逐渐迁往外地,世居范围由一郡扩大到全国,他们原居地即成了原籍,成了这些人的根,古代把这根称之为望出。目的是“望以别族”,以郡望来区别他族。
以凌氏一族而言,凌氏祖宗是卫康叔,则凌氏祖上的发源地,当是康叔之国卫国(现河南、河北之间),然而凌氏族群是因官得氏以职而居,他们的真正居住地,却是在周国都镐京及各诸侯国的王室,起初人口是比较稀少的,随着周朝繁荣富强,凌氏宗族的族群也不断壮大,其氏族特性也同其他以官为氏的氏族一样,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被新的社会角色充实,其居住地域也随之相应扩大。在氏族后裔中,除有继续担当凌人官职外,更多的族人融入在社会之中,或民或商或兵或仕。分宗不久的凌氏官族族人,特别是那些凌人,与周朝廷和各同姓公室成员原系同室同宗,因血缘的关系,他们相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密切,甚至还有一些凌人与公室的人,相互成了股肱。
后来,卫国二十世君卫灵公夫人卒,立宋女南子为夫人,南子却通过灵公而掌握着卫国的实权。在论语中有所记载,公元前496年,孔子游访卫国时曾与权柄南子会见过。灵公三十九年(公元前494年),太子蒯聩与灵公夫人南子交恶有隙,欲谋杀南子,未遂败露致灵公发怒,太子蒯聩而外逃宋国,后转奔晋国,寄住于赵鞅处。卫康叔支子姬甸公的二十一辈孙凌钺公,其祖上三辈担当卫国军事要职,在军队中有影响,时为太子蒯聩在军队中的支持者,因受连累,也随太子蒯聩逃出卫国,而后散奔卫燕边壤,在燕国之域的河涧地界避居。
公元前493年卫灵公驾崩后,并未传位于寄居在外的公子蒯聩,而是直接隔代传与孙子(蒯聩之子)辄,是为卫出公。公元前493年至公元前479年,这十五年间卫国王室大乱,太子姬蒯聩和出公父子不顾名分暗争君位。公元前479年,大夫孔悝之母伯姬(卫灵公之女,蒯聩之姐)暗谋立蒯聩为卫君,后胁迫孔悝欲弑出公,出公闻讯而外逃避居齐国,蒯聩得返卫国立为卫君,是为卫庄公。此时的钺公,已经避居河涧地界十五年,早已落家立业。因厌倦长期内乱不断的卫公室生活,而留居在当地。从此,凌氏一门承天道之公,以德获福,偏安一隅于河涧地界,远避战国之乱,历经五辈人的繁衍,到第二十五辈孙凌不沧时,在河涧地界已蔚然成族。这就是后人所称,凌姓于河涧成族之所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