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们十分看重门第,一些世代为官的世家豪族,由于世居某郡,人丁兴旺,势力庞大,为当郡人所仰望,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为当地的望族。历史的发展变迁,一些族人逐渐迁往外地,世居范围由一郡扩大到全国,他们原居地即成了原籍,成了这些人的根,古代把这根称之为望出。 以凌姓而言,凌氏祖宗是卫康叔,则凌姓的发源地是康叔之国卫国(现河南、河北之间),凌氏得姓在卫康叔重孙辈。 卫国二十世君卫灵公三十九年(前494),太子蒯聩和灵公夫人南子有隙,欲谋杀未遂外逃奔宋国,卫康叔庶出支子姬甸公21辈孙的凌钺公,随太子蒯聩出逃而散奔卫燕边壤,燕国之域河间地界避居,河间地界当时还没有地名。 战国时期河间地界分属燕、赵二国。 前479年蒯聩继位卫君,钺公已经避居15年,早已落家立业而留居河间地界,其后经过五辈人的繁衍,到第25辈孙凌不沧才在河间成族。 前228年秦灭燕赵,秦始皇废封建为郡县,置武垣县,这就是河间县的前身。武垣县属秦巨鹿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省平乡西南)所领。 汉高帝得天下后,在前201年封张耳(前264-前202)异姓赵王.。张耳立为赵王后一年秋去世,谥曰景王。其子张傲即位为赵王。后刘邦在剪除异姓王时被废掉王位。 武垣县此时属赵国钜鹿郡。陶公被汉高帝兴为河间孝王相。 汉高帝九年(前192)。这一年的年初,张耳的异姓赵国被废,原属赵国的钜鹿郡在此时被分成钜鹿、清河与河间三郡,然後与其他郡一起,被汉高帝封给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为同姓赵王。
高帝十二年(前195),将河间郡的高阳、武垣、中水、饶阳、蠡吾、安平等县划入燕国的涿郡,河间郡的地域被缩减。 产禄诛文帝时代,卫开始依附汉朝归版图徽。文帝即位,陶公之子锐公除卫国兰台令吏。 文帝二年(前178),以赵国的河间郡别置河间国,封赵王刘遂之弟刘辟缰为河间王。文帝十五年,河间王刘辟缰薨无子嗣后继,河间国除,被拆分为河间、广川、勃海三郡,属汉朝廷(即归中央所有,并未还给赵国)。
在汉初这段时间,汉高帝兴陶公为河间孝王相,其子锐公曾任卫国兰台令史,锐公之子颉公管汉正义郎,颉公之子彬公官汉枣阳令,彬公之子华厘官汉廷尉,华厘之子鳜官汉涿州别驾。凌氏一门六代官吏,在当地门庭显赫,是为望族。但从被缩减的河间国拆分为河间、广川、勃海三郡看,河间勃海相距不远,凌氏族人居住相对聚聚,人丁兴旺,是为旺族。这就是凌氏兴旺源于河间,望出河间渤海之由来。 随着时代的变迁,凌氏族人播衍早已在全国星罗棋布了。浙江境内的湖州、鄞县、奉化、绍兴、兰溪,江西境内的铜鼓,湖北境内的汉阳、荆州,湖南境内的醴陵、鄂县、湘乡、平江、郴县,广东境内的番禺、始兴、顺德,四川境内的资中、巫溪,安徽境内的五河,江苏境内的盐城、常州、太仓、吴县、镇江、通州、淮阴等地,都是凌氏从河间、渤海两郡望出迁来生息繁衍,千百年后,这些生息地又有许多族人迁往别地,甚至有到海外谋生生息。而这些同姓族人,特别是相隔千年、数百年后的同姓裔孙要寻根觅祖,就必然要顺着自己的姓氏源流追溯,其渊薮是一致的。 缘木求本,饮水思源,这个源不仅指姓称得名缘由,更具体的要寻找自姓的发祥地,我凌姓族人的老祖宗奠基和繁衍之地,早期郡望是河间凌氏,或渤海凌氏。后期的凌姓族人的郡望就要比早期的郡望多出好多了,上述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安徽、江苏等地,都是早有规模的凌氏聚居栖息。而这些繁衍生息之地也成了凌氏后裔族人的郡望之地,或叫自己的根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