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凌姓网 > 凌氏郡望 凌氏郡望

海南凌氏郡望

时间:2021-2-21 来源:家谱馆凌姓展区

有卫康叔的支子(即庶出子)甸公,留周王朝都城镐京,在朝中内府担任掌冰室之官者,称为凌人。凌人属掌饮食类的天官内职,这一类的官除了为王、王后和太子的饮食服务外,还负责供给宾客、祭祀以及丧事等所需饮食。为了家族朝廷安全,内职一般为家族之人担任。据《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载:周代朝廷设『凌人』这一官职,为周礼天官之属,掌管储藏冰凌。《通志?姓氏考子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周礼》记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春始治鉴。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鉴。宾客共冰。大丧共夷盘冰。夏。颁冰掌事。秋。刷。 ”

  甸公:本姓姬,名甸。周文王孙子、周武王侄子,卫康叔支子,仕周官凌人之职,掌管冰政,大约生活在公元前 1027 年前后数十年的周朝成王康王年间。储藏使用冰凌之专业技术要求很高,一般由父子兄弟相互传承,甸公的后代作为凌人还被周朝廷赏赐到各诸侯国做凌人。

  甸公传至曾孙姬阅,已经世袭凌人之职达三代。因尽忠职履历三朝有功,乃赐官为氏,从此凌人族人皆称凌人氏,后省文简称而改为单姓凌氏,世代相传至今,史为凌氏正宗。姬阅公为凌氏授姓之人,始有凌姓。
  据查历史朝代,远古周朝前尚无所祖,周朝时才有宗,由此推算得知,凌氏祖宗是卫康叔(姬封),而卫康叔的支子甸公(姬甸)首为凌人,是为凌人一族始祖,因凌人因官为氏,当是凌姓始祖,真正凌姓的第一人是其孙凌阅。

  在古代,人们十分看重门第,一些世代为官的世家豪族,由于世居某郡,人丁兴旺,势力庞大,为当郡人所仰望,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为当地的望族。历史的发展变迁,一些族人逐渐迁往外地,世居范围由一郡扩大到全国,他们原居地即成了原籍,成了这些人的根,古代把这根称之为望出。

  以凌姓而言,凌氏祖宗是卫康叔,则凌姓祖上的发源地当是康叔之国卫国(现河南、河北之间),然而而真正凌氏是因官得姓以职而居,居住地是周国都镐京和各各诸侯国的王室,人口很稀少。他们与周朝廷和各王室系族人,日常生活中联系密切,甚至还有一些相互成了股肱。

  卫国二十世君卫灵公三十九年(前 494),太子蒯聩和灵公夫人南子有隙,欲谋杀未 遂外逃宋国,后奔晋国寄住于赵简子处。卫康叔庶出支子姬甸公 21 辈孙卫凌人凌钺公,受连累随太子蒯聩出逃,后散奔卫燕边壤,燕国之域河涧地界避居。河涧地界当时还没有地名。战国时期河涧地界分属燕、赵二国。

  前 493 年卫灵公死后,并未传位于寄居在外的公子蒯聩,而是直接隔代传与孙子(蒯聩之子)公孙辄,是为卫出公。前 481 年,孔悝之母伯姬与(卫灵公之女)人谋立蒯聩为卫君,胁迫孔悝弑出公,出公闻讯而逃到齐国。

  前 479 年赵简子拥立蒯聩为卫侯,是为卫庄公。此时钺公已经避居15年,早已落家立业而留居河涧地界,其后经过五辈人的繁衍,到第 25 辈孙凌不沧才在河涧成族。
  前 228 年秦灭燕赵,秦始皇废封建为郡县,在现河涧地域置武垣县,这就是河涧的前身。武垣县属秦巨鹿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省平乡西南)所领。
  汉高帝得天下后,汉朝建立后,刘邦在沿袭秦王朝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侯国制即“国中国”。他将一部分土地设置为郡县,归中央直接管辖,而另一部分土地则分封给了有卓越军功的人。开国之初他分封了七个诸侯国,其中在汉王四年(前 203)封大将张耳(前 264-前 202)为异姓赵王,统辖今河北省一带。张耳立为赵王后一年秋去世,谥曰景王。其子张傲即位为赵王。武垣县此时属赵国钜鹿郡。

  后来由于害怕异姓王危害汉室江山,汉高帝于是改为大量分封与皇帝同姓的侯王。但是较大的侯国对中央依然存在威胁,于是汉政府又想 将这些大的侯国割裂开来。汉高帝九年(前198)。这一年的年初,刘邦剪除异姓王,废掉了张傲王位。并把赵国缩减,原属赵国的钜鹿郡在此时被分成钜鹿、清河与河涧(巨鹿郡东北部,处于易水、河水之间,因此叫做河涧)三郡,仍为赵国支郡。然後与其他郡一起,被汉高帝封给自己的儿子刘如意(年 14 岁),为同姓赵王。河涧在此时代才有地名。


  陶公被汉高帝兴为河涧孝王相。因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帝王谥号都有“孝”字,后世史记称为孝王,此处河涧孝王实为领河涧之赵王,就是同姓赵王刘如意。
  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将河涧郡的高阳、武垣、中水、饶阳、蠡吾、安平等县划入燕国的涿郡,河涧郡的地域再次被缩减。
  产禄诛文帝时代,卫国已经依附汉朝归版图徽,只保留下了王室小朝廷。文帝即位后,陶公之子锐公被除却卫国兰台令吏。

  文帝二年(前 178),文帝为了拱卫王室,推行郡国并行制,割裂赵国的河涧郡别置始立河涧国,封赵王刘遂之弟刘辟缰为河涧王。文帝十五年,河涧王刘辟缰薨无子嗣后继,这个仅仅存在了14 年的河间国废除,收归汉朝中央所有,并未还给赵国。汉朝廷把河涧国拆分成三郡,南部置广川郡,东部置勃海郡,剩下地域置河涧郡,此时河间郡领地不足初置时的三分之一。此时勃海郡才有地名。
  汉朝在以后年代又多次将河涧或设国或建郡,致使忽隐忽现的河涧国在中国历史中,四次出现废立现象。

  战国后期,东周王室与各诸侯国国均先后被秦所灭,凌姓子孙纷纷逃往卫国边壤等地域避居,更多的凌氏是投亲靠友定居在后来称为河涧渤海的地方,因为在那里居有成族的凌氏,这使得当地凌氏人口集中壮大。曾被缩减的河涧国被拆分为河涧、广川、勃海三郡,致河涧勃海两地域相距不远,在这一有限区域内,相对致使凌氏人丁聚聚,族群兴旺,是为旺族。在汉初这段时间,汉高帝兴陶公为河涧孝王相,其子锐公曾任卫国兰台令史,锐公之子颉公官汉正义郎,颉公之子彬公官汉枣阳令,彬公之子华厘官汉廷尉,华厘之子鳜官汉涿州别驾。凌氏一门六代官吏,在当地门庭显赫,是为望族。这就是凌氏兴旺源于河涧,望出河涧渤海之由来。

  缘木求本,饮水思源,这个源不仅指姓称得名缘由,更具体的要寻找自姓的发祥地,我凌姓族人的老祖宗奠基和繁衍之地,早期郡望是河涧凌氏和渤海凌氏。后期的凌姓族人的郡望就要比早期的郡望多出好多了,上述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安徽、江苏等地,都是很有规模的凌氏聚居栖息。而这些繁衍生息之地也成了凌氏后裔族人的郡望之地,或叫自己的根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