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卢姓网 > 卢氏郡望 卢氏郡望

弋阳郡淮南郡

时间:2021-2-05 来源:家谱馆卢姓展区
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分汝南、江夏郡地置弋阳郡,郡治弋阳县(河南潢川县),辖弋阳、期思、轪和西阳县,隶豫州。南朝宋武帝永初三年(422年)弋阳郡辖弋阳、期思、安丰3县,隶南豫州。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弋阳郡领弋阳、期思、南新息、上蔡、平舆县;武帝永明十三年(495年)弋阳郡属北魏,只领弋阳县。陈宣帝十一年(579年)北周改弋阳郡为淮南郡。

南朝梁置  

编辑 一,南朝梁置,侨治西阳县,即今湖北黄冈市区东南。隋开皇三年(583)废。

二,南朝梁侨置,治蒙笼城(今湖北麻城市北、疑即今之鹅笼司)。武定(543年—550年)末入东魏,领汝南、期思二侨县。北齐天保七年(556)废侨县,领信安、北西阳二实县。北周领信安一县。隋开皇三年(583)废。

东汉兴平元年(194年),袁术改九江郡为淮南郡。建安四年(199年),术亡改称九江郡,仍兼扬州治(五年,改治合肥)。黄初二年,封文帝子曹邕为淮南公,改九江郡为淮南国。三年,进爵淮南王。四年,改为淮南郡。太和六年(232年),改封曹操子白马王曹彪为楚王,改淮南郡为楚国。嘉平元年(249年),国除为淮南郡。淮南郡治寿春县(今安徽寿县城关镇),领7个县:合肥、成德、寿春、下蔡、西曲阳、平阿、义成。

晋太康十年十一月甲申,改封司马允为淮南王。永泰元年(300年)八月,国除为郡。永兴元年(304年),分淮南郡的历阳、乌江县置历阳郡,淮南郡领14个县:义城、平阿、当涂、下蔡、寿春、钟离、阴陵、东城、西曲阳、成德、合肥、逡遒、全椒。

东晋咸和三年(328年),石勒控制淮南郡。常设4个县:寿春、阜陵、合肥、逡遒。七年,复归东晋。后赵建武十一年(345年),淮南郡又入后赵。石虎太宁元年(349年),入晋。

太和四年十月,入前燕,淮南郡仅设1个县,即寿春县。

晋太元八年(383年)十月,苻坚亲率倾国之兵攻陷寿春。十一月,复归东晋。前秦淮南郡设2个县,寿春、下蔡。

北魏淮南郡,仍治寿春县,领3个县:寿春、汝阴、西宋。

北周复建淮南郡,治领寿春县。隋开皇二年(582年),废郡。大业三年四月,改寿州为淮南郡,治寿春,领4个县:寿春、安丰、霍丘、长平。

唐武德三年,改隋淮南郡为寿州。

东晋置淮南郡  

编辑 永嘉乱后,淮南流民南渡江南,加上苏峻、祖约乱,淮南流民大批渡江,东晋咸和四年(329年),侨置淮南郡于于湖县(在今安徽当涂县南三十八里),属侨置的豫州。太元初(约376年),改属豫州,领6个县:于湖、繁昌、当涂、逡遒、定陵、襄垣。晋末土断,割于湖为境,改属扬州。

刘宋永初二年(421年),分江淮淮南立南豫州。五年,改属南豫州。次年三月乙巳,撤销淮南郡,并入宣城郡。八年六月戊寅,恢复淮南郡,仍治于湖县,属南豫州。泰始三年(467年),回属扬州。七年,以淮西(北)没入北魏,复分淮南为二豫州,淮南郡改属南豫州,领6个县:于湖、繁昌、当涂、逡道、定陵、襄垣。

齐建元二年(480年),罢南豫州,淮南郡改属扬州。永明二年(484),复属南豫州。陈淮南郡领4个县:于湖、当涂、襄垣、西乡。太建八年(576年),立陈叔彪为淮南王。

隋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废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