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房姓网 > 房氏名人 房氏名人

元初重要诗人---房皞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房姓展区
长期隐而不显的金末元初重要诗人---房皞(一)

中华房氏网 2012年3月21日 房爽

  

    房皞(1199年-约1282年),又作颢、灏, 字希白, 号白云子,平阳或临汾(今山西临汾一带)人,生于金承安四年,元至元十八年(1281)后去世, 金末元初河汾八老之一,与元好问等游从甚密。四库本《山西通志》卷136称其临汾人,有诗名。

    据《白云子集》载:房皞“初,宰卢氏,与元好问等名士游。南下宋地,漫游江浙,漂泊荆楚,尝与刘德渊偕隐庐峰。正大五年,客居樊城,诵诗书不辍。尝试补府学,受知于南漳县令。后北归故乡,隐居以终。与杨宏道交往尤深,杨卒,作《哭杨叔能》诗。”

    刘达科在他的《金元之际诗人房皞探微》(《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提到: “房皞及其诗从容闲适而意象严整。房皞是金末元初的重要诗人, "河汾诸老"之一,他追随元好问积极参与开创“以唐人为指归”的诗歌创作局面。史料散佚是其生平、思想、创作和地位长期以来隐而不显的主要原因。对有关史料的考稽辨析,对房暤文学思想、成就、贡献和地位的探赜发微,有助于从特定侧面揭示金末元初诗坛风尚和诗学思潮。”

  

一、房皞生平

    金卫绍王崇庆(1212--)年间,元年河东南路、陕西东路旱灾,二年,河东大旱,“河东大饥,斗米钱数千,流殍满野。”时年14岁的房皞随家南迁。

    金哀宗正大五年戊子(1228),房颢三十岁,有诗《戊子》:“万事人间已饱谙,一身犹自客天南。”“三十年前总是惭”。

    正大七年庚寅(1230),,房皞为段成己三十二岁作《寄段诚之》,诗中有"咫尺春风三十三"句。

    正大八年辛卯(1231),房颢赠诗段克己《辛卯生朝呈郭周卿,段复之》。

    天兴三年甲午(1234),房颢三十六岁,在襄樊作私塾教师,而后试补府学,受知于南漳县令。按,杨宏道《小亨集·送房希白序》"房希白之在樊城也,朝不谋夕,诵尧舜周孔不辍。襄阳百万人,独以诗见寄。某因谋以王氏之馆寓之……延留浸渍,而后试补府学,交游赵山甫,韩景渊诸丈,受知于南漳县令杨君……闻希白应杨宰嘉召,将赴南漳。"据《四库全书·小亨集提要》,杨宏道绍定末(1233)南归,理宗端平元年(1234)为襄阳府学教谕。次年十二月上旬北迁,寓家济源。是故房颢1234年在襄樊,金亡。

    蒙古太宗八年(1236),时金已被蒙古灭二年,房颢作《丙申元日》:"三十八年过,星星白发多。"

    蒙古太宗十三年辛丑(1241),房颢四十三岁,在巴东(今湖北巴东),此后沿长江顺流而下,开始了大漫游,经公安,岳阳,鄂州,庐山,到达终点杭州。在西湖隐居,然后返回平阳故里。在庐山时与刘德渊隐,寄书麻革。麻革有诗《庐山兵后得房希白书知弟谦消息》。

    至元九年壬申(1272),房颢七十四岁,作诗《哭杨叔能》。按,杨宏道,字叔能,卒于1272年。

    约1279年前后,房皞作《别西湖》并留有“闻说西湖可乐饥,十年劳我梦中思。湖边欲买三间屋,问遍人家不要诗。“的名句。

    元至元十八年(1281),房皞已83岁,作诗《辛巳巴东元日》,提到自己“残病老夫身”。其后记载缺。

  

二、房皞诗的美学价值

    《辽金元诗三百首》载房皞《读杜(甫)诗》: “穹礴冥搜枉费功,天然一语自然工。况兼诗是穷人物,好句多生感慨中。”又如《全辽金诗》和《逸老堂诗话》所收录他的另一首《读杜诗》中,他概括杜诗的美感特征为: “后学为诗务斗奇,诗家奇病最难医,欲知子美高人处,只把寻常话做诗。”

    房皞在诗歌创作上反对语言的争奇斗艳与华而不实,主张以朴素自然的“寻常话”为美。而这一点,正和散文美的口语化相通。有学者评其为“颇涉直致一流,宜其诗似邵尧夫也。“

    顾嗣立称“其诗多别致,造语亦新。”

    又有学者评“房希白的‘东风贪长新桃李,未有功夫到菜畦’, 别有寄托,意在言外。”

近代诗人,遗山元先生为之冠。先生太原人。太原境与平阳接,河山胜概,地土所宜,习俗所尚,古今人物不殊。至如师友渊源,文章正脉,略与之等。故河、汾闲诸老,与天下人材无让。麻贻溪与元老,诗学无慊,古文出其右,公言也。张石泉、房白云,与元老游从南北者。子飏、子京、二陈昆仲,与元老或诗或文,数相赠遗者。遁庵、菊轩,有稷亭“二段 ”之目,与元老相次登第者。曹兑斋与元老同为省掾,日以文诗讲议者。或曰,兑斋云中应人也,吾子列河汾之闲,得无附会欤?不然,兑斋之先,诚应人,自客汴梁、北渡居平阳者,三十余年。发明道学,为文楷式,指授后进,桃李光辉,盈溢其门。或教授乡里,或宧达四方,有二子:叔举、季行,文笔亦盛传。而况状元王公,赵城人,曹之外父也。兑斋生而隐德光辉汾晋,没而邱垅在焉,岂非吾乡先生欤?夫诸老之诗,有渊深冲澹如陶、柳者,有豪放如李翰林、刘宾客者,有轻俗近雅如元、白者,有对属切当如许浑者,有骚雅奥义,古风大章,浸入于杜草堂之域者。往年吾友杨君仲德议成此集,不幸早世。仲德有云,不观遗山之诗,无以知河、汾之学;不观河、汾之诗,无以知遗山之大;不观遗山河、汾之作,不知唐人诸作者之妙;不观唐人之作,不知三百篇六义之深意。予今纂录,自贻溪至兑斋,凡八人,得古、律诗二百一首,号曰《河汾诸老诗集》。皞皞郝先生序文于前,甚备;不肖继言于后,才识浅陋,不能尽其蕴。虽然,吾乡学者如林,有能慕河、汾之派,观是集者,知所兴起云。大德辛丑岁二月望日,横汾隐者房祺序。  

  

三、房皞诗作辑录(不全)

    《全宋诗》卷3762(72/45365)收房灏《寄西湖》、《别西湖》二题4首诗。四库本《增补中州集》卷55收房皞诗31首,其中也有《别西湖》之第一首。元·房祺编《河汾诸老诗集》卷5收其《江上行》诗一首。《大典》卷903、卷2809另存其诗15首,则其今存诗至少约有50首之多,《全辽金诗》是目前收存其诗最全的地方,共50首。

四、房皞佚事

    贞 鸡

   ( 元好问《续夷坚志》)

    房皞(希白)宰卢氏时(房琯也曾宰此),客至,烹一鸡,其雌绕舍悲鸣,三日不饮啄而死。文士多为诗文,予号之为「贞鸡」。

    成语【饱谙世故】

    成语【饱谙世故】:谓对世态人情有深刻感受或有丰富的处世经验。出自房皞《戊子》诗:“万事人间已饱谙,一身犹自客天南。”

  

五、何谓“河汾诸老”?

    房祺,平阳(今山西 临汾)人,自称“横汾隐者”。曾担任大同路儒学教授。罢官后于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编纂金末元初诗歌总集《河汾诸老集》。另著有《横汾集》。平阳府一带地当黄河、汾河之间,为金末入元隐居诗人麻革、张宇、陈赓兄弟、房皞、段克己兄弟、曹之谦等人的出生地或寓居地,所以房祺称其书为《河汾诸老诗集》。

    《河汾诸老诗集》8卷,卷以人分, 共录诗201首,可视为《中州集》的续编。书前原有郝氏序及目录,今佚。各家无小传,仅于每卷卷首标出作家的名号。所收诗人金末元初以诗名与学问活跃于山西的黄河与汾河流域。原皆晋人,金末随王室南渡而寓居河南,或隐于山中,或游学京师。金亡后返回晋南,或仍以隐居为乐,或从事乱后文化整理工作,相互诗文酬唱,以平阳(今临汾)为中心形成一个较有影响的"河汾诗派"。

    河汾诸老俱从元好问游,诗作具有较高成就。房祺在《后序》中称"麻贻溪与元老诗学无慊,古文出其右,公言也;张石泉, 房白云与元老游从南者;子京二陈昆仲与元老或诗或文数相赠遗者;遁庵,菊轩有'稷亭二段'之目,与元老相次登第者;曹兑斋与元老同为省掾,日以文诗讲议者."并将诸老诗比作陶柳,元白,许浑,杜甫,李白,刘禹锡等.这固然可以看作溢美之辞,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诸老的诗歌成就。元代四大家之一虞集在《元风雅·序》中认为诸老"有意于续经汉魏之诗".明末毛晋"每读诗至金源氏,辄有河汾诸老往来于胸中。"(《河汾诸老诗集·跋》).清四库馆臣则谓之"超然拔俗"(《四库全书·〈河汾诸老诗集〉提要》)。

    河汾诸人身处金、元易代之际,经历丧乱,后又隐居林野,有机会接触下层人民,集中抒发故国之思,反映民间疾苦,描写山川风景,时有可读之作。他们深受诗坛盟主元好问的影响,所以元代杨仲德认为“不观遗山之诗,无以知河汾之学;不观河汾之诗,无以知遗山之大”(房祺《河汾诸老诗集后序》)。他们又大都不满江西诗派而取径唐人,因而房祺说:“诸老之诗,有深而冲澹如陶、柳者,……有对属切当如许浑者,有骚雅奥义古风大章浸入于杜草堂之域者”。

    《河汾诸老诗集》初刊于元皇庆癸丑(1313),原刊已佚。现存最早的版本有毛晋“汲古阁”《诗词杂俎》本、粤雅堂诸本。《四部丛刊》影印乌程刘氏藏影写元尊贤堂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据此排印出版。

近代诗人,遗山元先生为之冠。先生太原人。太原境与平阳接,河山胜概,地土所宜,习俗所尚,古今人物不殊。至如师友渊源,文章正脉,略与之等。故河、汾闲诸老,与天下人材无让。麻贻溪与元老,诗学无慊,古文出其右,公言也。张石泉、房白云,与元老游从南北者。子飏、子京、二陈昆仲,与元老或诗或文,数相赠遗者。遁庵、菊轩,有稷亭“二段 ”之目,与元老相次登第者。曹兑斋与元老同为省掾,日以文诗讲议者。或曰,兑斋云中应人也,吾子列河汾之闲,得无附会欤?不然,兑斋之先,诚应人,自客汴梁、北渡居平阳者,三十余年。发明道学,为文楷式,指授后进,桃李光辉,盈溢其门。或教授乡里,或宧达四方,有二子:叔举、季行,文笔亦盛传。而况状元王公,赵城人,曹之外父也。兑斋生而隐德光辉汾晋,没而邱垅在焉,岂非吾乡先生欤?夫诸老之诗,有渊深冲澹如陶、柳者,有豪放如李翰林、刘宾客者,有轻俗近雅如元、白者,有对属切当如许浑者,有骚雅奥义,古风大章,浸入于杜草堂之域者。往年吾友杨君仲德议成此集,不幸早世。仲德有云,不观遗山之诗,无以知河、汾之学;不观河、汾之诗,无以知遗山之大;不观遗山河、汾之作,不知唐人诸作者之妙;不观唐人之作,不知三百篇六义之深意。予今纂录,自贻溪至兑斋,凡八人,得古、律诗二百一首,号曰《河汾诸老诗集》。皞皞郝先生序文于前,甚备;不肖继言于后,才识浅陋,不能尽其蕴。虽然,吾乡学者如林,有能慕河、汾之派,观是集者,知所兴起云。大德辛丑岁二月望日,横汾隐者房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