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朱姓网 > 朱氏名人 朱氏名人

朱氏名人-名臣朱轼

时间:2021-3-13 来源:家谱馆朱姓展区
朱轼(1665-1736),字若瞻,又字伯苏,号可亭,谥文端,瑞州府高安县艮下村(今属江西省高安市村前镇艮下朱家村)人,系坡山始祖茂公派下第十六世孙。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年,卒于高宗乾隆元年,年七十二岁。前清名臣,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至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为乾隆帝师。颇具惠政,居官廉洁,刚正不阿,世人颂其"束其励行,通经史百家"。卒后次年归葬故里,乾隆帝御赐"帝师元老"。

出身农家,苦读出仕  

朱轼(1665-1737),字若瞻,号可亭,江西高安市村前镇艮下一个农家。《朱氏宗谱》上曾记有北宋元丰年间,苏轼曾在赴筠州(后改瑞州)看望弟弟苏辙的途中,慕名游览过艮溪里,于是,流经艮溪里的河,便改叫苏溪河,艮溪里的山,也改叫坡山。艮溪里人以苏轼游此而认为是一大殊荣,对苏轼推崇备至。这种尊崇,也给朱轼以极大的影响。为此,他把学名取为朱轼。

朱轼出身贫寒,自幼随父授徒为活,但知勤奋思索,刻苦攻读,有“神童”之称 7岁时,有人指木匠锯板,叫他作“八股文”的“破题”,他应声答道:“送往迎来,其所厚者薄也。”破题是八股文的开头部分,要为圣人立言,要提起下文,朱轼的破题从表面上看,讲的是锯板,送过去拉过来,使厚的木材变成薄板;从句里面的意思看,破题中活用了古人的话,也可理解为人情冷暖,随着地位情况的变化,深厚的友情也会变得淡薄,这就含有更多的哲理,为下文的展开铺了路,难怪族中长老称之为“千里驹”了。

朱轼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领解元,举乡试第一,第二年(1694)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任潜江知县,始入仕途。出仕之后以清廉审慎著名,平冤狱、抑豪强、执法严峻,有德政,渐为清廷赏识。高安市至今还在上演的采茶戏《南瓜记》就是以他为原型而创作的,讲述了他设下巧计救出被恶霸地主王寿庭强抢的穷秀才丁文选之妻,并依法严惩王寿庭和一班贪官污吏的故事。

政绩卓著,朝堂拜相  

自康熙三十三年授湖北潜江知县始,朱轼历任陕西学政、奉天府尹、浙江巡抚、左都御史。

雍正时,充圣祖实录总裁,行取授刑部主事,督学陕西。累官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兵部尚书,与怡贤亲王共治畿辅营田水利。雍正还命朱轼为皇子爱新觉罗•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之师。后同治年间的《高安县志》记载,雍正皇帝曾于1723年赐与朱轼“朝堂良佐”御匾一块,以表示当朝皇帝对他的器重和信赖之情。

乾隆时,充世宗实录总裁,命协同总理事务。卒赠太傅。

朱轼跻身相位,当朝一品,得到康熙帝的赏识,雍正帝的重用,乾隆帝的倚重,是康、雍、乾三世“恩宠极人臣之分”的显赫人物。

朱轼一生居官廉洁审慎,刚正不阿,处事公正,执法严明,赈济灾民,广施惠政,被百姓称为“大清官”,他巡抚浙江,政绩更著,时称“轼持风谦,以身作则,境内之治,号通国第一。”上任伊始,他便把“清吏治,正风俗”做为急务。他说:“查吏莫先于奖廉惩贪,厚俗莫要于云奢崇俭。”就是说,要考察官吏,没有比奖励廉洁惩办贪污更重要的;要使风俗淳厚,没有比禁止奢侈、崇尚更要紧的。他下令取消巡府衙门的额外摊派,精简巡府的出入仪仗队。他办理政事十分勤勉,重要的事情一定要亲自办、亲自过问,把境内治理得井井有条。特别是他治海水,更是功绩著显。清代,海宁、上虞一带多是海患,海潮给人民造成了灾难。在元代、明代筑提塘,提基尽是浮沙,多次崩塌。朱轼经过实地考查,反复研究,认为只有采用“水柜法”筑石堤,才能保持永久。所谓“水柜法”就是用松树、杉树等耐水木材,做成长丈余、高四尺的水柜,内塞碎石,横贴堤基,使其坚固,再用大石高筑堤身,附提别筑坦坡,高度大约为提身的一半,仍然用木柜为主干,外面砌巨石二三层,用来保护提脚,从此以后海担坚固,沿海的老百姓免除了水患。后与怡贤亲王共治畿辅营田水利,蓄泄得宜,溉田六十顷。

由于朱轼的正直、节俭、廉洁,以及一贯的勤政爱民,他逐渐受到皇帝的重视,从地方县官渐升至巡抚等职,至康熙五十九年,朱轼擢左都御史。康熙六十年,山西、陕西大旱,朱轼差往山西劝粜给赈。他严惩贪官污吏,奖励富户、绅士捐献粮钱,救济灾民。他还组织劳力整治漕河水道,停收米船课税,以利粮食流通责任地方官设厂医治患病灾民。此后疏请山西建立社仓以备荒歉;大兴水利,引泉灌田,民受其利。

雍正元年,御赐“朝堂良佐”匾和题诗扇面,转迁吏部尚书,晋加太子太保,又加太子太傅,雍正视其为左右手。朱轼在兴修水利,救济灾民,安定社稷,保卫巩固边疆方面,都作出了贡献,受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的重用和尊敬,成为了一代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