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钟姓网 > 钟氏名人 钟氏名人

植物学家观光

时间:2021-3-13 来源:家谱馆钟姓展区
简要介绍:钟观光(1868~1940年),字宪鬯(音chǎng),中国植物学家。是中国第一个用科学方法广泛研究植物分类学的学者,是近代中国最早采集植物标本的学者,也是近代植物学的开拓者。简介:

钟观光(1868~1940年),1869年9月19日出生在宁波镇海柴桥姚江岸村(今属宁波市北仑区),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是有名的金柑之乡。他在私塾读书时就十分喜爱家乡种类繁多的花草树木。

钟观光从小酷爱学习,聪明勤奋,曾随镇海名士虞澹圆先生学习古文辞.他孜孜以求,赋诗作文,遣词造意,日有所进,为了抑制自己的好动,常自己把手脚绑在桌脚上。17岁时已精通诗、词、赋、章。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考取秀才,乡人谑称“缚脚秀才”。1887年考中秀才。当时清廷腐败,外患迭乘,年轻的钟观光认为要不受外国侵略,必须发展科学,兴办实业,以谋求中国之振兴。

为了弥补自然科学知识的不足,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钟观光和同乡好友虞祖辉、虞和钦一起,抱着满腔爱国热情,在缺少资料和资金的情况下,克服种种困难,在故乡镇海柴桥创办“四明实学会”,学习研究并进而逐步介绍普及理化博物知识。

他们先设法购置上海江南制造局所译理化书籍,潜心攻读,并按书上所介绍的方法动手做理化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虽常遭到挫折,衣服亦因此被酸类所溅,而导致斑斑焦孔,因而受到有些人的讥笑。但是实验的失败,旁人的冷嘲热讽,并不能使这几位血气方刚,胸怀大志的年轻人屈服,他们反复探索、研究,终于较为正确扎实地掌握了所学知识。为了及时了解国外科技新进展,钟观光等又自学日文,并托人购置日本新出版的理化书籍,从而开拓了知识面。

为求一个更好的学习和研究环境,进一步扩大影响,“四明实学会”不久迁到宁波市区,他们在已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着手试验制造磷,几经试制获得成功。1900年,钟观光等自行设计,自筹资金,在上海浦东创办了灵光造磷厂,经当时商务大臣盛宣怀派员考测,获“制造得法,不让外洋”的批语,并准许专利15年。1901年,钟观光在上海首创了科学仪器馆,1903年又创刊《科学世界》,建立了上海科学仪器馆。对我国近代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02年,为了学习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钟观光东渡日本考察教育和实业。1900年任江苏高等学校理化教席,1903年主持蔡元培创办的爱国女校,1915年任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博物学副教授,1916年任北京大学生物系副教授,1927年任浙江大学副教授兼浙江省博物馆自然部主任,1930年任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教授。

1905年钟先生因患肺癌,离开上海去杭州的西湖疗养。西子湖畔,一年四季,花草似锦,丰富的植物资源,使他对植物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病榻上,他仔细阅读了我国著名科学家李善兰和英国韦廉臣共同翻译的《植物学》,并看了不少有关植物学知识介绍的书刊,丰富了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当病情好转后,他即去野外采集标本,认真制作,开始进行探索研究,从此走上了“绿色之路”。

1911年,应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之邀,钟先生出任教育部参事,由于当时北大生物学系尚未设立,钟先生无需授课,主要精力就放在考察各地植物上。他自带干粮,有时步行山中数十里,周历京内外各山,寻觅植物,悉心于植物学研究。他的同事蒋维乔曾回忆道:“遇休假日,蔡元培约余等游圆明园,先生(钟观光)挟参考书,远足经行,俨然学校师生,殆忘其为长属也。元培佩采集筒,维乔携轻便压榨器,共行郊野,觅取新种。进园则登万寿山,徜徉竟日而回。”

1908年以后,钟观光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开始研究植物,进行了系统的植物标本采集研究工作。曾立下“欲行万里路,欲登千重山。采集有志,尽善完成”的誓言。在1914年前后的4年时间里,钟观光的足迹遍福建、广东、广西、云南、 浙江、安徽、湖北、四川、河南、山西、河北等11个省区,行程万里,北尽幽燕,南至滇黔,在长江、黄河、珠江三大流域采集腊叶植物标本16000多种,共15万多号;海产、动物标本500多种;木材、果实、根茎、竹类300多种,历时四年的考察活动,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奇花异草、珍木佳果的浩瀚植物世界,使他认识到祖国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植物宝库,这一切大大开阔了他的眼界,增长了见识,丰富了实践经验。在考察活动中,他历尽艰险,风餐露宿,经历了风霜雨雪的磨炼,为了采集到新的植物标本,他穷幽涉险,攀藤附葛,不辞劳苦。

钟观光先生不仅为北京大学建立了植物标本室,而且开创了我国学者自己采集和制作标本进行进行分类学研究的新时代。并从中发现了不少新种属。在现代植物分类中,木兰科植物的观光木属(Tsoongiodendron)和马鞭草科的钟君木属(ChunTsoongia),是以他的姓名和名命名的。这在世界植物分类学中也是极为少见的。他采集并已鉴定的大量标本,为以后的研究工作带来了许多方便。

我国在世界上堪称“植物王国”,但缺乏对植物系统深入地研究,自18世纪始直至20世纪初,我国的植物都是外国人来采集标本拿到国外的标本室进行研究。钟观光先生在采集制作大量标本的基础上,悉心厘正,辨其类属,订正学名,使种类繁多的植物有系统可循,这项开拓性的工作,为我国植物分类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纪元。

1927年钟观光到杭州任浙江大学(当时称第三中山大学)农学院副教授,1927年,钟先生任浙江大学在任教期间,年届花甲的钟先生又先后去浙江天台山、天目山、雁荡山等地采集植物标本,共七百多号,创设了浙江大学农学院植物标本室。同时他还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植物园。这座用竹篱笆围起来的植物园,面积约30-40亩,广集各科佳草珍木,分区栽培,并建有温室,由于地点设在杭州市郊的笕桥,故农学院植物园又称笕桥植物园。笕桥植物园的诞生为中国植物园事业和园林科学写下了新篇章。在当时,它不仅给农学院的大学生,同时也给附近的中学生学习研究植物学带来了便利之处。如当年正在杭州高级农业职业中学农艺系求学的吴中伦,一有空就来到植物园,钻进这气象万千的植物世界,潜心观察各种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与植物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尔后成为我国著名的植物学家、林学家。

1930年前后,钟观光先生在考察浙江东南沿海岛屿时,在普陀山发现了一棵他从来没有见过的树,这棵树丫一律成双,绝无错生,每年春季开花,因它浅红色的雌花与淡黄色的雄花不是同时成熟,故授粉率极低。且由于往往是一棵树种难得一颗种核,种核落地后易腐烂,导致自然出苗率很低。在我国至今仍是绝无仅有的一棵。1932年,经林业家郑万钧教授鉴定正式定名为“普陀鹅耳枥”,现今,这棵珍贵的鹅耳枥树作为国家二级保护树种受到有关部门的妥善保护,仍在普陀山最高峰佛顶山慧济寺的后山门茁壮地成长着。

钟观光先生在采集、制作、鉴定植物标本的同时,曾花费很多精力从事古书中学名的考证工作。他反复阅读《毛诗》、《尔雅》、《离骚》等古代名著并详为笺注;精读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和吴其浚著的《植物名实图考》,芟其繁芜,范以条理。在所内他潜心致力于古书中学名考证工作,著有《理科通证》一书,还撰有《植物中名考证》和《尔雅释例》等论文。在药用植物方面,他以科学方法整理研究本草,广征博采,贯通中外,著有《本草纲目疏证》一书,共23卷(未出版),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为了这本书的编写曾亲赴祁州(河北安国),在野外、园内和市场上研究中药,特别注意药草的异物同名和同物异名。当时日本植物学者所用汉名,虽沿袭我国古籍,但因考据未精,致使纰缪颇多,钟先生不辞劳苦,一一为之更正。

钟观光一生追求进步。早年积极参加蔡元培发起的“中国教育会”,以后又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辛亥革命时,他曾为攻打上海兵工厂,领导同志制作炸弹。他一生过着简朴的生活,把钱都用在搜集标本、购买图书上。1937年日寇侵华,钟先生被迫离开北平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仅携带所写稿件和部分资料,由朱晟先生护送,徒步绕道门头沟,返回宁波故乡,留在北平的不少重要书籍资料在战乱中受到重大损失。逃难时,他不惜丢掉个人财产,而保留下了大量资料和标本。在故乡,钟先生不顾年事已高,旅途劳累,仍专注于他钟爱的植物学研究事业,对所写稿件加以整理补充。1940年7月,日寇在镇海登陆,故乡也陷于敌手。同年9月30日,这位热爱祖国,献身科学教育事业的著名学者,终因忧国怀乡的极度悲恸而离开人世,终年73岁。遗憾的是,他所写的稿件以后也大部散失。

钟观光先生曾先后在江苏南菁高等学堂、上海科学仪器馆所设的理科讲习所、爱国女学和爱国学社、北京大学、湖南高师、浙江大学等处执教,为祖国培养了不少科学人才。

1901年,钟先生任南菁学堂理科教习,当时学生中有不少人年龄与教员相近甚至大于教员,多数不愿上堂听课,但由于钟先生讲解透彻、实验正确,许多同学都乐于听他上的课,学生中有尔后成为名学者的蒋维乔,成为植物学家、参与主编《植物学大辞典》的黄以仁等。理科讲习所在上海创办后,钟观光、虞和钦等先生积极传播介绍科学知识,“讲理化学五载,讲博物学一载”,蔡元培、蒋维乔等都在那里听过课。 赵燏黄从那时起受业于钟观光先生,学习物理学和化学,后来立志主攻药学,成为我国现代生药学和本草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这一时期,钟先生还翻译了日本中谷平四郎著的《最新化学理论》,由上海科学仪器馆刊行。

钟先生在北京大学负责生物学系的筹备工作,创立了植物标本室。1925年生物学系正式设立后,他担任植物学实习课的教育工作,参与培养了北大第一届生物学系毕业生,其中有尔后成为著名植物学家的郝景盛等人。钟观光先生学识渊博、学风严谨,乐于提携后进。著名科普作家贾祖章先生在他的《中国植物图鉴》一书问世时,满怀深情地写道:“最可感谢的为国立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钟观光先生,于盛暑之中,为本书的菊科、草海桐科、桔梗科、葫芦科、蓝盆花科、败酱科等部分详加校阅,以其四十余年研究中国植物的心得,指正许多错误,并对著者赐予不少的鼓励和诤言。钟先生诚挚恳切之情,使著者所受的感动,实非文字所能形容于万一。论者每举达尔文、华莱斯两生物学家的行为,作为科学家道德的模范,现在钟先生这样对学术的认真和待人的诚恳,实足与前贤媲美。”

钟先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自学成才,将全部精力献给了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是我国近现代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为了表彰他在植物学研究上的功绩,1918年,国际植物分类学组织,把钟先生发现的“马鞭草科”一属,命名为“钟君木属”。华南植物研究所把我国只有一属一种的特有的孑遗树种之一,果木花香的兰花科之冠,定名为“观光木”。虽然钟先生离开我们已有60多年了,但他的英名将与“钟君木属”和“观光木” 一起永存。

钟观光一生著述丰富,有《理科通证》、《旅行采集记》、《山海经植物》、《近世毛诗植物解》、《物贡纪略》、《植物古籍释例注解》、《中华植物学》、《本草疏证》等,受美、日植物研究学者推重。卒后以他姓名命名的植物属名有钟本属、观光本属多种。新中国成立后,其子钟补求将留存旧居的书籍手稿及16柜腊叶标本,在1955年捐献给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1940年病逝于浙江故里,终年73岁。他没受过任何现代高等教育,完全通过刻苦自学从一名秀才成为大学教授、著名科学家,对我国早期植物分类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晚年对祖国古代植物学进行了系统研究,对《毛诗》、《尔雅》、《离骚》上的植物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注释,还结合实地调查,对历代《本草》作研究考证,写成《植物中名考证》初稿。对《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等书进行了考证、补充和修订。木兰科的观光木(Tsoongiodendron odorum Chun)和马鞭草科的钟君木(Tsoongia axillariflora Merr.)都是为纪念他而命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