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张姓网 > 张氏名人 张氏名人

张叔夜

时间:2021-3-13 来源:家谱馆张姓展区
简要介绍:张叔夜(1065—1127年), 字嵇仲,信州永丰县(今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人,侍中张耆之孙,北宋名将。宋徽宗大观年中赐进士出身,曾任右司员外郎、礼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曾镇压宋江起事。靖康之难中率军守汴梁城,失败后随宋钦宗被金国掳走,途中自缢而死。官宦世家 张叔夜出生于官宦世家,其曾祖父与祖父为河南开封人,据《宋史·张耆传》记载,耆有子二十四人,其中一子名希一,曾任洪州(今南昌)盐监;另一子利一,曾知信州(今上饶)军。光绪《江西通志·张叔夜传》中说得更清楚:“盖叔夜旧籍开封,其家于今广丰境,当自利始也。” 现存的张氏宗谱有更明确的交代。《纪先公祠记》中又说:“我之世祖忠文公由河南开封从叔祖利一公为信州参军,遂徙居于丰之南乡十五都,地名核桃树下,即今塔底是也。”即今广丰县岭底乡潭村塔底。由此证明,开封只是张叔夜的祖籍或旧籍,其家后徙居广丰,应是江西广丰区人。 张叔夜于公元1065年(治平二年)出生于信州永丰县塔下(今江西广丰岭底乡潭村塔底)铜钹山区的一个山乡小村。张叔夜少时就喜谈军事。长大后以祖荫入仕任兰州录事参军。[1] 戍边建功 兰州地处当时宋朝边境,依恃黄河天堑为固,每年冬天黄河结冰时,都要处于戒备状态,以防羌人入侵。张叔夜认为长此以往,不是办法,于是亲自过河勘察,发现有一个叫天都的地方,是五路之间的要冲,羌人每次入侵,都先要在此地集结。张叔夜根据附近地势,夺得大都,在大都建了一座叫做西安州的可戍守的城池,以此扼守西北边境。张叔夜此举有力地遏止了羌人的侵袭,为朝廷缓解了边疆不安定的忧患,同时也免除了以往士卒濒河困守、累月不得解甲的劳顿之苦,从此兰州再也没有羌患。[2] 此后张叔夜担任过襄城、陈留知县,以及舒、海、泰三州知州。宋徽宗大观年间中为库部员外郎、开封府少尹。不久后又赐进士出身,迁右司员外郎。张叔夜曾出使辽国,与辽人比射箭,首先命中目标。辽人惊诧,想查看他所引的弓。张叔夜以无前例为由拒绝。出使归来后,张叔夜画出辽国的山川、城郭、服器、仪范等资料,上呈宋徽宗。[3] 官场跌宕 公元1109年(大观三年),张叔夜从弟张克公曾弹劾蔡京,使得蔡京被迫下台,蔡京因而与张氏结仇,并迁怒于张叔夜,暗中搜集张叔夜的过错,将张叔夜贬为西安草场监司。数年后,张叔夜被召回京师当秘书少监,后又升至中书舍人、给事中。当时的官吏因为怠惰,所以门下省出的命令都是预先签署职衔与姓名,之后遇事才填写具体内容,称为“空黄”。张叔夜极力改革这种弊端,得以升任礼部侍郎。因升迁太快,又见忌于蔡京,以徽猷阁待制身份再次到海州任知州。[4] 剿灭宋江 公元1119年(宣和元年),宋江在河朔起事,起义军转战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声势浩大。 江苏海州白虎山的“张叔夜题名碑”石刻 公元1121年(宣和三年)二月,宋江率军转战至海州,夺取了官军巨舰十数艘。张叔夜探知宋江带着十余船金银珠宝,准备攻打海州城,便招募了近千名死忠之士,在城郊设下埋伏,又派兵轻装前去海边,引诱宋江军出来交战。同时,张叔夜又吩咐士兵潜匿在海边,等到宋江军上岸与诱兵对战时,突然放火焚烧宋江的船队。宋江军队的士兵看到船只被烧,立刻没了斗志,这时张叔夜的伏兵杀出,宋江军大败,副帅被擒,宋江只好投降。有民间传说指,宋江后来也被张叔夜所斩杀,但此说并无更多史料依据。[5]而宋代名臣李若水作于此时期的诗歌《捕盗偶成》却显示宋江等被招降后“三十六人同拜爵”。张叔夜也因此被奖为徽猷阁直学士,改任济南府(今山东济南)知府。当时有山东群盗突然来袭,张叔夜自忖兵力无法对敌,对下属说:“如果束手不理而等待援兵的话,老百姓遭受的苦难就大了,应当用计谋缓住他们,拖得几日后,就有办法对付了。”于是拿出旧的强盗赦令,传到郡里。强盗听闻之后,果然开始松懈下来。张叔夜还邀人在谯门(建有瞭望楼的城门)宴饮,以示闲暇,并派遣官吏向强盗宣示赦令。强盗见状迟疑不决,久久没有决定。一天夜里,张叔夜发兵五千,乘强盗懈怠之时发起进攻,强盗溃败,四处逃窜。张叔夜乘势引兵追击,斩首数千。张叔夜因此擢升龙图阁直学士,派任青州府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