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印姓网 > 印氏名人 印氏名人

清廷官员印光任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印姓展区
简要介绍:印光任,(1691—1758) 清廷官员。字黻昌,号炳岩。江南宝山人。1726年,清世家下诏,命令省督抚举荐孝廉方正之士,印光任应诏,被荐为广东地方官。历任石城、广宁、高要、东莞等地知县,颇有政声,尤长于经办中外交涉事件。1746年调任南澳同知,后升任广西庆远及太平两府知府,因事去职。晚年归乡家居,终年68岁。主要著作

著作有《澳门纪略》、《炳岩诗文集》、《翊蕲编》、《补亭集话》、《雨吟碎琴草》、《铁城唱和》等。今存者唯有《澳门纪略》。

生平经历

清雍正四年(1726),清世宗下诏天下督抚,各举孝廉方正之士。江苏布政使张坦麟推荐宝山廪生印光任应诏,印被授予六品顶戴,经由吏部考察使用。“奉旨发广东以知县用,初署高州石城县,实授广宁,调高要,再调东莞”(《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二百二十八)。印每到任地,勤于吏治,严肃政记,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香山志》中说他到任以后既能捕盗杀虎,为民除害,又能修建学校,设立书院,还大力提拔俊秀新人,深受当地人民赞誉。印光任足智多谋,雍正十三年(1735),贵州苗人起事反对清廷,印光任献计,神速派兵,以雷霆万钧之势震吓对方,使苗人不战而退。

乾隆八年(1743),有两艘外轮突然闯入虎门码头停泊,船上洋兵“卷发狰狞,兵械森列”。东莞城守兵见此大惊,以为是洋兵入侵,知府仓促间准备发兵同洋人交战。在此紧张关头,有人对知府说,此事可以请印光任来处理,他一个人可抵精兵十万。知府一听大喜,急忙将印光任招来。印说,此事先要调查原因,不要急于用兵。这两首船上有夷首,冒然开火,恐怕激化矛盾而产生他变。他表示要亲自去夷船察看。于是,印光任只带一名翻译,登洋船访问,才知是船遇到风暴暂避虎门。在英军船上,印光任进一步调查,获悉英军攻打吕宋,俘虏其人300余,在回归途中遇大风。他细察英船“篷碎粮竭”,被俘的吕宋人哀号呼救。印光任知道英军粮尽兵乏船损,面临危机,但他声色不露。回来后立即下令禁止卖粮给英兵,并隐匿所有船工。英军寻粮不着,修船无人,只得令其头目叩关求见。印光任晓之以理,说只要将所俘300人交还中国处理,即可买粮修船,送他们回英国。英军无奈,只得交还俘虏。印光任旋将300吕宋人尽行放回。知府将此事报知北京,乾隆大喜,以为印有大才,能“驭远人,深得大体。”即题授印光任为肇庆府同知,后改任印为首任海防同知。

澳门原隶属香山县(今广东中山),开埠以后,一直由香山县管辖。明代就设置守澳官,后来还驻有香山县差官和提调、备倭、巡辑等官员。清代时因澳门人口渐多,中外杂居,各种争端也日益增加,香山县城离澳门较远,处事不便。雍正九年(1731),清政府遂在前山寨设立县丞衙门,作为县政府的派出机构,专管澳门民夷事务,遇到重大事件则上报处理。十多年后,清政府看到澳门地位的重要性,特别是澳门临近广州省会要地,洋人众多,不可不严加防范,仅派驻县丞一员,恐怕不利于守疆防夷,于是设立“澳门海防同知”。其主要职责在于海防,包括管理住澳洋人事务,并对出入洋船盘验,查办扰乱治安及犯禁等人事,印光任就是澳门首任同知。

据清代官制,县丞是知县的副职,而同知是府的副职,正五品,一般派出分防、专管某个地方,其办事处称为“厅”,由同知任长官。澳门驻官由县丞到同知,规格升了二级,可见清政府对澳门地位的重视。自印光任后到辛亥革命,澳门共有64任同知。

乾隆九年(1744)印光任正式上任,同知衙门驻前山寨,而县丞衙门则移入望厦村。他上任办的最大一件事,就是订出管理澳门的具体措施,这就是有名的“七项指引”。主要内容是严格规定外船进出澳门的条件,加强盘验,洋船到日,由中方派出引水员,洋船出口,更须盘验,如有违禁夹带,查明详究。“指引”还规定了引水员的资格。此外还规定澳门居民同外商贸易的指定地点,禁止外人潜入澳门;同时编立保甲、设立海防衙门。洋人在澳门修船,须将船身大小、船匠姓名开列,呈报给官府。“指引”规定在前山寨设立海防衙门,派兵镇守,并同各处协营联络,加强守护等。这些制度对澳门的管辖起到了积极作用。

印光任治理洋务,自有尊严。一次法商来澳贸易,英商获知后想抢走这笔生意,派出六艘大船游弋海面。印光任认为这是破坏了澳门与外界的正常贸易,又认为英法交战,必定影响澳门的安宁,于是亲自率领战舰水师严阵待发。印光任还召唤英船头目厉声斥之,说:我奉知府命特来办理此事,英人若伤人性命,我们就用在黄浦的英人抵命;如抢夺货物,我们就将英商在牙行的货物抵充。说完,带千余健儿,披甲张炮 ,包围了英船,全体官兵严阵以待。英船首脑听了印光任这一番义正词严的话,噤声无言,只得带着六艘英船灰溜溜地全部退走。

印光任为了弄清治地情况,特别为了海面安宁,常常不顾辛劳,到处勘查地理形势,走访当地居民,积累了不少第一手资料。他还特别重视收集外国兵船和商人的情况,对于“诸夷种类、支派、某强某弱、某狡某愚、其地之山川形势,靡不部居别白于胸中”,

乾隆十一年(1746)夏天,因前任失察开垦之事,累及印光任而被解职。但印乃发广东以补用。此年,印光任回宝山县老家省亲,祭扫祖茔,照料家务,一度想隐居家乡,不再出来做官。以后巧逢粤督路经江苏,特来宝山拜访印光任,,对印有很高评价,他对印光任说:“汝神明不衰,尚宜出师报国。”要印光任出来为国效力,印深感知遇之恩,就离开家乡,重新来到广东,补南澳同知,后升广西庆远府知府,再调太平府。

印到任后,即碰到一件棘手案子,此案为劫货杀人大案,案犯手段高明,作案后销声匿迹,地方官探访五年而不得破案。印光任到任仅月余就破了此案,抓住了元凶,为地方除了一害。

是年,太平府因盐引(销售盐的凭证)不销,印光任又被人奏本谏议,于是,印再度解任。印在任所和接任官交接已毕,欲离开治地。正当此时,有人告诉他某地有冤狱,至今未能昭雪。印光任一听“某地”乃自己管辖属地,就说:“我旧长官不忍赤子覆盆下也。”立即掉转回程,前往该地,探得那里有巨奸,一向冒充当地土司头目,盗窃其印,做了许多坏事。印光任密访详情后,突然带领捕兵直奔其家,当场搜得罪证若干,遂拘捕归案。巨奸不得已,供认了所犯罪行,一场冤狱得到平反,城内百姓感激印光任的英明干练。当印光任结案回程时,刚出城门“一路老幼攀车辕、嗅靴鼻者不绝于道”。印光任非常感叹的说:“吾临去犹能活数十百姓,胜赐卓茂三公之服矣。”

印光任还在任内写就《澳门纪略》一书草稿,详细记述澳门地理、历史和社会风俗,并有详细的插图,全书三卷两篇,是研究澳门的重要历史文献。印说此书乃“爰历海岛访民蕃,鬼卷帙,就所见闻者记之。”此书草成后,因调任异地,就把它交给了第二任澳门同知张汝霖,后稿本辗转丢失。乾隆十六年(1751),印任南澳同知,张也调来,两人重新合作,定其构架,在乾隆年间初刊。

印光任任内深得当地人民爱戴,《香山志》和《宝山志》中都有记载。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印光任评价很高,并为其作传,称印“才流经通,具绝大器”。又认为印光任以国家为重,时时把海疆诸事存于胸中,并“先事预谋,当机立断,终其任海面肃然”。

印光任办事豪爽,志存高远,屡建功绩,而从不骄傲自骛。但去职回故乡后,生活萧然,常常一人独自散步田野,人们不知道他就是曾领官俸二千石的首任澳门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