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印姓网 > 印氏名人 印氏名人

共党员印伟民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印姓展区
简要介绍:印伟民,男,1954年10月9日出生,上海人,大专文化,中共党员,北京市热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输配分公司副经理、党委书记。印伟民于1976年从部队复员走上工作岗位,他先后做过供热管线运行工、班长、工段长、支部书记、管网所副所长等,2000年热力公司改制组建集团,他被任命为北京市热力集团公司输配分公司副经理。2005年4月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人物事迹

服务在第一线

2003年12月的一天下午,东郊某厂房拆迁,施工单位不小心,吊车将重达几吨的横梁砸在了架空的蒸汽热力管线上,热力管线不仅被砸弯,更为严重的是支撑热力管线的水泥支架也开始松动,导致附近涉及30万平方米的供热面积被迫停热,影响到的用户不仅有工厂,而且还包括医院、幼儿园、托儿所、居民住宅和学校。当天刮着6、7级的西北风,气温降到了零下8度。正在开会的印伟民听到消息后,立刻赶到现场,指挥抢险队伍进行抢修。按常规,修复原来的水泥支柱至少需要3天的时间。印伟民仔细查看现场,凭借多年积累,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检修方案,并亲自与职工连夜奋战,在10个小时内抢修完毕,为用户及时恢复了供热。

印伟民还有一个职务是北京热力管网抢修大队的队长。有人把他形容为“一堵墙”,再大的困难也不退缩;也有人把他形容为一个“管网卫士”,日夜守护着六百多公里热力管线的安全运行。有一年在夏季检修期间,北京市政府办公楼管道突然跑水,急待抢修。当时,管道内的水温有80多度,并且有4公斤的压力。印伟民决定钻沟查看。潮热漆黑的地沟里,越往里越发感到憋闷难熬。管道烤人不说,想抬抬头,刚一抬就碰上地沟的顶板。可他还是坚持着。终于,在地沟的中部他听到了“滋滋”的漏水声。漏点找到后,为施工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缩短了修复的时间。据统计,印伟民参加了上百次的管网抢修任务,每次他都是身先士卒,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及时排险,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险情。

刻苦钻研

印伟民被人们称为“管网活地图”,他对热力管网的熟悉程度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他手里有套“管网宝典”,是他所积累的各类生产活动的笔记。在电脑还不普及的年代,印伟民脑子里记的东西比现查资料都快。为了让计算机参与管理,印伟民提出了对旧有的管线资料进行重新编制编号的计划,组织人员将旧的小室卡片进行重新绘制、入机,使管网资料的管理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2003年,印伟民同有关技术人员研究开发出计算机“故障抢修系统”应用软件,为在管网抢修工作中做到及时、准确、科学的发出指挥指令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使得抢修工作从科技含量和效率上都有了大幅度地提高。为解决检修期间停热时间长的问题,印伟民提出“分线检修”方案。新方法实施后,因检修造成的停热时间由原来的一个多月降为现在的最长不超过一个星期,有的当天检修,当天就可恢复供热,大大缩短了停热期,为用户提供了方便。新的热力管线建成后,都要进行验收,然后才可投入运行。一赶上有验收,印伟民一定是第一个赶到现场的。验收时他不讲情面,不符合验收标准的坚决不签字,什么时候改好了什么时候签字。而签完字,他又是第一个开着车离开现场,施工单位有时候想叫他一起吃顿饭,都找不到他人。

担负领导责任

2006年6月,印伟民被任命为输配分公司党委书记。面对新的角色,他又承担起新的重任。集中供热事业发展速度很快,每年接收的新管线都有几十公里,其中还包括奥运场馆配套供热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管理。面对新任务的增加,干部的后备人选就成了当务之急。印伟民注重把有能力的年轻人放在关键的岗位上培养、锻炼。印伟民把为基层服务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一位职工患癌症住院,高额的医疗费给本不宽裕的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印伟民不仅抽空到医院看望慰问,还想办法为职工解决实际问题,让这名职工深深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为职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已在输配分公司成为一项惯例。

所获荣誉

1989年,被评为“北京市总工会爱国立功标兵”;

1990年,被评为“建设部系统劳动模范”;

1991年,被评为“北京市总工会爱国立功标兵”、“北京城建工委优秀共产党员”;

1992年,被评为“北京市总工会爱国立功标兵”;

1993年,被评为“北京市总工会爱国立功标兵”;

1994年,被评为“北京市总工会爱国立功标兵”;

1995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总工会爱国立功标兵”;

1996年,被评为“北京市标兵”;

2000年,被评为“北京市城建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2001年,被评为“北京市城建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2004年,被评为“全国建设系统劳动模范”;

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2006年,被评为全国建设系统行业标兵;

2007年,获北京国企“十大影响力名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