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震,原名殷之士,1926年6月出生。从小聪明好动,喜欢养花种草,更喜欢养狗猫鸡鸟,甚至养过蜘蛛、蜈蚣。在家庭影响下,他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
1945年中学毕业时,家里人都希望他报考理工科,但他却一心要学畜牧兽医,认为可以更好地了解动物,于是报考了当时因抗日战争而搬迁到上海的南通医学院畜牧兽医系。
1949年6月殷震南通医学院毕业,即报名参军,并将自己的名字“之士”改为“震”。当年11月,他来到了驻在南京的华东军区兽医学校。最初,他担任解剖学和微生物两门课的教学。他边教边学,十分认真投入。那时,学校许多教员来自设在贵州的原国民党军队兽医学校,其中有位名叫迮文琳的教员,年长殷震10岁,兽医业务和英语都极佳。殷震便虚心向他学习请教,与他合作翻译了厚厚的英文版《兽医内科诊断学》。1953年,华东兽医学校并入长春兽医大学(后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牧大学,现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殷震被评为讲师。因工作需要,殷震开始学习俄语。他凭着自己的聪明和坚强的毅力,只用了23天时间就基本具备了俄语阅读能力,能够借助词典翻译俄语教材,而且担任兽医大学的编译科科长,先后翻译出版了10本多俄语教材和参考书。由于他有求真务实和创新精神,30多岁就评为副教授;研究领域则从以马为主,发展到猪、鸡、羊、兔等经济类动物。在临床病毒学方面,他主要开展新出现的畜禽传染病的病源鉴定及其诊断和防治研究。所著《十三种动物病毒的分离与鉴定》一书,对我国动物病毒学的研究和防治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殷震的研究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并确立“在落后和困难中崛起”的奋斗目标。80年代初,他就主持建立了分子病毒学实验室,并开展痘病毒活体疫苗、核酸疫苗和重要动物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分析等到许多开拓性的生物高技术研究。1987年6月,他主持建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因工程实验室”,成为国家重点学科——传染病与预防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在的兽医大学也成为国家首批博士、硕士的授予单位,在转基因动物研究领域形成独有的特色和优势。他领导学生反复实验,将原来往卵子里转的基因改为往网睾丸里转,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创造了世界的先例,被国家列入“863”计划;他在国际上首次在实验室内实现不同属病毒基因的细胞内重组,在国际首创转基因家兔的自体植入技术;先后取得科研成果20多项,其中7项获省部级和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7项获军队科学技术进步一、二等奖。1999年,他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
殷震是我国著名的动物病毒学和分子生物学专家,国家重点学科传染病与预防兽医学学科带头人,是我国动物病毒学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曾任学校专家组组长,全军基因工程专家组组长,解放军基因工程实验室主任,先后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攀登计划项目专家委员会顾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生命科学学科评委员会评审委员,解放军医学科学委员会常委,中国微生物学会病毒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生物技术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兽医学报》主编,《病毒学报》副总编;云南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宁夏大学、汕头大学客座教授,南京农业大学荣誉教授;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云南省热带亚热带动物病毒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合作科学家等职。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殷震是一级教授。1979年以来,他共指导培养博士后6名、博士研究生37名、硕士研究生49名。我国兽医界第一个博士和第一个女博士,都是出于他的门下。他创立的“培养高科技人才群体立体式教学法”,1989年获全国教学成果军队一等奖。他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2次被评为全军优秀党员,1次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员。1990年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并被国家科委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996年被总后勤部评为“一代名师”,1997年获中华农业科教奖。
殷震主编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动物病毒学专著——《动物病毒学》,被认为是对我国病毒学发展的一大贡献。1997年,该书被列为全国被引用频次最多的20部专著的第13名。他编著、译著《动物病毒学基础》、《动物传染病诊断学》等专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
2000年7月18日9时30分,殷震在赴哈尔滨参加会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以身殉职,享年7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