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氏是甪直的大族,历来重视文化教育,出了许多教育家、科学家、医学家,当今的教授、高级工程师、主任医师就有10多人。殷氏兄弟的父亲殷绥万(字云林),早年肄业于复旦公学,终生以教师为职,能诗文,善书法。曾悉心研究简体字书法,92岁时刊印汉字简繁体楷行书对照的《书法字帖》。生有之文、之芳、之芬、之成、之士(震)等5个子女;殷之文排行老大,1919年5月生于甪直。
殷之文13岁在镇上甫里小学毕业后,到上海求学。1934年南洋中学毕业,转入苏州东吴大学附中。高中毕业时适逢“七七事变”,回家乡与堂叔、堂弟创办殷氏补习班,为失学学生补习功课。1938年秋,考入上海大同大学土木工程系。翌年秋,离沪经香港、河内,转到昆明,进云南大学矿冶系学习。1942年毕业后,到四川綦江铁矿工作。不久,受老师之邀回到昆明,在云南大学矿冶系任助教。
1946年秋,殷之文获美国密苏里大学奖学金,赴美留学。次年1月到达美国,在密苏里大学罗拉分校冶金系读研究生。1948年6月获硕士学位。同年9月,又转入伊利诺大学再攻读陶瓷工程研究生,1950年1月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是年5月,殷之文夫妇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与著名物理学家、我国核物理研究的开拓者赵忠尧教授等一起冲破重重困难,毅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回国后,殷之文在唐山铁道部铁道研究所工作,任副研究员。1951年6月,中国科学院出面将他调入上海中国科学院工作,殷之文任冶金陶瓷研究所副研究员,并任窑业组副组长,主要从事光学玻璃和特种玻璃的研究。1954年起,为配合西安高压电瓷厂和其他电瓷老厂改进生产,他从事高压电瓷研究工作,并取得成功,1956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当年年底晋升研究员。
1957年冶金陶瓷研究所成立硅酸盐研究室,殷之文出任研究室副主任。翌年起根据国家建设需要,他开始从事电子陶瓷的研究,1960年研究成功广播电台应用的高频绝缘陶瓷,并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硅酸盐研究室成立后,殷之文任玻璃和功能陶瓷两个研究室的主任,后为了集中研究功能陶瓷,辞去玻璃研究室主任之职。
“文化大革命”中,殷之文被剥夺研究权力,并被关进了“牛棚”,1972年才回到研究所。1977年恢复室主任之职,次年被任命为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副所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1983年任期届满,改任中国科学院无机材料中试基地经理,从事无机材料特别是晶体材料(闪烁晶体)的研究开发工作。
198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领导的欧洲核研究中心需要1.2万只高质量、大尺寸锗酸铋(BGO)晶体,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殷之文教授领导的研究所在众多竞争者中一举中标,后来按合同保质保量提前一年完成任务,为国家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与此同时,他还研制成功了抗光伤能力比纯BGO晶体更佳的新BGO晶体。
殷之文教授是我国无机材料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奠基人之一。他是硅酸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评审委员会主任,兼任同济大学物理学系、上海科技大学材料系教授。他长期从事高压陶瓷、高频绝缘瓷、铁电压陶瓷的制备、性能、应用、推广和基础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声誉。1986年被聘为美国宾州大学材料研究所客座教授,《硅酸盐学报》等多家学报的编委、顾问委员会常任委员和国际机构的国家代表。他研制的高压电瓷和高频绝缘瓷两项研究成果分别于1958年和1963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高压电陶瓷的研究成果在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1981年后,他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研究成果一等奖两项,技术进步奖一项。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殷之文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60年后,被选为上海市九三分社中国科学院支社委员,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硅酸盐学会副秘书长。1978年后,他曾当选为五届、六届上海市政协常委兼科技委员会副主任。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选为九三学社上海委员会常委兼中国科学院分社主任委员;还担任中国硅酸盐学会理事、上海硅酸学会理事长等职。数十年来,培养学生甚多,现国家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就是他的高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