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易姓网 > 易氏名人 易氏名人

道教学者易心莹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易姓展区
简要介绍:易心莹,道士、道教学者,第一、二届中国道协副会长。俗名易良德,字综乾,法名易理轮,出生地为四川省遂宁市老池乡双河口。生于1896年9 月 26 日,卒于 1976 年春季。曾任四川省政协委员、青城山住持。

中文名:易心莹  

职    业著名道士  

俗    名:易良德  

法    名:易理轮 字综乾  

出生地:四川省遂宁市老池乡双河口  

性    别:男  

代表作品:老子通义  

  人物生平  

编辑 易心莹,道号理伦,俗名良德,字综乾。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九月二十六日生于四川遂宁县老池乡双河口一农民家庭。兄弟六人,行次居末。自幼体弱多病,因常闻长辈讲道家有强身保国之术,遂锐意向道,于1913年弃家,只身至青城山天师洞为道徒。

道观中行师徒传承子孙制,诸老道长见他过于浑噩忠厚,讷讷寡语,皆不欲收为弟子,因而留庙劳作。年

  余,家中探知其踪迹所在,其兄到青城山促同返家,心莹行自半途私遁,到成都青羊宫二仙庵蚕桑传习所作杂工,又历年余。

1917年,常道观(即天师洞)全真龙门派碧洞宗魏松遐道长去二仙庵,见心莹不辞劳苦,坚志学道,感其虔诚,将其带回天师洞,收为弟子,心莹遂为道教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二代道士,时年17岁。时常道观住持为彭椿仙大师,方图振兴教务,鉴于道众文化素质太低,乃命心莹束修往本山朝阳庵投拜吴君可门下读书。

吴君可固儒而深于道者,心莹锐进不已,得涉猎经史,茅塞顿开,旋回观作导游。1926年成都名翰林颜楷游青城,住天师洞,见心莹勤学好问,益加奖掖;住持彭椿仙道长复以文化培植相付托,心莹遂得投拜于颜翰林之门下。同年夏随颜翰林至成都,入颜崇德书屋深造。越三年,颜病故,而心莹荷其裁成,自是学业亦因之猛进。

心莹回天师洞后,道众推任知客,接待四方来山参访之羽客及社会名流,在职三年,彭椿仙监院以其矢志弘扬道教、培养教徒为务,乃另选人充任知客,俾心莹专作道教学术研究。

1942年7月,天师洞监院彭椿仙羽化,易心莹继任监院,以后便一直一方面率道众致力农业生产,一方面从事道教义理研究,成绩斐然,在四川及全国道教界中声誉甚高。新中国建立后,易心莹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1953年当选为灌县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4年当选为县人大代表及县政协委员。1956年赴北京参与筹备成立中国道教协会,同年并当选为四川省人民政协委员。1957年4月赴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道教徒代表会议,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讲学于中国道教协会所办之道教徒学习班。1961年连选为第二届中国道协副会长,1962年又当选为四川省道教协会会长。  

易心莹自

  易心莹 建国以来,荣膺多职,激发其志趣,益奋力撰述,其编纂之《四川省道教史》,广征博采,反复易稿,多次请教于蒙文通教授,亦见其治学态度之严谨,用功之深。惜该文稿在“文革”遭劫散失,今残存于四川省社科院及天师洞稿,乃初草之稿,而非最后定稿。故其病笃易箦之际,以未能收回定稿而垂涕叹恨!

易心莹平日束身俭朴,他担任中国道协副会长后,薪资较为宽裕,但他却不改常态,欣然与观中道众同甘共苦,坚持劳作。中国道协曾多次请他留住北京白云观,但他均推辞不就,仍回山常住。“文革”期间,所谓“破四旧”之风猖獗,心莹深虑观中之宝贵文物被毁,乃率众费时数日夜,竭力将观中所有文字处皆用纸裱糊覆盖,并大书“革命口号”以为掩饰。及“红卫兵”汹汹冲来,亦未敢扯毁“革命口号”而砸毁文物,相继悻悻离去。如今青城山所有宫观之文物完好,实易心莹道长巧计掩护之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