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晏姓网 > 晏氏名人 晏氏名人

画家之晏济元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晏姓展区
晏济元,名平,别号素贞老人、老济、济公、江洲散人,生于1901年,四川内江人氏。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国画院名誉院长,曾任重庆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国画院副院长等职。2011年2月10日晚,因病辞世,享年110岁。

百科有名

中文名 晏济元 别    名 老济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四川内江 出生日期 1901年 逝世日期 2011年2月10日 职    业 画家 毕业院校 成都工业学院 代表作品 《青松红日》,《泼墨山水》

人物简介

晏济元,名平,素贞老人、老济、济公、江州散人、世纪老人,生于1901年,四川内江人,祖籍山东高密。中国美协会员、重庆国画院名誉院长、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政协常委。曾任重庆美协副主席、重庆国画院副院长等职。1935年东渡日本,就读于日本铁道讲习所、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1938年回国后与张大千在北平中央公园“水榭”联合举办画展,后又多次与大千在成都、重庆等地联合办展。他曾与于右任、谢无量、何香凝、郭沫若、张大千、张善子、谢玉岑等交情深厚,并在当时画坛享有较高的声誉。2011年2月10日因病在成都去世,享年110岁。

晏老七岁从父习书画,古典诗词、魏晋书法。并在求学中博览古今书画群书,钻研理论技艺。走上了书画艺术的大道,树立了自己的风格。先生独具深厚的学养与高旷的艺术境界,涉足甚广,诗、书、画、印四位一体,他在绘画中强调书法与画法的关系,认为书画同源,互为其根,画是书理、书是画法,晏老的作品,无论是山水、人物、花鸟、走兽、草虫、书法、篆热工笔、重彩、泼墨、写意、白描、双勾无所不精,无所不长,在我国当代书坛画苑中,堪称一位德高望重,为追求艺术高峰,信心百倍,不落晚气,艺术高超的书画大师。 在近一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同郭沫若、张大千、张善子、于右任、谢无量、何香凝、谢玉岑等交情深厚,从艺一生,影响甚巨。

他是开飘逸洒脱之晏氏画风一代宗师,其画不仅在国内影响甚大,在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亦有广泛影响。毛主席70大寿时,应郭沫若之邀,作国画“红日青松园”以赠,深受毛主席喜爱,1964年,在北京政协礼堂举办画展,朱德委员长观后称“海外有个张大千,国内有个晏济元”,1993年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画展,引起轰动。1997年至2001年晏济元先生先后在香港、上海、汕头、顺德、深圳展出,均大获成功。

大事年表编辑

20世纪

1901年生于四川省内江县茂市镇。

1907年秉承家学,读书、习字,父为前清诸生,长于书画治印。

1913年在前清秀才张曲斋门下受教五载,习学古典文学、诗词,亦受教华山庙碑和唐人书法。

1917年反复临摹,潜心研习石涛、八大、唐、宋各大家等。

1921年在成都基督教青年会学英语。

1924年考入四川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现成都工业学院)。

1926年毕业于四川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

1928年上海求学,与张善子、张大千同住上海法租界西门路西城里号。

1930年以仿古石涛山水《人语响孤峰》一幅同张大千所作《荷花》一幅参加柏林中德美展。

1932年同何香凝女士合作出山水花卉多幅参加上海抗日募捐展。同年,在上海宁波同盟会馆举办个人展览。

1934年赴日本东京求学。回国后多次与张大千举办书画展,在当时画坛享有较高声誉,张大千先生赞誉其画“作家士气兼到”。

1935年就读于日本铁道讲习所、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在日留学期间以巨幅仿古石涛山水画两幅参加日本帝国美展。

1937年与张大千在北平中山公园“水榭”联合举办画展。

1938年与张大千在重庆交通银行举办抗日募捐联展。

1944年旅游昆明,以写生作品六十余幅,于南屏电影院展出。

1944年经孙中山挚友刘禹生先生介绍与潘蜀新手重庆柏林餐厅结婚,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作证婚人。

1945年在成都中华书局与大千举办联合展出。展出前因病返家。部分未完之作大千代余完成并题款。

1945年于成都四川省银行举办个人展览。

1947年在成都少城公园举办个人画展。

1951加入中华美术工作者协会,重庆举办抗美援朝捐献画展,以三十件作品参展,将全部画展所得捐助抗美援朝。

1954年被西南美术工作者协会吸收为会员。同年参加美协重庆分会。

1957年划为右派,58年定为揭帽右派。

1962年因双肩关节炎赴北京治病,借居中央美院院长吴作人家中。

1962年受陈忠仁(刘少奇秘书)之邀与仇鳌、傅抱石等前往庐山游览,后独留海会禅院,月余返京,写稿四十余幅。

1963年毛泽东七十岁生日,为其写《青松红日》山水一幅祝贺。

1964年,在北京政协礼堂举行画展。被誉“海外有张大千,国内有晏济元”。

1964年北京政协元旦举行六十岁以上老人会,由朱德、彭真、郭沫若、谢无量、陈叔通诸老推荐以作品四十余幅在北京政协礼堂展出。

1965年卧病在床长达八年余。

1977年退休后养病在家,重振艺事,再染丹青。

1979年应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邀请怀关良、钱松岩、陆俨少、宋文治、亚明、黎雄才、启功等首批画家在北京颐和园藻签堂作画。

1980年参加由最早的重庆美术馆(解放碑夫子池)馆长、美术家朱宣咸策展的《重庆十六位老年国画家精品联展》。随后,被推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川分会理事。

1981年任重庆美协副主席,重庆国画院副院长。

1982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吴作人介绍加入中国美协。同年在深圳文化宫举办个人画展。

1988年任中国社会福利教科文中心国画研究会理事。

1990年乌江写生,为时一月。八月,去乐山、峨嵋浏览写生。

1993年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展出作品一百八十余件。访问老友华君武、吴作人、启功等。

1994年晏济元书法绘画展和艺术研讨会在重庆市博物馆举行。

1996年出版第一部《晏济元书画集》。

1997年由重庆电视台播出三集专题片《国画大师晏济元》。

1997年10月应邀在香港集古斋展出,新华社香港分社副长张俊生、外交部驻港副特派员刘鸿晓、出版集团部裁李祖泽、饶宗颐等主持剪彩。

1998年9月3日在上海美术馆展出,程十发先生等上海书画名流五百多人出席了开幕式。展出期间,上海电视台、《新民晚报》、《文汇报》、《联合时报》等作出了专题采访报道。

1999年1月,9月在汕头市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展出,汕头市市委书记壮礼祥、市长周日方观看了展出。

1999年7月在顺德市天任美术馆展出作品107幅。

1999年10月在重庆中天大酒店举办晏济元祝酒会,重庆市农、政、军领导及书画界名流出席了酒会。

1999年11月赴云南昆明、丽江写生,跨虎跳峡、登玉龙雪山,云南电视台作了《晏老游丽江》专题报道。

21世纪

2000年9月在深圳画院展出,广州军区司令刘镇武及深圳市市委副书记李统书、李容根(现广东省副省长)、李有烈、宣传部部长白天等党、政、军领导出席了开幕式。

2001年7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启功出席了剪彩,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北京电视台作了专题报导,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工商报、中国老年报等作了相关报导。

2001年7月-9月应邀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为其作2m×3m巨幅山水画一幅,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中国社科院院长李铁映等前往钓鱼台看望了晏老先生。

2002年5月在深圳电视台《长青岁月》,9月广东卫视《南粤大地》作了专题播放。

2002年8月,晏老103岁登华山写生。

2003年3月15日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开播十周年大庆书画笔会活动。

2003年7月在成都四川省美术馆展出,10月登泰山写生。

2004年月在广东省东莞市博物馆展出。

2008年7月15日将在成都皇冠假日酒店举办晏济元大师的书画专场拍卖会。

2011年2月10日19时47分,中国著名画家、有“老画仙”之美誉的晏济元因重度肺炎、冠心病等引起的高血压和呼吸衰竭,经抢救无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逝世,享年110岁。老人走得安详,却没有留下片言只语,因为他一直相信,自己还能活20年。其实,他已经是迄今为止中国年龄最老、画龄最长的画家了。

生活故事

家学渊源

1901年,晏济元先生出生于内江。曾祖父是道光时期的进士,父亲是清末秀才,因擅长书画、治印而在周围十里八村享有盛名。晏济元天资聪颖,耳濡目染,幼时便表现出对书画的喜爱,经常四处涂鸦。

7岁开始,晏父便教导他书画技艺,在艺术上打下了扎实的“童子功”。晏老记得幼年习画,主要学习方法就是反复临摹石涛、八大山人等名家的名作,注重用墨自然,眼随心动。晏济元学画并未上过专业学校,其书画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他主张“学古要敌古,创新要破新”,在绘画上强调“学画必先学书,书成而后学画,必有成就”。为此,他在书法上下过苦功,功力很深。由魏晋入手,上溯篆隶、遍临历代名碑法帖。他的书法篆、隶、楷、行、草无所不精,尤其是行草,行笔自然,飘逸潇洒。

他在绘画上,擅长山水、人物、花鸟。其山水画往往给人一种豪放、气度不凡的感受,而花鸟中最精湛的当推荷花,亭亭玉立,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和栩栩如生的荷叶,令人叹为观止。张大千对其花鸟画评价甚高,曾在其画上题曰:“济元仿宋人布局而运笔清润,如王若水、陈仲仁辈所谓作家、士气兼到也。”

晏济元对篆刻还深有造诣。晏老的篆刻法宗秦汉,印从书出,章法平中求变。朱文印圆润秀逸,寓刚于柔,醇和而有韵味;白文印得汉印之精髓,极富内涵。他的篆刻作品多达四百余件,所作不同类型的书画都是使用相应的印章,把诗、书、画、印融成一体,构成完整的佳作。

结缘大千

晏济元与张大千有姻亲之谊,张大千比他大两岁。童年时两人形影相随,一起玩耍,一起研习书画。晏济元告诉笔者,那时候偶尔两人得到零花钱,总会相约着一起去买字帖或买小人书。由于几乎都喜欢临摹八大山人、石涛等作品,所以外人看来,张、晏两人的作品有着相近的风格,同样的章法,气势恢弘,体现出对古代书画艺术的传承。

1921年,动荡的时代令人苦闷。晏济元放下了画笔,毅然离开故乡,到成都寻求强国之路,用直接的、最彻底的方式为国尽忠。年轻时的激情晏老至今记忆犹新。他先后在成都基督教青年会学习英语,随后考入成都机械专科学校。1928年秋,晏济元又赴上海求学,幸运地与张善子、张大千兄弟重逢。他在上海寄寓张家6年,与大千兄弟一起创作、切磋,一同参加画展。

1930年,晏济元以仿石涛作品《人语响孤峰》、张大千以一幅《荷花》,参加柏林中德美术作品展,声名渐显。 济世报国之心,让晏济元最终决定出国留学。当时,晏老感到艺术无法直接救国,而日本的机械工业比中国先进,所以想学好技艺来报国。于是,1934年,他东渡日本,专攻机械工程。同时利用课余时间,把游子的思国之情与报国之志化作了一幅幅艺术作品。当他拿出一幅仿石涛的山水画参加日本帝国美术作品展时,在当地引发轰动,为留学生活涂上了一抹亮色。

情寄丹青

1937年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报国心切的晏济元毅然要求回国,却屡遭日方阻挠。为摆脱纠缠,他以回国办画展为由,几番周旋终于脱身。船到天津时,挚友张大千早已等候在码头。次年,晏、张两人在重庆交通银行的帮助下共同举办抗日募捐联展。

在日寇铁蹄蹂躏下,中华遍地烽烟,晏济元的“技术救国”之心无处施展,他只好钻研艺术。一次,他游历春城昆明后,创作了写生作品60多幅,展出后大获好评。他一直手不离画,笔不离纸,最终形成了高超技巧与鲜明的个性特征,以独到的古典技法被同仁誉为“晏氏风格”。

抗日战争胜利后,举国欢腾,晏济元高兴地在成都举办了个人画展。当时正值张大千住在成都昭觉寺,故人重逢,尽皆感慨万分。晏济元把带去的一幅清心悦目的花鸟作品《瑶台濯玉》拿出请大千指点。张大千细看之后提笔赞道:“济元拟宋人布局,笔墨清润如玉若水,作家士气兼到也。”此评令晏老思念至今,因为这是张大千四海为家之前,他俩的最后一次艺术探讨,也是两人的诀别。屈指算来,转眼已经60年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晏济元终于在中国民航重庆分局找到一份做技术的工作。1957年,晏济元被错划为右派,下放至牙刷厂,职称由工程师降为技术员。

忆及过去,晏老心态平和:“我是个乐观的人,穷的时候不会觉得痛苦,有钱了也不会觉得特别高兴。”我们请教晏老长寿秘诀,晏老微微一笑:“没有什么特别的,寄托书画,清心寡欲,开开心心。就是最好的长寿秘诀!”

如今已是过百高龄的晏老身体健康,每天看书、写字、绘画、治印,天气好时还外出采风、写生……老人家进入了一种很高的境界:“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晏老还记得,上世纪50年代,他曾经举办画展,义卖30多幅精美作品,把所得款项全部捐给抗美援朝的部队;曾与傅抱石等人共游庐山,完成画稿数十幅,其后在北京政协礼堂展出。朱德总司令观后称赞:“海外有个张大千,国内有个晏济元”;1964年元旦前,他应郭沫若之邀,为毛泽东主席70岁寿辰创作了一幅国画《红日青松图》,受到毛泽东的喜爱。

1979年,晏济元开始焕发艺术“第二春”。他应文化部之邀,到北京颐和园作画。1980年参加《重庆十六位老年国画家精品联展》。随后,他担任了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等多种社会职务。同时,他又恢复了野外写生的习惯,南下广州,远赴云南,登峨眉、寻石林、访漓江、游三峡,创作出无数丹青巨作。仅《长江万里图》长卷的写生画稿,就达300多张。1978年至1982年,他用5年时间,创作出近30米的长卷《百里漓江》,被艺术界同仁视为传世经典。

晏老总是说,继承传统就是善于发现古人那奇绝至妙之处,它也为现代人创新提供了空间。艺术创新要善于发现,它要通过“学”来实现。学古人最重要的是以古为“敌”,要有超越古人的勇气,在创新上永无止境。

养生之道

晏济元是现当代画家中最长寿的一位,他99岁时,曾远赴云南观虎跳峡,登玉龙雪山,101岁登华山,102岁登泰山,都是为了写生。105岁时,他除了头发有些花白、耳有些背以外,走路尚不要人扶,且举止自如。直到108岁时,还在作画刻印。在晏老生前的一次采访中,他透露了自己的养生秘诀。

晏老的记忆力很好,书放在哪里都非常清楚。每天早晨,晏老起床后必定要保姆何四妹给他梳个发髻。晏老十几年前便认为“留长发不易感冒”。冬天冷,画画站久了怕出汗感冒,老人就经常坐在窗前极目眺望,手指在大腿上写画。

晏老一生禁烟酒,以咖啡代茶,不熬夜,睡前浴足。“要静中有动,随动而静;写字画画,就是练气功。”晏老推崇清心寡欲。他喜逛超市,遇见自己喜欢的刀具,总会停下脚步把玩。保姆说,老人到晚年一直保持童心,爱看有动物的电视节目。

“如果消化好,他一顿能吃大半碗红烧蹄髈。”何四妹说,老人口味重,与很多老人喜欢清淡食物恰恰相反。“他年轻时当过厨师,饭菜做得好不好,他一尝就晓得。有时来了兴致,爷爷会亲自下厨,做自己拿手的回锅肉。老人还偏爱番茄和豆腐。”

谈及长寿秘诀,晏济元两手一摊:“没有,没有。我吃东西口味重,爱吃肉,还喜欢喝咖啡,特别是现磨的咖啡。你说这是什么长寿秘诀?我觉得自己像个演员,不顺时,就当自己演了个糟糕角色,别人说你不好,就当是自己演了个坏人。”晏老说,长寿无秘诀,只要心态好。  

晚年生活

从2010年10月开始,晏济元就不愿说话,不吃东西。最多喝些流质,但精神仍然较好。他的家人把他送到医院输液,补充营养物质。每次住院,医生都为晏济元下了病危通知书。入院后,输液打多了,医生又改成插管,让流质食物从管子送入胃部。但是,晏济元却常用舌头抵着管子,不许食物通过。医生为晏济元作了体检,他的各个器官全部正常,头脑清醒,从不糊涂。但是,因为年纪太大,器官功能处于衰竭状态。医生说,如果晏济元老是拒绝插管,他们将在他的胃部打洞送流质食物。

2011年1月,再次把他送入医院治疗,他不吃东西,不说话的现象更加严重。晏济元带着氧气罩,觉得不舒服,把医生放在他身上的氧气罩等仪器扯了,把被盖也推了。 晏济元在2月7日以后,就一时清醒,一时不清醒了。春节期间,晚辈给他送红包,他还微笑着伸手接过红包。10日傍晚7点47分,晏济元躺在床上,没有任何征兆,他就合上了双眼。

重病这几个月来,晏济元整天沉默不语,但是,一旦说到画,或者有人拿画来,他的精神便来了,也开口说话了。2011年1月,家人送他入院之前,有人拿来了张大千和他早年在桂林画的一幅画来,请他鉴定真假。晏济元一看到客人手中的两幅画,精神就来了,靠在床上,他伸出手来,一边仔细看画,一边评说道,“大千的画是好画,我这幅画也是真的,两幅画都不错。” 有人拿来其他画家的画请他评说,他立即坐起身子,指出画中缺点,这里色彩深了,那里着色不够,整个布局欠妥等等,完全没了往日的沉默寡言。

晏济元最后一幅画是上个月在床上画的。他靠在床上,吃力地拿着签字笔,随手画了一个石头,几片叶子,他说,这是兰草。在晏秉正的回忆中,这便是晏济元作的最后一幅画。 2011年2月10日晚7时许,中国著名画家、有“百岁画仙”之称的晏济元因重度肺炎、冠心病等引起的高血压和呼吸衰竭,经抢救无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逝世,享年110岁。

艺术贡献

晏先生是当今画坛造诣最全方位的高寿书画家,他擅长山水、人物、花鸟、篆刻,书法,亦精通诗词。他不仅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力,而且对工笔、重彩、写意、泼墨、白描等多种绘画技法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山水立意深邃,兼工带写,勾勒、点缀、渲染、烘托和布局严谨给人一种豪放、超逸、气度不凡的感受;他的花鸟、人物画,设色典雅、精道,线条流畅、自然、生动,雅俗共赏;花鸟画则刻意写生,专师造化。而花鸟画中最精湛的当推工笔花鸟画。除了书画艺术外,晏济元还是一位才气四溢的诗人,所作诗词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每每在画上题诗,有画龙点晴和锦上添花之功。在篆刻方面,曾与江南金石名家方介堪先生交谊笃厚,作品寓刚于柔,醇和而有韵味。[5]   晏先生涉猎广泛,修养全面,秉承了中国文人书画传统,以深厚的学养,坚实的功底,创新的精神,洒脱超然的画风,独成一派。早年与张大千同承师脉,推崇石涛、八大,近百年而不缀。他学古敌古,独辟蹊径,讲求书画同源,重视野外写生,历经百年历炼。他的画早期简练、古朴,中期工整、严谨,晚期苍劲、奔放,尤以晚期作品用笔变化无穷,出神入化,达到了随心所欲,高深莫测之境界。在晚年的创作中,工笔与写意相结合,更见骨气与潇洒,使画面结构不仅有其形,而且重其意,笔意墨色浑然一体,别开生面,大大丰富了山水画的诗情画意,对传统做出了大胆创新,从上可以看出晏济元是一位在诗、书、画、印上造诣很深的大家。

晏先生主张“学古敌古,创新破新”。一方面要继承传统,打牢根基,另一方面要和古人“为敌”,超越前人。在自己的“百年画龄”里,晏济元一直尝试“以古人为师,和古人为敌”。他青年时和张大千在上海联手仿作古画,落款书法专仿明末清初画家石涛,瞒过了许多鉴赏名家,调侃了当时派别森严的上海画坛。但他又不拘泥于古,独创了许多笔式,丰富了中国画的内涵。

书画展览

有“百岁画仙”美誉的晏济元先生生前名作将亮相《世纪文化与百年艺术人生——晏济元诞辰110周年书画作品展暨晏济元书画艺术研讨会》。此展览于2012年5月27日上午9 :00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行,展期共5天。晏济元老先生是张大千儿时的好友,并与张大千多次联合举办画展,他就是被朱德称赞的“海外有个张大千,国内有个晏济元”的著名书画家晏济元。

此次晏济元诞辰110周年书画作品展,展出精选了晏济元先生77岁至99岁最鼎胜时期的代表作品40幅,其中包括山水、花鸟、人物、书法以及工笔、重彩,写意、泼墨等作品,充分展现了晏济元先生深厚的传统功力和绘画技法。

晏先生是当今画坛最具全方位的高寿书画家,早年与张大千同承师脉,推崇石涛、八大,近百年而不辍。他学古敌古,独辟蹊径,讲求书画同源,重视野外写生。他的书画秉承中国文人书画传统,以深厚的学养,坚实的功底,创新的精神,洒脱超然的画风独成一派。其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及书法、篆刻皆精,画风飘逸洒脱,高古隽秀,在国内、国际都颇有影响。此次展出的40件画作中,观众能强烈的感受到这位百岁老人的艺术风范。[6]  

本次画展及学术研讨会受到中国艺术界、美术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其主旨是在将一位历经中国世纪文化、看尽中华历史沧桑、走过传奇而坎坷的百年艺术人生而对祖国对艺术矢志不渝的百岁画仙呈现与世,是在给这位德高望重的典型的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大家一个真实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