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叶姓网 > 叶氏名人 叶氏名人

文化人叶匡政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叶姓展区
简要介绍:叶匡政,著名诗人,学者,文化批评家。1969年4月出生,祖籍安徽太湖县,合肥人。现居北京。1986年开始在各类文学杂志发表诗作800多首,作品入选《中国第四代诗人诗选》《中间代诗全集》《朦胧诗二十五年》《中国当代诗歌经典》等60多种诗歌选本,著有诗集《城市书》(花城出版社1999年)、长诗《"571工程纪要"样本》、文化评论集《格外谈》等,编过《孙中山在说》《日本格调》《大往事》等书,主编有"华语新经典文库""非主流文学典藏""独立文学典藏""独立学术典藏""独立史料典藏"等多种丛书。曾是《南方周末》《新京报》《南都周刊》《北京青年报》、香港《东方日报》等数十家海内外媒体的专栏作家,获过台湾第一届双子星国际新诗奖及国内10多种诗歌奖、首届中国新锐媒体评论大奖金奖、博客十年"影响中国百名博客"奖等,入选2010、2012年"华人百大公共知识分子"。创作经历  

叶匡政最初的诗歌创作可以追溯到1983年,"初三的时候,同座同学喜欢写诗,于是我也回去写了一首,拿来告诉他这是我从杂志上看来的,问他写得怎样,他说写得很好!还一句一句解释给我听。"从那以后,叶匡政开始了诗歌生涯,一些作品在当地报纸上发表,还入选了《中学生优秀诗歌选》。高中时代主编了校报与诗刊,写了合肥中学生第一首早恋的诗,读博尔赫斯和卡夫卡,渐渐在那个城市的中学生里出了名。到大学时,诗仍然是叶匡政的信仰,是他眼中不朽的事业,同时也是贴心的安慰。那时他的理想就是做一个诗人,一个文化学者。

创作历程  

1992年4月,大学毕业才一年多的叶匡政,南下广东,将多年来对城市的体验,写成了《城市书》系列组诗。1999年,叶匡政出版诗集《城市书》,在诗坛引起很大反响。

2001年,叶匡政受诗人简宁邀请,进入了北京的出版行业。当时他们组建了一家图书公司,叫嘉孚随,叶匡政担任副总,股东包括邹静之、莫言、黄永厚等十几位京城文化界名人。为了更完整地实现自己的想法,半年后,叶匡政在北京创办了合德堂文化公司。 他出版的林贤治《鲁迅的最后十年》《孙中山在说》《当年事》《大往事》等,都取得不俗的反响。

2006年10月,新浪编辑邀请叶匡政在新浪开博。当时叶匡政的朋友赵丽华因为"梨花体",正在广受网友的偏激质疑,也让叶匡政看到了网络的巨大威力。 第一篇博文,叶匡政就理直气壮地宣称"文学死了!一个互动的文本时代来了"。编辑看过后叫好,随即在新浪首页推荐。一石激起千层浪,短短几天点击量便达到数万,并被数千家网站转载。叶匡政趁热打铁,连续抛出了关于文学死亡的系列文章,越来越多的媒体和学者关注到他的声音。南方都市报、香港大公报、南方周末等纷纷发表讨论文章,知名作家与评论家格非、残雪、李陀、陈晓明、朱大可等都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不乏对叶匡政激烈的批评。叶匡政是在各种争议声中,走上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批评家的道路。

1990年代初他开始"城市中的心灵之书"的写作,作品客观、沉思、精敏、准确地探究了现代人深层经验的多重内涵,昭示了新的都市诗歌"说话人"的出现,对中国城市的汉语诗歌表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2006年10月发表《文学死了!一个互动的文本时代来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十四种死状》《中国文艺复兴宣言》《孔子为何哭了?》《土改学》等一系列文化历史批评文章,在文化界及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是新世纪以来的标志性的文化事件。

主要荣誉

1993年,获《飞天》文学月刊诗歌一等奖;1994年,获《诗歌报月刊》"跨世纪实力诗人集结"金奖、《星星诗刊》第三届中国星星新诗奖一等奖;1995年,获《诗神》月刊全国新诗奖一等奖、"天雄杯"新诗奖一等奖;1997年,获台湾第一届双子星国际新诗奖;2009年,获首届中国新锐媒体评论大奖金奖、博客十年"影响中国百名博客"奖;2010、2012年入选"华人百大公共知识分子"。

主要作品

1986年开始在各类文学杂志发表诗作800多首,作品入选《中国第四代诗人诗选》《中间代诗全集》《朦胧诗二十五年》《中国当代诗歌经典》等60多种诗歌选本,著有诗集《城市书》(1999年花城版)、《小说馆》、长诗《"571工程纪要"样本》,曾获台湾第一届双子星国际新诗奖及国内10多种诗歌奖。编过《孙中山在说》《日本格调》《大往事》等书。主编有"华语新经典文库""非主流文学典藏""独立文学典藏""独立学术典藏""独立史料典藏"等多种丛书。

《第二粮食仓库》

这是米的颤动。高大的仓库

几只麻雀不曾转身

就从气窗上飞走

一个人沉溺于这静叠的整体

使他屏息,把自己挤得比米更紧

清冷的房梁下没有任何运动与它相像

粗大的光线把仓库变得无比沉寂

使粮垛站得更加坚定

我究竟看了多久

那种丰盈才在粮垛之上缓缓升起

又朦胧,又唯一,像生命解体时的光芒

安详地说:"我的身体就是目的。"

光滑、洁白的米粒,在仓库中

保留着一点泥土的温暖

淡淡的米香悬垂在黑暗深处

像小小的种子,在那里

我听而不闻

1993.6.

《生活》

整个白天,她都在拒绝自已

洁白的厨房,她摊开鸡翅

绿色的菜心。整个白天

她一边弄脏,一边清洗

显得毫不在意

到了晚上,她停下来

黑暗泄露出陡峭的内心

整个夜晚,她的双手又空又冷

整个夜晚,她把软弱的枕头

翻个不停

1996.9

《塑像》

我躬身在一只烧焦的电闸前

它要打开

它要对着躁动的人群打开

它要移走所有漆黑的房间

远处的巷道像一支嘈杂的练习曲

在我耳边

我站在木凳上,黑暗中,打开电筒

看到了自己年华的流失……

这只焦黑的电闸

它静默,从容

仿佛经历过真正的痛楚

像我那不愿说话的亲爱的兄弟!

1999.3.

《光线》

微暗的床边

闪亮的针尖。外婆

飞针走线时安详、严肃的脸

针尖使人朴素,只缝补今日

它指向这里

指向人活着的地方

当外婆离去时

嘴里含满了茶叶

针尖使我可以忍受自己的幸福

为了亮一些,她移到窗前

一针一针地缝下去

永不复返

1999.2

《愿望》

让我像巨石,从倾斜的坡上

滚入生活

我将爱它的悲剧,爱它的饥饿

爱它沿河的茅舍

富人们丢失的垃圾

不断僵冷

多少焦虑,将人的胆汁变得苦涩

1997.9.

《葡萄藤》

我三岁的女儿

她喊我哥哥,她喊我姐姐

她喊我宝贝

我都答应了

因为我渴望有更多的亲人

傍晚,坐在后院

我们一起仰起头

我们一起喊:"爸爸,爸爸……"

我们喊的是邻居屋檐下

那片碧绿的葡萄藤

我们多么欣喜

我们紧紧地抱在一起

因为我们都喊对了

它是我们共同的父亲

2000.8

权威点评史记·2014

"养老金并轨"

养老保险并轨已说了很久,但对事业单位的改革,仍然是只听到风声,不见雨点落下。纵观西方各国的养老保险,对基本养老保险这部分,都是以公平作为政策制定目标的,这是国家养老保障的福利本质所决定的。无论何种社会形态,国家提供给社会成员的公共服务和福利,都应是均等的,因为每个公民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如果重大的公共服务,从制度上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感,就会造成其他群体的被剥夺感,最终造成社会群体的撕裂,影响社会稳定。像目前中国的基本养老金,最高和最低相差近50倍,就属于显失公平。在基本养老金方面,不患寡而患不均,国家福利制度理应让国民享有平等待遇,这是废除养老金双轨制的呼声日渐高涨的根本原因。当这种双轨制引发的社会矛盾,从隐性转化为显性时,如何避免其巨大的负面影响,就成为关键。

理想的社会保障体系,可让公务员也参与到国家统筹的基本养老保险。在基本保险之外,可参考香港在2003年后,对公务员实行的退休金制度改革,另外设置公务员职业公积金。如果公务员能清廉、称职地退休,可按工作年限与职务发放一笔职业退休金,一旦出现违规事件,职业退休金就可能被国库没收,还可对腐败有所遏制。

随着老龄化的迅猛来势,只有加快制度改革和资金安排,才更易面对这一严峻挑战,使其不至于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让国家的基本养老制度恪守公平原则,多渠道解决养老保障中的制度问题,不仅是推进收入分配改革、调整收入分配秩序的关键,也是实现经济发展成果由民众共享这一社会目标的前提。对这样的改革,宜早不宜迟,修修补补不如一步改革到位,拖得越久,越易加重民众的被剥夺感和不公平感。

只有让不同体制、不同身份的劳动者,能在同一平台上竞争,共享国家的基本养老保障,某些社会群体的被剥夺心理才能真正得以消除。只有让公平正义之花盛开,才能真正激发出新的社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