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邢姓网 > 邢氏名人 邢氏名人

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演员邢险峰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邢姓展区


邢险峰,湖南省十届政协委员、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演员。从1977年进入湖南省艺术学校开始,邢险峰唱了30年花鼓戏,在戏曲舞台上塑造了许多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热心社会公益事业。

人物简介

30年来,邢险峰在戏曲舞台上塑造了许多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谢瑶环》中的苏鸾仙、《刘海戏金蟾》中的胡秀英、《客到杏花村》中的石榴……这些都让观众们耳熟能详。

人物生平

1989年,邢险峰代表湖南省文艺界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演出了湖南花鼓戏《补锅》片断;

1993年,她又两次受中央电视台之邀,参加国庆晚会和“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晚会等重大演出活动;

1995年,她在全国戏曲现代戏交流演出中,凭着《羊角号与BP机》一剧的精彩表演,获得个人最高奖“优秀表演奖”;

2003年,她还随省花鼓戏剧院出访瑞典、丹麦和法国,把花鼓戏这一湖南的地方剧种带到了国际上。

邢险峰说,为群众唱戏让她觉得很有成就感,也很快乐。一听说省花鼓戏剧院送戏下乡来了,方圆几十里的 乡亲们都赶了过来,有的爬在屋顶上,看得如痴如醉。就因为观众的喜爱和对艺术的执着,邢险峰一直把“戏大于天”作为自己的不懈追求,努力唱好每一段戏。下乡演出条件艰苦,夏天烈日当头,她顶着太阳给乡亲们唱戏;冬天寒风刺骨,她穿着薄薄的戏装就上了台,唱起戏来精、气、神丝毫不减。

舞台表演之余,邢险峰还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她无偿为大专院校和广大戏曲爱好者指导、编排戏曲、民歌唱段和小品,为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邢险峰委员疾呼:整个戏剧行当都面临断层


“要采访我,得先考考你会不会唱花鼓戏。”一见记者的面,省政协委员、省花鼓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邢险峰就提了个要求。记者回答:“当然会几句。”“这就对了,不会唱花鼓戏就不是我们湖南人。”听到满意的答案,邢险峰显得特别开心。她对记者说,她唱了30多年的戏,最大的愿望就是花鼓戏能越来越火。
  在湖南,花鼓戏无处不在,人们常常自发搭台表演。它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朴实明快、优美动听,是最受欢迎的本土文化形式。2006年6月,花鼓戏正式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群众基础好,人才本该容易发掘,但邢险峰告诉记者,“现在好苗子太少”,去戏曲学校选人变得越来越难。“现在都要去下面市县的祁剧团、话剧团里选人,可从祁剧转行到花鼓戏,念白、唱腔、长沙话统统都要重头学起。”
  一方面是人才难选,另一方面是人才流失特别严重。邢险峰作为国家一级演员,工资只相当于一个普通公司白领的水平。“年轻演员更加艰难,1000多元的工资,你让他如何安心戏曲?”而培养一个成熟的花鼓戏演员要花很多时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没几个年轻人能熬得住。“不仅是演员,整个戏剧行当都面临断层,编剧、导演、教师、服装、化妆……戏曲行当要耐得住寂寞,可社会浮躁,还能有几个年轻人想学戏呢?”邢险峰很是无奈。
  另一个现实是,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看戏了。邢险峰说,这是因为不懂。戏曲的美在于传神达意,形神兼备。“比如一个开门的动作,门实际不存在,但演员要用眼神、手腕、手指来表现这种存在。”邢险峰现场示范了一个开门动作,只见她手腕翻转,眼波流动,一位大家闺秀羞答答开门的情形一下子展现出来,活灵活现。
  “欣赏戏曲,需要从小培养。”邢险峰建议,戏曲应该走进小学音乐课堂,使孩子们从小就受到戏曲艺术的熏陶。让孩子们亲身体验那委婉的旋律、丰富的韵腔、内在的神韵,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花鼓戏才有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