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温姓网 > 温氏名人 温氏名人

西汉教育家温仲舒

时间:2021-3-11 来源:家谱馆温姓展区

温仲舒(944年—1010年),字秉阳,北宋河南(今河南洛阳东)人。北宋大臣,与寇准并称“温寇”。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考中了进士,位列探花。曾任枢密院副使,改任同知枢密院事,位列宰执,后外放秦州知州,驱逐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使之从边地成为北宋的内地。回朝后担任过参知政事。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温仲舒被封为昭文馆大学士,不久去世,享年67岁。追赠左仆射,谥号为恭肃。


人物生平

平步青云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正月,温仲舒考中了进士,位列探花。这是宋太宗赵光义登基之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这次科举考试,展示了宋太宗的治国方针——兴文抑武,标志着一个文治时代的到来。这次录取的进士达五百人,宋太宗亲自接见所有进士,还每人赏赐二十万钱,这些进士起授官职也比较高,而且提拔迅速。 

温仲舒先是担任大理寺的评事(正八品,负责审理案件),此后接连升任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通判、秘书丞、汾州(今山西省隰县)知州,后来因犯错被革职除名。但不久,又被朝廷重新起用,担任右赞善大夫(掌传令、讽谏、赞礼仪、教授诸郡王经籍)、睦州(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通判。端拱元年(988年),升任右正言(掌对皇帝规谏讽谕)、直史馆、判户部凭由司。 

劝赦河北

端拱三年(990年),授任工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主持三院(宋朝的御史台分三院:台院、殿院、察院)事务。这年秋天,天上出现了彗星,因为在中国古代,彗星往往被认为是不祥之兆,宋太宗在别殿召见大臣讨论此事,温仲舒认为“大宋自从平定太原以来,燕、代交界的地方,城墙等守卫工事一年年地毁坏,杀伤抢劫的事情,此起彼伏。黄河以北的地区,农业、桑业都荒废了,人口一天天地减少。百姓在百业凋敝的情况下,仍然极力供应边防。青壮年充任徭役,老年人、身体弱的人供应赋税。残存下来的房屋墙壁坍塌了,百姓不是逃亡就是死亡了。奸邪的人为了讨好皇上,还说是百姓乐意交纳赋税。加上士兵服役,出征在外的人感到很艰辛,留在家里的人也有很大的怨恨。希望朝廷能够施以恩惠和宽恕,来平息百姓的怨恨。”宋太宗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下诏大赦了黄河以北的地区。 

收复渭南

淳化二年(991年),温仲舒升任右谏议大夫、枢密院副使,改任同知枢密院事。淳化四年(993年),罢去本职任秦州(今陕西省天水市东部和中部)知州。 

在温仲舒到任之前,汉人与羌人、戎人在此地杂居。两马家、朵藏、枭波等少数民族部落,自唐朝末年以来,一直居住在渭河的南面,大洛、小洛门砦,出产很多良木,这些地方都被他们占据。宋朝每年征调士卒采伐林木供给京师,必定用钱向羌族人买道才能通行。即使如此,有时候仍不免被他们抢夺,甚至遭到杀掠,成为百姓的祸患。 

温仲舒到此任职后,在几个少数民族地区部署了军队,发布布告,恩威并用,少数民族部落纷纷献出领地。随后,温仲舒把这些部落都迁徙到渭河的北面,并在渭河北岸建立堡寨来限制他们。百姓感激他的这一惠举,为他画像来祭祀。但朝廷之中,有人却趁机攻击温仲舒此举是搅动边患。宋太宗对自己身边的近臣说:“温仲舒曾经统管枢密院事务,在朕的左右任职,应当知道治理地方的首要原则是绥抚。古代起,伊水、洛水二水之间就有羌族、浑族与汉人杂居,况且这些羌族内属朝廷,一向居住在渭河以南,居住已久,一旦擅意斥逐,可能导致骚动,又烦扰大宋在关右地区的百姓。”于是命令凤翔知州薛惟吉与温仲舒对调任职。此后,温仲舒接连担任兴元府知府、江陵府知府,加任给事中头衔。后来,皇宫内侍蓝继宗出使秦州回朝,述说得到渭南之地的好处。说了温仲舒许多好话。于是宋太宗又召见温仲舒,任命他为户部侍郎,不久又升任参知政事。后来大洛、小洛二寨成为内地,每年有采伐巨木的利益。 

罢相外放

咸平元年(998年),即位不久的宋真宗罢去温仲舒参知政事的官职,授任礼部尚书官衔,出京担任河阳府知府。咸平二年(999年),改任京城开封府知府。温仲舒担任开封知府期间。奸人刘晔、僧人澄雅控告执政大臣与许州百姓暗中勾结西夏准备叛乱,宋真宗命令温仲舒、谢泌进行审问,让谢德权监督审案。后来查验,所谓叛乱没有根据。第二天,在便殿回复皇上,谢泌却说:“追逼审问执政大臣,案件才能弄清楚。”谢德权说:“谢泌想要陷害大臣吗?如果让大臣无罪而受侮辱,那么国君怎么驱使大臣,臣下怎么侍奉国君?”温仲舒也说:“谢德权说的很对。”皇上这才同意了他们的调查结论。 

咸平五年(1002年),温仲舒以京城重地公务繁重为借口请求辞官,遂以本官兼御史中丞,不久改任刑部尚书、知天雄军,又改任知河南。 

景德(1004年~1007年)中期,并州知州一职出现空缺,宋真宗认为并州是宋朝的北大门,这样的军事重镇必须由大臣镇守,非张齐贤、温仲舒不可,宋真宗令宰相传旨,但二人皆不愿往。不久,温仲舒恢复主持审官院。 

晚年生活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任户部尚书。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封温仲舒为昭文馆大学士,任命不久温仲舒就去世了,享年67岁。朝廷追赠其左仆射,谥号为恭肃。

主要成就

温仲舒曾担任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位列宰执,但他最大成就却是在秦州担任地方官时收复渭南地区。

北宋立国之初,仍沿五代后周疆界,西部只及渭州(今平凉和宁夏泾原)、秦州(今天水市东部和中部)、成州(今成县)、阶州(武都)一线,除此之外的陇右大部分地方仍由吐蕃部落占据。秦州只中部和东南部归属于宋,原伏羌县和成纪、陇城部分地方,即今甘谷、通渭、庄浪、静宁和秦安东北部仍由吐蕃部落占据。至宋初,秦州统成纪、清水、陇城(今天水市东部马跑泉附近)、天水、长道五县,州治成纪(在今秦安叶堡川),辖域相当于今天水市和清水、秦安、张家川及礼县、西和等地。 

温仲舒担任秦州知州之后,将渭河南吐蕃部落驱往渭河北岸,使渭南从少数民族杂居的边地,变成了汉人控制的内地。而且使北宋每年都在采伐巨木方面获取了巨大的利益。

人物评价

《宋史·卷二百六十六·列传第二十五》:①“仲舒敏于应务。”②“仲舒见举于蒙正,而反攻其短;易简不能周恤光逢,而置之死地,其不可与郭贽辨曹彬之诬、化基伸禹锡之枉同日而语也明矣。此纯厚长者之称,所以独归于二子欤!” 

杨徽之:“温仲舒、寇准用搏击取贵位,使后辈务习趋竞,礼俗浸薄。” 

嵇璜:“花宴琼林,温仲舒由大魁秉政;堂开昼锦,王文献以宰相养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