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子升(495-547)字鹏举,济阴冤句人,北魏著名文学家,官至中军大将军。在"文雅大盛"的风气下,作为北方文学出类拔萃的代表,曾被誉为"曹植、陆机复生于北地"。传世文章较多,擅长于碑版之文,行文多用排比对偶,雕饰而不浮艳,近于东汉文章气格。也善于写诗,艺术上成就最高的是《捣衣》。
人物简介
温子升是晋朝将军温峤的后世子孙,父亲温晖,曾任兖州左将军长史,行济阴郡事。北魏孝明帝初,在全国选拔辞人补充御史之职时,他在8000名应考人中名列榜首,一举成名,补为御史,时年22岁。 547年(东魏武定五年),元瑾作乱,高澄疑子升同谋,把他囚入晋阳狱。是年饿死狱中,有《文笔》35卷及《永安记》3卷传于世。明人辑有《温侍读集》。
主要经历
才学出众
温子升是东晋大将军温峤的后代,世居江左。他的祖父温恭之,是南朝时宋国彭城王刘义康的户曹,为避战乱迁回北魏,居住在济阴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因此也有人认为温子升是济阴冤句人。他的父亲温晖,曾任州左将军长史,掌管济阴郡的行政事务。
温子升小时候受学于名儒崔灵恩、刘阑、非常勤奋好学,"以夜继昼,昼不倦",成年以后博览百家,能写一手风格清婉的好文章。他曾作过广阳王元深的门客,在马坊给王府里的奴仆讲书。当时,他写成了《侯山祠堂碑文》,幽州刺史、行台常景看后很赏识他的这篇文章,因此特地到广阳王府上拜访温子升。元深还不知这是怎么一回事,常景告诉他:"温子升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啊!"从此元深才开始了解他。
北地三才
温子升的诗文与当时的文学家邢勋齐名,时称温、邢(邢邵)、魏(魏收)为"北地三才"。当时济阴王王元晖赞扬温子升的诗文超过宋朝的谢灵运、梁朝沈约的作品,南朝梁武帝也大加称赞说:"曹植、陆机复生于北土。"
一举成名
魏孝明帝熙平初年(516年),东平王元匡广泛招览文学之士,从中择优充当御史。当时前来应选的有八百多人,只有温子升、卢仲宣、孙搴等二十四人成绩最高。经过这些预选者之间的激烈竞争,其他人都以失败告退了,唯独温子升被选中当了御史。台中重要的文件都由温子升亲手草拟,这一年他才二十二岁。
荆州刺史李神筠素来"意尚风流,情在推引人物",被人们称作"人物宗主",文人名士都愿意归附在他的门下。李神筠很器重温子升的才学,让他担任录事参军。有一天温子升与李神筠在路上看见一条狗,温便开玩笑说:"这是宋鹊呢,还是韩卢呢?"李神筠知道这是温子升在嘲弄自己,便回敬一句说:"你是为找丞相而东走呢,还是为追帝女而南去呢?"可见,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友好。后来朝廷调温子升赴省,李神筠十分爱惜人才,上表要求留下温子升,只是在吏部郎中李奖退表规劝之下才遣之赴省。
政治风云
以后温子升又在广州王元深府下被召为郎中。当时黄门郎徐纥是个谄谀势力之徒,谁的本事高,胜过他,他就设法欺侮人家。徐纥参与机枢,接受四方表启,势倾一时,"军国诏命,莫不由之"。他得知温子升来到广阳府,很妒忌,暗想:"广阳府中有了温府中,才藻可畏啊!"一次,魏军打败了高车,掠得大批珍宝,温子升只取绢四十匹。后来,元深吃了败仗,起义军首领葛荣把温子升劫走。葛荣部下的督都和洛兴与温子升是老朋友,特意派出十骑兵护送温子升,使他安全抵达山东冀州(今河北冀县),并安顿了他的生活。但是,自此之后,温子升再也没有当官的心思,终日闭门读书,刻苦自修。
到魏孝庄帝即位,起用温子升为南主客郎中,修撰《起居注》。当时,北魏宗室上党王天穆担任尚书,一次,只因温子升没有到任,就要对他加以惩处。温子升只好暂且逃开,天穆十分恼怒,就上奏皇帝由他人替代温子升的职务。魏孝庄帝说:"当世才子不过数人,怎么可以为这点小事就罢黜温子升呢?"没有批准天穆的奏议。后来天穆去征讨邢杲,要温子升与之同行。子升不敢应命。天穆对人说到此事:"我打算作用温子升这个人才,怎么能总是记着过去那一点怨愤呢!今天他若不肯来,恐怕是要投奔遥远的南方或者北方去了。"温子升无可奈何,只得又来拜见天穆,被封为伏波将军,为行台郎中。此后,天穆确实很器重他,改变了过去的态度。
公元528年,梁兵护送魏降人北海王元颢回到洛阳争魏帝位。天穆问温子升:"我们应当进攻京都洛阳,还是随我到北方去呢?"温子升说:"主上因为在武牢关失守,才导致这样不利的局势。元颢刚刚进入洛阳,民情未安,现在就去讨伐他,必定是有征无战。您要是克复京都,接回皇上大驾,那真是齐桓、晋文之举了。如不顾京师而北渡,我真要为大王感到惋惜。"天穆很称赞温子升的意见,但终未采用,就让他回洛阳了。元颢在洛阳称帝,任温子升为中书舍人。元颢被尔朱荣杀掉以后,魏孝庄帝回到洛阳,原先为元颢所任用的官员多被罢黜,而温子升再次任舍人。天穆每见到温子升常常说:"真后悔当初没有采用您的意见!"尔朱荣想夺取帝位,魏孝庄帝决心杀掉他,以除祸患。公元530年,温子升为孝庄帝出谋划策,草拟敕诏。尔朱荣自晋阳来朝,遇见温子升,问他手中的诏书是何文字,子升面不改色,回答说:"这是皇上的敕令!"尔朱荣气得连看也不看一眼。后来,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攻入洛阳,俘获了魏孝庄帝。温子升知道灾祸将要临头,只得隐匿起来。
魏孝武帝永熙年间(公元532年-533年),温子升充任侍读兼舍人,镇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迁散骑常侍、中军大将军。后改任本州大正。
军事成就
温子升在军事上也有卓识,曾得孝庄帝及上党王天穆的赏识,封为伏波将军、侍读兼舍人、金紫光禄大夫、后迁升为散骑常侍、中军大将军。
惨死狱中
入齐以后,神武帝高欢的长子文襄(高澄)爱士好贤,待之以礼。他任用温子升为大将军谘议。在齐文襄的众多馆客中,数温子升才学出众,元瑾等人都十分推重他。他的诗文俱佳,文采斐然。他说过:"诗章易作,逋峭难为。"(大意是说,写诗作文还是容易的,要达到文笔优美就困难了。)后来发生了元瑾、刘思逸、荀济等人谋杀高澄的事情,此事败露后,那几个为首的人物都被齐文襄杀了。温子升也被怀疑参与了阴谋活动。当时温子升正奉命撰写《神武碑》的铭文,文章写成后,文襄就把他投进了晋阳监狱,他在狱中挨饿难忍,甚至不得不吃自己的破烂衣服来充饥,幸有一名叫宋游道的书侍御史兼司徒左长史,素来刚直,使气尚侠,为温子升收葬了尸体。之后,齐文襄对宋游道说:"人们都以为你参与朋党,已成为你的一个罪状。今日看来,你真是一个讲义气的人。对于温子升,我本来也不想杀他,你为他收葬并无什么可怕的。天下人之所以为你的行为感到可怕,只是因为不了解我的用心啊!"宋游道还收集了温子升的文章,编为三十五卷。温子升还著有《永安记》三卷。今传《温诗读集》辑本一卷。
生平事略
魏孝武帝永熙年间(公元532~533年),入齐以后,神武帝高欢的长子文襄(高澄)爱士好贤。"(写诗作文还是容易的,要达到文笔优美就困难了)后来发生了元瑾、刘思逸、荀济等人谋杀高澄的事情。
人物评价
在北魏到北齐的文学史上,温子升是一位有成就的著名文学家、诗人。他创作的诗文淬到江南,梁武帝很赏识他的文笔,深有感慨地说:"曹植、陆机复生于北土,恨我辞人,数穷百六。"阳夏守将傅镖出使到吐谷浑,看到那里国君的床头上放着数卷书籍,都是温子升的作品。当时文人对温子升的文学成就给以很高的评价,王晖业说:"江左文人,宋有颜延之、谢灵运,梁有沈约,我子升足以陵颜轹谢,含任吐沈。 "杨彦遵作《文德论》,认为古今辞人皆负才遗行,浇薄险忌,唯邢子才、王元景、温子升彬彬有德素。《北史·文苑传》评论温子升的孙彦举说:"并自孤寒,郁然特起。咸能综采繁缛,兴属清。"古人的这些赞美之词可能有所夸张虚饰,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温子升在当时的文坛上确实产生过很大影响。
温子升的诗流传下来的不多,形式和技巧方面都有摹仿南朝的印记。由此,一般文学史家对温子升的文学成就往往估计不高,也不那么重视研究他。讲到温子升时,只是认为他的诗文全是摹仿南朝风气,"虽以诗名,俱无特色"。其实这种论断未免失诸片面。应当看到,温子升的某些作品自有其特色。他的诗以《捣衣诗》为最有名,艺术性也最高,开了唐人闺怨诗的先河。他的《白鼻騧》则类似《梁鼓角横吹曲》中的《高阳王乐人歌》。高阳王元雍是北朝后期人,其乐人所唱可能本是民歌或据民歌改作。温诗和《乐人歌》写的都是豪门少年相聚酒肆的事。这种题材在南朝诗歌中极为罕见。他的《凉州乐歌》二首更有新意,如第二首:"路出玉门关,城接龙城坂。但事弦歌乐,谁道山川远。"此诗反远行看作乐事,在文学史上显示出与众不同的高亢激昂的精神风貌,从中也可以看到温子升诗的特有容。
温子升写的骈文能保存学约、任枋、那种用典少、不求生僻、便于时用的风格,不同于南朝流行的"徐庾体"骈文那样动辄用典,拘碍过甚。如温子升所作《寒陵山寺碑》,若与庾信的一些碑志相比,确实是写得流畅、简练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