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荣誉
毛主席的题字
1938年在延安抗大时,毛主席为韦统泰题写了“光明”两个字。他将之作为人生的目标和座右铭,历尽千难万险,经过千百次战斗,丢弃了好多东西,唯独把这张纸片保存了下来;后来又将其作为礼物送
毛泽东主席的题字 给新婚的爱妻王志敏,直至拨乱反正以后作为珍贵文物上交给中央办公厅;
韦统泰老将军常指着镶在镜框里的一页小纸片儿对朋友们说:“战争年代,什么都丢了,就它没有丢。”细看这页小纸片儿,仅手心大小,纸的四边已卷损,表面还留有水浸沤过的痕迹,纸上的细横线格也已模糊不清,惟有毛主席那豪放挺劲的题字“光明”仍色泽鲜明,甚至疾书时的一丝丝飞白都清晰可见!
这页小纸片儿的来源是在抗日战争刚刚爆发时,他与十几个一腔热血的中学同学搭帮从山东曹县出发,长途跋涉两千多里,几经险恶,终于在1938年8月来到延安。之后,他被分配到“抗大”总校第六大队。要离开延安去洛川前,大家非常想见毛主席,便找队领导提意见,他答应请示一下。第二天晚饭后,突然响起哨声,大家忙到大院空场上集合。队长随即告诉大家,毛主席一会儿就到,闻之,大家都高兴地跳了起来。少顷,便看到带着一个警卫员的毛主席健步走来。主席面容瘦黄,头戴八角帽,一身灰色军装,膝盖上还有两块补丁。主席站到事先准备好的八仙前先反问大家来“抗大”考没考试?紧接着他替大家回答道:“你们走了几千里路来延安就是很好的考试嘛。”主席随后还讲了“抗大”宗旨,号召大家要努力学马列主义,学抗日道理,学军事技术,掌握好打日本鬼子的本领。那天,主席讲了一个多小时。最后,不知是谁最先带头,大家一下围上去,纷纷掏出笔记本请毛主席题字留念。这页“光明”就是主席那天题写的。
“抗大”毕业后,老将军来到晋察冀抗日前线,那时环境很艰苦,尤其是1942年的“五一”大扫荡和1943年的秋季大扫荡,几乎每天行军打仗,无论是在滹沱河边、狼牙山上,还是在地道里、青纱帐中,在同日寇浴血战斗的岁月里,他一直把这页毛主席的题词放在贴心口的衣袋里,有时被水湿透了,他就用双手夹着让体温将它慢慢烘干。有一年,在敌后过新年,他还将毛主席给他的题词用蜡版描下来分送给战友们。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里,毛主席的题词更坚定了他和战友们胜利的信念,正像当时一首歌中唱到的“同志们,向太阳,向自由,向着那光明的路……”在以后的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他也一直将这页小纸片儿带在身边。
老将军的夫人王志敏同志也常讲起一件趣事。1948年,她与时任团长的韦统泰在辽西昌图县订婚,“当时不兴送戒指,他一高兴,便将自己珍藏了十年的小纸片儿送给我作纪念。我知道那可是他的宝贝呀!果然,我们刚一结婚,他就给要回去了。”
老将军为此还专门写了一书《战斗岁月》。该书是由其自费印刷的,除送老战友外,主要是留给子女。老将军还常向朋友们讲:“我特意将主席当年给我的题词印在书的首页,就是想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我们党的成熟,没有新中国的创立。我们这一辈子没有什么像样的遗产,这页毛主席题词就算是我们留给子女的传家宝吧。”
参加对印自卫反击战
1962年11月,印度军队向我国西藏山南地区的西山口、昌都地区的瓦弄等地全面反扑。中央军委决定在中印边界东、西两段进行第二次自卫反击战。为加强东线作战的指挥,决定组成昌都地区分前指,由54军军长丁盛少将、副军长韦统泰大校、副政委钟池少将、政治部主任蓝亦农大校、昌都军分区司令员郄晋武组成,指挥4个团的兵力向瓦弄地区反击。11月14日,印军向54军正面部队发动全线攻击,丁盛、韦统泰指挥右翼1个团在察隅河西岸向瓦弄扎公突进,不到两个小时时间,便夺占了扎公,将印军在察隅河两岸的两个营分隔,左翼4个连在察隅河东岸攻下80高地。印军11旅旅长深恐被“包饺子”,向所属部队发出全线后撤的命令,旅长本人随印第4军军长乘飞机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