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汪姓网 > 汪氏名人 汪氏名人

汪华历史补充

时间:2021-3-11 来源:家谱馆汪姓展区


汪华历史补充

 汪道显


多篇文章中(包括绩溪近期的县志)提到汪华的出身时都是讲“汪华出身贫寒,自幼父母双亡,寄住在舅父家中长大……”,这是一段违背历史的记载,其父母根本没有自幼双亡。在“汪氏通宗世谱”中记载的是汪华父汪潧莹卒时年七十四岁。

汪氏最早系统地编辑汪氏族谱是东汉末,三十一世会稽令汪文和,后又经三十五世丹阳太守汪旭选编,到贞观十二年又由汪华传述编序为图,称为“汪华谱”,该谱是上表奏报唐太宗的。清乾隆年间编述的“汪氏通宗世谱”中转载了“汪华谱”中汪氏一世到四十三氏的图系及各世主要人物的简介。那么谱中三十六世到四十三世的主要人物简介应是汪华亲自主持编写的,因此汪华的父亲及上几代人物的简介应是最可靠的历史资料。在汪华谱中汪氏一世到四十三世世代为朝庭命官,最小也是个县令。下面摘录出汪华高祖到汪华父亲的简介,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汪华家庭背景是一个世代为官的大家族。按封建社会的规矩这样家族的子孙是不允许让外姓人抚养的。

汪华高祖四十世汪叔举字鹏远,南朝宋孝武帝大明间为军司马,一场大病后勇退不仕,于乡里乐善好施,贫富不欺。九十八岁卒。生有四个儿子,后人尊称为“司马公”。

汪华曾祖四十一世汪泰字亨之。南齐永元间授仓曹未接受,后南梁大举伐北魏,拜北大将军,卒六十三岁。另有一本说梁武帝授绩溪令。生有五子。

祖父:四十二世勋明字智叔南陈武帝时为会稽令,后历仕两朝陈文帝以功封戴国公,六十一岁卒,生有二子。

父:僧莹字伯玉,陈文帝天嘉元年袭封戴国公授海宁令,后又为稷州长史,七十四岁卒。生有三子:世华(即汪华)、世英、世荣。

叔父:僧湛陈文帝太康元年为潘阳令,八十九岁卒,生有八子。

汪华少时情况怎样会在后人的文章中变成“家境贫寒、自幼父母双亡呢?”,在“汪氏通综世谱”中,有一篇较系统地介绍汪华历史的文章“越国公行状”,该文是由操笔业的叫胡伸的骛源人写的现摘录有关内容如下:母常挚归舅家,好玩弄而不受拘束,九岁喜为舅舅牧牛,常踞坐盘石如将帅着指挥其他牧童,并把不听指挥者击倒。有一次为了犒尝诸牧童将舅父家之牛宰了分食之,并将牛尾插入地中。舅舅问牛何在,他回答说已入地,舅舅视之,以牛尾似不能拔起,深感异之也就不深究了。长至九尺,宽额、方面、浓眉高鼻、美髯,不事田业,独喜昼卧。母舅苦之不敢收容,汪华因而落魄放纵。后往睦州演公处习武…。笔者认为这样描写汪华幼时情况是一种神话小说,几个牧童怎能一天之内把牛宰了吃了?大概“出身贫寒,自幼父母双亡 ”来自于本文中的“母舅苦之不敢收容,因而落魄。”实际上“汪氏通宗世谱”中编者(“汪氏通宗世谱”这部分应该完全是抄自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同和主编的“汪氏统宗世谱”)介绍汪华少时情况比较符合汪华的家庭背景,文中没有“母舅不敢收容,因而落魄”的提法。下面把有关内容按原文抄录如下,以供辨认。“居华阳镇母常挚归外氏舅妻常苦之替去所卧床席公卧如故舅妻怪而视之有青龙负床由是异焉年十八倜傥有志操美髯风神疑峻好习武事以勇侠闻叔父湛欢教以兵法…”此处母舅苦之大概是汪华常白天睡觉母舅无法即时收拾餐具等而引出抽床席看见青龙负床的神话传说。

汪华有弟二人,是否有姐妹不知,父在朝为官很忙,可能母身体又不是很强壮,要带几个小孩很吃力,于是不定期将汪华送舅舅家寄养,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如果这推测成立的话,那么上述“宗谱编者”对汪华少年时的介绍就切合实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