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邰姓网 > 邰氏名人 邰氏名人

美术家邰立平

时间:2021-3-11 来源:家谱馆邰姓展区
简要介绍:邰立平,男,1952年11月生,陕西省凤翔县人。陕西省凤翔县年画社社长、国家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六岁随父亲邰怡(陕西民间美术大师)学习家传500年木版年画技艺,挖掘整理复制年画古样340余种套,创作30多幅。作品1983年应邀展出于中央工艺美院,1984年展出于中央美院,1989年年获省级传统特色一等奖和国家优秀奖,1993年到1995年,分别应邀赴上海、澳大利亚、香港讲座、演讲,国内外媒体均予特别报道和高度评价。1999年9月随中国代表团赴巴黎参加《1999年巴黎·中国文化周》展演。邰立平本人被中国民艺家协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被陕西省文联,文化厅和民协授予“陕西民间年画世家”。为中国美协陕西分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美术委员会会员。艺术开端

邰氏世代居住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南肖里,以刻印年画为生。凤翔木版年画源于南肖里邰氏,这一民间艺术始于唐宋,盛于明清。明正德二年(1507年)间,邰氏家族已经有8户从事年画刻印、贩卖。凤翔年画最盛时,有70多家作坊,年产量高达600万张。“最好、最大和最高的水平”是邰立平对爷爷邰世勤创办“世兴画局”的评价。

凤翔民间木版年画受外部美术影响很少,基本上保持了原古版年画的艺术风格。其年画粗犷,夸张,局部粗细搭配,构图饱满,门画造型威猛,风俗画构图富于生活情趣,色彩大红大绿,对比强烈,套金套银后富丽堂皇,手脸部分手工填染后更显逼真。

生于1952年的邰家第20代传人邰立平,从6岁就跟随爷爷学习填色,9岁开始在父亲邰怡的传授下系统地学习家传年画工艺。文化大革命期间,邰立平家被抄了17次,上千块年画版毁于一旦。1979年,邰立平开始了木版年画的复制工作。在当时经济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邰立平曾贷款买20块梨木版,并日夜加班刻版。到1984年,28岁的邰立平正式接手祖传的木版年画,创办了凤怡年画社。

艺术发展  

邰立平父亲去世之后,复制画板的任务就都压到了邰立平一个人身上。邰立平说:“父亲走了,复制这些东西,只剩我一个人能做了,得赶时间。于是,我就白天刻版,晚上封色,这么干了大约六七年。当时最多一天可以连续干21个小时。”除了复制画版,邰立平和爱人还要干9亩地的农活,否则当年单靠年画,糊口都难。到了1986年,邰立平不得不放缓进度,因为他的身体实在吃不消了。除印刷和销售年画外,邰立平搞设计、画年画、收集素材,仅用3年时间就复制世兴画局古版样170余套,这几乎是他3年干了两代人的工作。

艺术难题  

当胶印年画兴起后,木版年画迅速衰落了。陕西省曾有汉中、蒲城和凤翔三个地方盛产年画,后来汉中、蒲城的年画世家们彻底放弃了,只有凤翔的邰立平还在苦苦支撑。邰立平的爷爷邰世勤、父亲邰怡先后做过多年的木版年画的抢救工作,不断恢复品种,提高画面精度,到了邰立平这一代,他继续着这种孤独的拯救。在家庭作坊式的“凤怡年画社”里,只有邰立平和妻子王慧芳固守着这个中国规模最小的年画创作社,继续着对凤翔木版年画的保护和传承。

1990年,在年画市场滞销的情况下,邰立平准备放弃凤翔木版年画的制作,改行做小生意以维持生计。一些艺术家朋友、学者和老师得知这一消息后,纷纷向他伸出援助之手,使他能够继续行走在木版年画的继承和创新道路上,凤翔木版年画也暂时躲过了绝迹的命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文化品位的提高,年画不仅仅是作为节日或祈福的一种载体进入百姓生活中,年画的文化韵味,也正在被许许多多的文化人所接受。邰立平通过不断地提升凤翔木版年画档次,使其逐步跻身于国内高层次的艺术品行列。

艺术腾飞  

1992年,邰立平几经周折整理并出版了手工印刷的《凤翔年画选》一卷两本,共收入作品168幅,成为凤翔木版画有史以来较完备的史料。邰世勤、邰怡和邰立平被陕西省文化厅等授予“陕西民间年画世家”的称号。邰立平2005年5月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为“民间美术创作研究员”。

在此后几年间,邰立平先后应邀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陕西美术家画廊、上海展览中心等展览展示凤翔木版画作品及模版。

1994年,邰立平先后赴澳大利亚和香港举办“中国民间年画珍品收藏展”,邰立平年画分别被国内外156个艺术学院、艺术单位收录或馆藏。

1999年邰立平随“中国艺术代表团”赴法国巴黎参加“99巴黎-中国文化周”展出并演示凤翔木版年画,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厦周围,有17幅印有凤翔木版年画骑马秦琼、敬德的横幅,作为中国民间传统美术的标志性作品而悬挂四周和中央大厅,中国的民间年画这一古老民间美术对欧洲民众产生了极强的感染和震撼力。《凤翔木版年画选》被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室和年画爱好者收藏,请求签名的队伍排成长龙。展出的最后因参观的人们迟迟不愿离去而从中午延长到晚上7点闭幕。

使邰立平欣喜的是赴武汉市演示并办讲座时,湖北美院一位研究生提供给他10个原世兴画局的古样,这是在邰立平年画中还没有收集到的新品种。在南京市,收藏家高建忠先生把自己收藏多年的顺兴局的古年画“龙凤钱马”和苏州一幅纸马赠给邰立平。邰立平父子两代共同收藏的凤翔木版年画310种已基本全部复刻出来。

艺术传承  

邰立平一直致力于在家族中将这一家传进行延续,在他的三个子女中,就读于西安美院的小女儿虽然已经可以独立刻版,但是其它技巧还不能和邰立平相比。邰立平也没有徒弟,他很担心凤翔木版年画会在自己手中失传。同时,他也对民间艺术的现实状况非常无奈,中央美院原来有些联系,后来撤销了,社会上也有许多人对民间工艺不屑一顾,“实际上,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之根,如果连根都没有了,文化也会枯竭的”。  

邰立平对河北省武强县的年画创作者非常羡慕,当地领导对年画的保护、挖掘与开发非常重视,1983年10月,国家文化部批准成立武强年画社,授予出版权。1992年,武强县政府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全国第一家年画博物馆,使武强年画的影响日益扩大。  

“保护民间艺术不是拨点钱做几个VCD光碟就完成任务了,其实最重要的是对创作者的保护和后续人才的培养”,邰立平说完这些话之后,静静地盯着展厅里那些凝聚了邰氏家族500多年智慧传承的年画作品,他也许是在思考更为坎坷的未来。

艺术普及

邰立平认为,如今随着国家对民间工艺美术越来越重视,大气候是越来越好,但普及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推广。当带着凤翔年画几度走出国门,看到海外友人对年画的狂热,让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魅力所在,也让他更加小心谨慎地保持着凤翔年画的原汁原味。邰立平回到凤翔农村,找木匠制作了30多块50厘米见方的木版,他希望在二到三年的时间内再完成近30块老版的重新刻板工作,真正地为保护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