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陶姓网 > 陶氏名人 陶氏名人

中科院士文铨

时间:2021-3-11 来源:家谱馆陶姓展区
陶文铨,1939年3月生于浙江绍兴,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西交利物浦大学校长 。

   1966年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1980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机械系传热实验室进修。2004年陶文铨领导的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成立了西安交通大学陶文铨教育基金。2014年9月10日陶文铨获得了“西安交通大学首届教学终身成就奖”。陶文铨出版专著与教材9部,发表科研论文400余篇,专利10项,其中8项国家发明专利 。

人物经历:

1962年西安交通大学本科毕业,1966年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导师杨世铭教授),之后开始在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开始了执教生涯。

1980-1982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机械系传热实验室进修,师从E M Sparrow 教授。

1983年陶文铨根据在美国进修时的体会,把热工实验室建成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个对研究生全天候开放的实验室。1986年陶文铨被聘为西安交通大学全职教授。

1989年西安交大热工教教研室的“锐意改革,全面提高热工课程的教学质量”获得中国第一次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陶文铨、吴沛宜、王启杰三人为获奖代表人。

1996年陶文铨出任教育部热工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并着手组织力量建设热工课程的国家级试题库。 同年由西安交大牵头,承担了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热工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的教改项目,陶文铨为总负责人。中国共9所学校参予,从此开始了全国性的热工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活动[5]  。

1997年以来多次任日本九州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客座教授或访问学者,为其研究生讲授计算传热学[6]  。

2000年由陶文铨牵头,承担了世行贷款项目“能源动力类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与实践”。

2001年由陶文铨主持的热工系列课程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1等奖,《传热学》教材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2等奖。

2004年陶文铨教授领导的“传热与流动过程数值预测原理及高效算法研究” 项目获得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7]  ;2006年至今为西交利物浦大学校长[8]  。

2007年陶文铨院士带头发起召开首届亚洲计算传热与计算流体国际会议(ASCHT2007),其宗旨是促进亚洲地区科学技术发展、促进同行学者之间的和合作与交流,每两年举办一次[9]  。

2013年4月在美国内瓦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陈一东教授的联络与陪同下,访问了台湾大学、台北科技大学、新竹清华大学、新竹交通大学、台中逢甲大学及台南成功大学6所台湾大学的能源与热流科学工程,参观了部分实验室,进行了学术交流[10]  。10月21号在陶文铨院士75寿辰之际,由陶先生的弟子、相关企业发起并捐赠设立的西安交通大学陶文铨教育基金成立,基金设陶文铨奖教金和陶文铨奖学金[11]  。

2014年5月9日江苏大学聘为特聘院士[12-13]  。9月10日,西安交通大学在庆祝第30个教师节的大会上,陶文铨获得了“西安交通大学首届教学终身成就奖”[3]  。2014年国际传热领域权威杂志《国际传热传质》第70卷第2期专门刊文祝贺陶文铨教授75岁生日[14]  。

主要兼职:

2001年陶文铨出任能源动力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热工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15]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理事长;

传热传质专业委员会委副主任委员;

现任西安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

ASME Journal of Heat Transfer的Associate Edit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Mass Transfe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in Heat Mass Transfer 的负责中国地区事务的Associate Editor;

国际杂志Numerical Heat Transfer(A,B) 与Progress in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的编委。

研究领域:

传热强化及数值模拟方法和应用;

传热与流动的先进数值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强化传热的基本理论与工程应用;

电子元器件的冷却技术;

湍流模型及其工程应用;

小型低温制冷机制和冷系统性能的数值模拟;

高效换热器的优化设计与研发;

微细尺度流动和传热的研究;

燃料电池中的关键工程热物理问题;

航空航天技术中的传热与流动问题研究,

制冷工质相变换热的强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