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唐姓网 > 唐氏名人 唐氏名人

科学专家稚松

时间:2021-3-11 来源:家谱馆唐姓展区
唐稚松先生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专家。湖南长沙人。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年同系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60年代中从事自动机理论研究,证明计算机转移命令的许多结构性性质,如转移命令可用循环代替,它比Bohm-Jacopi定理早一年。70年代中从事结构程序设计与结构化语言的研究,推动了国内这方面工作的开展。80年代初开始从事时序逻辑语言XYZ/E及以它为基础的软件工程工具与环境系统XYZ系统的研究。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7月21日3时31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唐稚松先生是中国计算机科学和软件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在结构程序设计理论、程序语言、形式文法、汉字信息处理、软件工程等多个方面均有卓越建树。他在关键时刻发表的指导性的论文,对中国计算机科学和软件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唐院士主要从事数理逻辑、自动机理论、程序语言与编译方法、形式语义、软件开发方法、工具与环境等方面的研究。1980年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及软件研究所研究员并任第一批博士生导师,1991年起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1996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早在1965年,唐稚松先生在《数学学报》发表了一篇关于计算机指令系统性质的论文,提出转移指令可用循环替代。这一重要结果比国外同行的类似结果早发表一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分析总结了国际上结构程序设计研究方面的大量资料,完成了长篇论文"结构程序设计与结构程序语言"。在此基础上,他设计了一个广谱的结构程序语言,取名为系列化语言族,简称XYZ系统。1978年,唐稚松先生在IFIP(国际信息处理协会)专家组会议上,介绍了XYZ系统的概念及设计思想,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反响。1980年,他成为来自中国的第一位IFIP专家组成员。

唐稚松(1925-2008)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计算机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中国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研究的先驱和开拓者之一。为中国科学事业的振兴兢兢业业奋斗近六十载,贡献了毕生精力,于2008年7月21日3时31分在北京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3岁。唐稚松先生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

唐稚松先生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包括图灵奖获得者Pnueli教授在内的众多国外著名学者的高度评价。1995年,由斯坦福大学Z.Manna教授提议,国际学术界为庆祝唐稚松先生70寿辰在唐稚松北京召开了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由WorldScientific出版社出版。

唐稚松先生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逾百篇,并著有诗词作品集《桃蹊诗存》(桃蹊是他的笔名)。专著《时序逻辑程序设计与软件工程》上、下册(科学出版社1999、2001)获2003年国家图书奖正式奖和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唐稚松先生曾任《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自然科学进展》、《JournalofSymbolicComputation》等杂志的编委,中国软件行业协会顾问、中文信息处理学会常务理事、自然辩证法学会理事等;曾任武汉大学、重庆大学、中南工业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北大学、贵州大学等校兼职教授。

1979年,唐稚松先生应邀访问了美国斯坦福大学。此后又应邀先后到欧美和日本等国的30多所大学、科研机构讲学和访问。在此期间,他为XYZ建立了时序逻辑基础。1983年IFIP巴黎大会上,他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可执行时序逻辑语言XYZ/E。该语言第一次将状态转换的控制机制引入到逻辑系统之中,又第一次将这种时序逻辑形式化理论与最新软件技术结合起来。这一成果被国际著名计算机专家称为软件工程领域中发展可执行时序逻辑的先驱。由于在基于时序逻辑的软件工程环境理论和系统方面的研究成就,他荣获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1996年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

人生历程  

1925年8月7日(农历),唐稚松先生出生于湖南长沙。因生父唐子诚贫病早逝,自幼过继给寡伯母朱纯轩为子。其祖父唐成之,以藏中医书闻名湖南,是清末民初在长沙最早创办新型学校的人士之一。

1940-1944年,唐稚松先后在湖南长沙著名的明德中学初中部和省立第一中学高中部学习,1945-1950年在西南联合大学及清华大学哲学系本科学习。在学期间,他文理各科成绩均很突出,尤以诗词受重于师长。

1950-1952年,唐稚松先生在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专业为数理逻辑。1952年8月至1956年10月,任中国人民大学数学教研室讲师;1956年10月至1962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逻辑室助理研究员;1962年10月至1985年3月,先后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和研究员;1985年3月起任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人物评价  

唐稚松先生治学严谨,极力维护科学的尊严,对学术腐败现象深恶痛绝。他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计算机理论和软件方面的人才,为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经常教导学生,作为科研人员,首先应具备科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科学研究是探索真知,来不得半点虚假与投机取巧。

唐稚松先生热爱祖国,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奋斗了一生。在他访问斯坦福大学将近结束时,曾有美国记者问他,以他所具备的条件,为什么不争取留在美国?他回答很简单:"我爱中国,她是我的祖国,我在美国没有根。"(纽约时报杂志,1981年11月15日)。他早在1949年从香港启程回北京时以及八十年代初访问美国时的诗作都明确地表示了这种心迹:"刘郎不是天台种,愿与苍生共有无","蚕为献丝甘自缚,蛾因恋火以身投"。他认为这是一百多年来受尽欺凌的中华民族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唐稚松先生用他无私的奉献精神、伟大的爱国热忱和过人的聪明才智谱写了精彩的人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他的逝世是软件所的重大损失,也是我国科学界的重大损失。我们深切怀念唐稚松先生,沉痛悼念唐稚松先生!

名人教诲  

唐稚松院士寄语毕业生:尊德行而道问学中科院中科院软件研究所2007届研究生毕业典礼前夕,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计算机软件科学家唐稚松研究员,在寓所接受了软件所团委和研究生会的采访,并寄语毕业生:"善于把握人生的发展机会"。如今已经进入耄耋之年的唐稚松院士,还念念不忘即将毕业的科学院学生。得知要向毕业生谈一点人生体会,他即刻说了这样一番话。他说,自己原先在人民大学当老师,后来国家出台了科学院发展战略,正好需要数理逻辑方面的专家,正是缘于这样一个机会,他才能来科学院工作。"国家特地调了一位老师去人大教书,这才把我换出来,到科学院工作。"唐院士至今不忘当年的场景。"机会存在于国家需要之中,我正是有了这样一个机会,才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机缘就是这样产生的。"唐院士说"机会可遇而不可求,在机会到来之前要做好准备才能抓住他。"唐院士一生桃李满天下。他说:"我很看重学生。如果有一个不争气的学生,我会很生气。如果学生很有成就,我会很自豪。我们这一代人,人生的价值,就是在学生身上。"学生成才,不仅要有作为,更要学会做人,人品要好。提到自己的得意门生,唐院士首推软件所计算机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林惠民院士。他告诫年轻学子:"千万不要贪图虚名!千万不要取得一点成绩就洋洋得意!"他援引《中庸》中的四句话来勉励后生:"尊德行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