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唐姓网 > 唐氏名人 唐氏名人

唐士诚心系家乡教育事业侧记

时间:2021-3-11 来源:家谱馆唐姓展区

甘肃省中医院原副院长、甘肃省“首届十大公益之星”、甘肃省首批名老中医获得者唐士诚先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公益爱心人士。日前,记者采写的一篇题为《大医精诚 桑梓情深》的报道,对其大爱行医、捐资助学、引资建校、热心族事等方面的事迹进行了全面介绍,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文章一经公开刊发,立刻引起广大读者和网友的高度关注。许多读者纷纷来电,表达了对唐士诚先生真诚的敬意和祝福。其中一名读者来电说:“唐院长的事迹太感人了!他用一己之力救助那么多失学儿童,这得有多大的善心才能做到啊!”

 

报道在香港每日电讯和唐汪公众号发出后,国内各大网站纷纷转载,点击率一路飙升,网友们纷纷跟帖留言,对唐士诚先生助学建校的动人事迹表示敬佩,来自其家乡唐汪川的网友,对其善举表示感谢。一名唐汪川的网友留言道:我就是唐院长引资修建的唐汪三合康泰希望学校毕业的学生。真心感谢唐院长为家乡教育事业所作的巨大贡献,他就是我们唐汪人的骄傲!

 

其实,对于唐士诚先生助学建校的事迹,在临夏和兰州乃至甘肃省内许多地区,早已被传为佳话,尤其在他的家乡东乡县唐汪川,他的事迹更是家喻户晓。其中有多名来自唐汪川的读者爆料,道出了一些关于唐士诚多年来鲜为人知的故事。藉此,记者再次采访,对那些尘封多年的故事挖掘整理,以飨广大读者。

 

献爱心:全力救助失学儿童

 

唐士诚,祖籍甘肃东县乡唐汪川照壁山村,长期工作、生活在省城兰州。作为一名从唐汪川走出去的公职人员,他始终对家乡怀有一种无限热爱之情,并密切关注着家乡的建设与发展,尤其对家乡的教育发展高度关注、尽心尽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不懈努力,谱写出了一段桑梓情深、大爱助教的动人篇章。

  

1995年,唐士诚到老家唐汪川探亲,他亲眼目睹了老家多名学龄儿童因家庭贫困上不起学的现状。许多孩子辍学后,有帮助家里务农的,有跟随亲友到外地打工的,也有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更有手捧书本、清泪涟涟的……

 

眼前的情景深深地触动了他。这些孩子正值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机,却因家贫辍学,难道就这样眼睁睁看着孩子们的青春年华被耽搁了吗?如此下去,原本就十分薄弱的基础教育,还能为家乡培养出更多的莘莘学子吗?这些将来的建设者们如果目不识丁、学无所成,他们拿什么来为社会做贡献?拿什么来建设自己的家乡?而他们个人的前途,又在哪里呢?

 

唐士诚深知,文化教育对一个贫困乡镇的学子们意味着什么,也深谙发展教育事业的重大意义。返回兰州后,辍学孩子们的身影一直在他脑海里浮现,使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多少个夜晚,他辗转难眠,心里始终牵挂着这些失学的孩子。为了让这些失学儿童重返课堂,他毅然下定决心,不论困难有多大,都要想尽办法帮助孩子们继续学习!

 

为了进一步摸清失学儿童的详细情况,他从兰州出发,专程前往老家唐汪川。他一边探听当地教育教学现状,一边深入失学儿童家庭,对失学儿童的家庭状况、失学原因、家长意见及面临的困难等,进行详细了解。此外,他还多次探访当地学校,与教职员工进行交流,从校方了解当地失学儿童的情况。唐汪三合康泰希望学校原校长唐致忠告诉记者,为了了解失学儿童的情况,唐院长不辞辛苦走村串巷,与学生家长、学校老师及当地村民座谈,他把唐汪三合孩子们上学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操心,确实让乡亲们心里十分温暖和感动。

 

经过十多天的悉心走访,唐士诚摸清了这里失学儿童的现状和失学原因,并收集整理出一份30人的失学儿童名单。至此,他对唐汪失学儿童的情况已了然于心,对人数和所需资金也初步进行了核算,只待下一步的计划与行动了。

 

尽管他救助失学儿童的决心坚定不移,但凭他个人之力一次性解决30人的困难,在社会经济尚处在起步阶段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他为此所承受的困难与压力是可想而知的。经过一番思考,他毅然决定:自己先尽全力出资,缺少的资金通过家人亲戚、朋友熟人及社会爱心人士来募集补充。

  

一场为失学儿童募资的行动,就这样在唐士诚的热心关注与亲历亲为下,悄悄地拉开了大幕。他先向自己的家人说明了情况,并表明要出资的意愿后,得到了全家人的大力支持。之后,他又向自己的亲戚朋友、同事及社会爱心人士大力宣扬爱心助学之事。所到之处,人们都被他这种慈心善举所打动,情不自禁的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值得一提的是,五泉山濬源寺已故方丈理因法师捐款1.5万元,解决20个孩子的上学费用,并购买了价值7000元的课桌凳。经过短短半月时间的奔走呼吁,筹得善款两万多元,悬在他心头的助学款终于有了着落。

 

一位当年参与救助的爱心人士告诉记者,当年唐院长大爱无私的为失学儿童之事奔走呼吁,他的那种善心与善行的确感动并感染了大家。大家相信他,也都非常愿意和他并肩助学,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通过唐士诚的不懈努力,30名辍学的孩子全部被唤回学堂,而唐士诚爱心助学的事迹也迅速在唐汪川及周边县区传播开来。一时间,唐士诚成为了家乡群众眼里的大善人,他的善举温暖了辍学儿童的心,同时也唤起了更多人对家乡教育的重视与关注。

 

闻其名:母亲携女前来求助

 

30名因贫辍学的儿童,终于圆了他们学习的梦想,这使他们偏离了学习的人生轨迹再次回归正道!对这些孩子们而言,这是他们连做梦都没想到的又一次机遇。一名当年接受救助的学生告诉记者,由于家贫继续读书无望,辍学后他和家人对自己此生的求学之路都已划定了句号。可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唐院长就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来关心他们上学的问题,他的善举意外地改变了他和许多同龄人的命运。这名学生心怀感激地说:“唐院长是个真正的大好人,也是我这一辈子值得尊重与学习的榜样!”

 

唐士诚爱心助学的事迹,像长了翅膀般传遍了家乡唐汪川。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许多家乡人听闻其声誉后,都将其树为做人做事的榜样,人们在教育子女时常说:好好学习,等你长大后要像唐院长唐大大那样,多为家乡做善事!

 

其实,唐士诚的爱心不但帮助了家乡唐汪川的孩子们,就连毗邻的定西市临洮县的群众也得到了他无私的帮助。

  

事情还得从2008年说起。

 

这一天,唐士诚正在他位于兰州市华林山的诊所坐诊,一对陌生的母女敲开了他的门。这位母亲约摸30多岁的样子,神情憔悴而略显苍老。她手里牵着一个10来岁的小姑娘,母女二人满脸忧郁,脸上布满了愁云与焦虑。一见面,母亲便紧紧握住他的双手,如释重负般长长地叹了口气,说道:“唐院长,我们可终于找到您了!”

 

唐士诚仔细打量站立眼前的这对母女,看来看去并不相识,但从其口音来判断,她们应该是来自唐汪川附近村落的老乡。可自己并不认识她们,他们也不是来就诊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他一边在疑惑中快速地寻求着答案,一边热情地为母女让座,并为她们沏上了一杯热茶……

 

原来,这对母女来自临洮县红旗乡的何家湾村,是专程来兰州向唐士诚求助的。母亲叫张兰,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也是支撑这个家庭的顶梁柱;女儿叫王菊,正在上初中一年级。由于婆婆年事已高,丈夫常年卧病,儿子和女儿正在临洮上学,整个家庭的重担全都落在了妻子张兰的身上。她一边要照顾年迈的婆婆和生病的丈夫,一边还要务农做小买卖,供两个孩子上学。

 

两个孩子也很懂事,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他们每周末都背上背篼、扛上镢头,进山里挖药、捡发菜,用卖发菜和药材的钱补贴家用。

 

贫寒而又不幸的家境,给张兰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压力。为了凑齐孩子们每月的生活费,她将自己种植的一些蔬菜驮到自行车上,从何家湾赶到唐汪集市上去卖。但这点微薄的收入放到两个孩子的生活费和整个家庭的支出上面,就显得杯水车薪、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了。

 

为了给孩子们筹集学习和生活费用,张兰几乎跑遍了庄户人家和所有亲戚朋友的家,可在当时农村经济都普遍困难的情况下,要想借到几百元钱,那该是多么艰难的事啊!一圈跑下来,她没有借到一分钱,感觉真到了叫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的地步。

 

就在张兰为筹钱无计可施、一愁莫展之际,村上有人对她说:“你去找照壁山的唐士诚吧,那可是个大善人,他能帮助唐汪川那么多的尕娃们去上学,肯定也会帮你的!”

 

其实,对于唐士诚爱心助学的事,张兰也早有耳闻,只是觉得自己与唐院长非亲非故,况且连自己的村邻亲戚都不愿借钱给自己的情况下,这求助之事怎么好意思向一个陌生人开口呢?可眼前再也找不出第二条解困的途径,只能硬着头皮去试试了。

 

于是,张兰经多方打听,得知唐院长退休后在华林山开诊所看病,便携女来兰求助,这才出现了上文所述张兰母女与唐士诚见面的一幕。

 

令张兰没想到的是,当唐院长了解了她家的具体情况和面临的困难后,不但丝毫没有拒绝求助,而且马上与兰州的一名爱心人士取得联系,由他引荐,这名叫毛兆才的爱心人士欣然拿出600元钱,解决了她当时的燃眉之急。

  

日前,张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唐院长的热心帮助下,这来之不易的六百元钱解决了孩子们上学和吃饭的问题,也让我在沉重的压力下终于缓过一口气来。我们虽然和唐院长素不相识,但他的爱心帮助确实令我们全家人终生难忘!”

 

据张兰介绍,如今她的儿子已学成就业,在一家建筑公司做工程监理师,当年随自己来见唐院长的小女孩也已长大成人,现在兰州务工。家里的生活条件也好了,而且还盖起了新房。张兰说:“我们能有今天这么好的日子,这一切与唐院长的帮助是分不开的,他就是我们一家人的大恩人呀!”

 

故土情:引资修建希望学校

 

“作为一名唐汪人,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帮助家乡那些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圆自己的梦想,我觉得是一件光荣而神圣的事情。”面对记者采访,唐士诚说,“只要家乡的孩子们好好学习,将来能报效国家、回报家乡,那也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了!”

 

怀着一颗对家乡的赤诚之心,唐士诚助力家乡教育的脚步并未停歇。在对30名失学儿童实施救助的过程中,他得知家乡的学校因年久失修,许多教室已成为危房,办学条件十分艰苦。于是,在他心中又萌发了改善办学条件、兴建学校的想法。

 

1996年,当他得悉唐汪三合学校要附设初中部的消息后,便主动与学校取得联系,慷慨出资2000元。为了解决不足部分的资金,他又多方奔走,想方设法筹措资金,最终申请到甘肃省教委专项拨款3万元,使该校成功设立了初中部,并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

 

据该校唐致忠校长介绍,在唐院长的大力支持与全面协调下,学校修建了总投资33.5万元的教学楼1幢,附设了初中部,从根本上解决了照壁山、塔石沟丶白咀三个村孩子上初中难的问题。

 

1997年,该校被甘肃省教委专项列入义务教育项目学校,1998年为学校修建了总投资34万余元的教学楼1幢。两幢教学楼的建成,彻底解决了学校的危房及校舍紧张的问题。

 

在建校的两年期间,为了严把工程质量关、及时掌握工程进度、严控资金专项使用,唐士诚一心一意扑在学校的工程建设上,及时协调各类事情,往返奔波于兰州和唐汪两地。由于操心忙碌,有时候他到唐汪一待就是十天半月,他无法顾及自己的家事,诊所长期关门停业,给他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但这些都没有影响他专心建校的决心和意志。

 

由于唐士诚和承建方及校方的认真负责,工程建设按期竣工,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广大群众的高度称赞,大家说:“多亏了唐院长,这房子才会盖得这么干散,以后尕娃们上学再也不愁了!

 

捐资方香港佛学会的戒晟大法师,在全面验收了工程质量后不禁竖起大拇指称赞道:“唐院长负责修建的希望学校,是我们所捐建的学校中各项指标最好的,我非常满意!”据戒晟大法师介绍,香港佛学会在全国捐建了许多学校,但不是工程款被挪用,就是工程质量不过关,要么就建成了半拉子工程。但唐院长负责修建的学校,各个方面都很过关!

 

据唐校长介绍,在未设初中部之前,每年毕业的100名左右的小学生中,初中就读率仅占40%左右,高中就读率仅占50%左右;自初中部设立后,初中就读率高达100%,高中就读率上升到了60%以上,从而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此外,唐院长还积极联系兰州市佛学会捐助课桌凳50套,救助贫困生20名,由他本人和亲友救助贫困生20名。2002年,他又联系到香港彿学会捐款10万元,修建校园围墙600米,师生厕所120余平米。

 

唐校长还告诉记者,在2000年的教师节大会上,唐院长还为该校每个教师各赠送了文房四宝1套,并赠予学生们3000元的由万里题名的希望书库一套,500余册少儿读物。

 

为感恩出资方香港佛学会和引资人唐士诚的大爱善举,三合学校被重新命名为三合康泰希望学校,唐士诚被东乡县委、县政府特聘为该校名誉校长。  

 

经过唐士诚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不懈努力,先后建成了临洮红旗乡石家窑合莲希望小学、临洮何家山克兔普照希望小学、东乡县三合康泰希望学校和临洮上营普照希望小学。

 

四所希望学校的建成,极大地鼓舞了当地民众办学的热情,也圆了当地孩子们的读书梦。为了表彰唐士诚助学建校的功绩,2004年4月,东乡县委、县政府向他颁发了“身居金城  情系家乡,热心公益事业成绩显著”的荣誉证书,同时还赠送了“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牌匾。为了表达对他热心公益、引资助学的敬意,临洮县委也为其赠送了上书“引资助教,心系家乡;利在当代,功在千秋”赞语的牌匾。2002年10月,临洮县委、县政府为他颁发了“扶贫助教,心系家乡;引资建校,功绩卓著”的牌匾。  

 

唐士诚扶贫助学、引资建校的事迹,在家乡唐汪川乃至整个临夏、临洮以及兰州各地,可谓家喻户晓,人皆尽知。大家都说,没有唐士诚的大爱善举,哪来的四所希望小学?还不知道孩子们上学会是个什么样呢!时至今日,唐汪老家的人们说到唐士诚时,对他当年引资建校的事仍记忆犹新,言语中充满了无限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在他大爱善举的影响下,如今的唐汪川也涌现出了许多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热心公益的人士。许多人发家致富后,有为家乡修路架桥的,有为困难人家送米面粮油的,有为寒门学子支付学费的,有为灾后重建捐资捐物的,有为家乡投资开发旅游的……

 

从唐汪川走出来的许许多多的人,他们人虽在外却心系家乡,就像唐士诚那样热爱家乡,回报家乡,使家乡变得更加美丽富饶!

 

唐士诚扶贫助学、引资建校的事同样也引起了省城各界和媒体的高度关注。2002年,他被列为“甘肃省首届十大公益之星”候选人,同年11月22日,兰州晨报以《唐士诚:故土桑梓情难了》为题,对他的先进事迹进行了全面报道。

 

2003年1月,经甘肃省慈善总会、甘肃省希望工程办公室等7家单位严格评选,他被评为“甘肃省首届十大公益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