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柴树藩
别 名 述凡
国 籍 中国
出生日期 1910.10.1
逝世日期 1997.2.13
职 业 陕北公学关中分校校务部副部长、部长
新中国成立后,柴树藩历任国家计划委员会重工业局局长、设计局局长,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外贸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第一副部长,第六机械工业部党组书记、部长,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等职。1982年任国家计划委员会顾问。第七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于1997年2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 岁。
有2子:柴永年、柴永广;2孙:柴震、柴昆。
今年2月13日,是原六机部部长,中国船舶总公司董事长柴树藩同志逝世10周年。
柴树藩同志是我熟悉和景仰的老前辈。
今天,中国造船工业以雷霆万钧之势,崛起于中国的海岸和江河。无论从接单量、还是持单量,都已经超过日本,雄踞于世界造船业的老二,2006年的产量达1200万载重吨。面对这种充满希望的局面和良好的前景,我不由得发出感怀。我相信,当年六机部、上海交大的领导和许多干部职工,也会有同样的感怀,那就是为中国造船工业鞠躬尽瘁、恪尽职守、领导出色的老部长、老董事长柴树藩同志,为今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柴树藩同志生于1910年10月1日,此时,大清帝国已经灯残油尽。他是山东烟台一个码头工人的儿子。1858年中国与英法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清政府屈辱地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烟台开放,成了国际商贸的码头,柴树藩同志的父亲和叔叔,就在码头上扛包做苦力。就是这码头,这船,为柴树藩带来了理想,他毕生为之奋斗:中国的出口贸易,有朝一日,成为世界第一,中国的造船业,终将执世界牛耳。柴树藩的父亲养育了四子一女,树藩排行第三,上有两个兄长,下有一弟一妹。沉重的劳动压垮了父亲的身体,他只能开个烧饼铺谋生,母亲心灵手巧,靠手工勾织以补贴家用。虽然全家人都没有文化,但在孔孟故里的山东,一家人竭尽全力把柴树藩送入私立的烟台养正小学。
柴树藩聪颖好学,坚毅刻苦,几乎年年成绩第一。家中油灯昏暗,他就在街灯下读书做作业。养正小学是企业家捐赞的现代学堂,课程设置合理,学风正派,它现在是烟台市的重点小学。
柴树藩的父亲因病早逝,家境骤然困难。一个哥哥被迫辍学,到码头扛大包以养家。柴树藩因学习优秀,以奖学金支撑到毕业,获养正小学第一名。他进入中学以后,倍加刻苦努力,中学毕业成绩也是全校第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曾结识了许多北京学者专家。他们中不少人来自山东潍坊。柴家祖籍也是潍坊,我不禁联想起山东纯朴苦读的学者志士,与江南水乡的秀才举人的学习环境完全不同,然而最终都成就了事业。
就在这个聪明的年轻人在学堂中编织他的梦想的时候,中国大地上风云际会。清王朝已寿终正寝,中国民国远未完成自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的整合。袁世凯、曹锟、吴佩服、张作霖、冯玉祥、桂系李宗仁、白崇禧,晋系阎钖山……渐露头角,又匆匆离去,孙中山描绘了中国蓝图,又告别了这张蓝图。还有一些仁人志士,希望能产业救国,教育图强。然而,说到底,未来的中国,政权上到底谁主沉浮?
此时的柴树藩,个人命运也处于彷徨之中。
柴树藩的传略作者顾建建写道:“中学毕业后,柴树藩进入烟台商业学校,肄业后在青岛一家报馆做过一段时间的小职员工作,赚得微薄的薪水。为了养家尽责,柴树藩又北上哈尔滨,在一家德国人开办的银行工作。‘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占了我东北三省。目睹国土沦丧,血气方刚的柴树藩不惜丢了来之不易的工作,回到家乡。面对家徒四壁的旧屋和才到中年却已憔悴不堪的母亲,柴树藩在国恨之外,又添家忧。为了生计,他四处打零工,饱尝世间冷暖。此时的他,唯一能想到的就是读书考大学,圆一个大学梦,再谋一份较好的工作。他想方设法搞来课本和资料,准备投考大学。在温课复习之余,他还挤出时间,招徒授课,以贴补家用。
1933年,柴树藩带着一叠母亲烙的煎饼,只身赴京赶考。他一连报考了清华、燕京(即北大前身)两所大学,均得金榜题名。还来不及庆贺,接踵而至的学费问题却使他一筹莫展。平时打工,锱铢累积起来的一点钱,跟上大学的高额费用相比,只是杯水车薪。无奈之下,他只得忍痛弃学。”
今天,北大、清华的天之骄子们,可曾想到:当年一位天赋较高的山东青年,仅仅因为缺少学费,就与他们的学府和学者教授之前程,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