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佩玉的母亲殷氏,祖上苏州,父亲以画扇面和写对联为生,二十岁左右,她嫁给了盛昌颐,并跟随他到了湖北。盛佩玉就出生在那里,直到4岁时父亲去世,她和母亲才“为父亲守孝3年”被召回盛家。从此,盛佩玉作为盛家孙女的身份得到了承认,她的命运不同了。
“(我)直到四岁才开窍,好像戏院的幕帐打开,由眼睛摄影到脑子,陆续记录着当初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守孝期满,盛佩玉的母亲和父亲另外的四位太太被命令搬出大宅,自谋出路。尚不懂事的佩玉与生母不得不分开,交由大娘抚养。“大娘很诚实,驼背,南京人,年 40已满头白发,大家唤她‘白头发太太’。听说头发是我父亲死后100天中逐渐变白的。丈夫死后她也不哭泣,每天看着照片,大约是哭在心中吧”。她对佩玉十分疼爱,视如己出。曾经佩玉的母亲要为孩子裹小脚,还是她极力制止了。
大娘喜爱听戏和品尝美食,每到一处,她总是把亲手打扮的漂漂亮亮的佩玉带在身边。几十年后,已经是老人的盛佩玉还记得大娘对她的好:“大娘叫我把一首诗抄在小檀香折扇上。扇子的褶很狭,诗又字多,外加我从来未写过,也从来未看过人家怎么写扇面,我的字又勿好,又没有特种小楷笔,还不懂得先要在扇面上抹一下,字才可写上,所以写出来的字很毛,带着笔头。第一把扇面写坏了,我只好赔一把再写,总算将就完成了,实在难看。但家里人还不及我,所以上下都称赞我会写‘蝇头小楷’。大娘还得意地在看戏时经常摇着它呢!” 在盛家,盛佩玉是公认的“盛家唯一的美人”,叔叔、姑母、哥哥、姐姐,都把她捧在手里。
70岁,盛佩玉提笔记录往事,每天写下一些:“我的亲人们,我记这些,绝不是留恋和夸耀富贵之家,为的是在我脑子还清醒时,分辨好坏。”一个女子单纯的眼光里,世事平淡而绵长。
作为一度被称为中国首富的盛宣怀的孙女,盛佩玉的身世显赫至极。但4岁没了父亲、她连他的长相都没有机会记住;7岁远离母亲,虽然拥有养母视如己出的疼爱,但毕竟少了生母日日的陪伴。
曾经,盛氏家族是上海滩的第一豪门。作为一家之主的盛宣怀,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是中国的第一位官商,是电报局、铁路局和航运局的创始人;他发起了中国红十字会并担任第一任会长;他还是中国最早的大学北洋大学堂和南洋公学的创建者。作为开创时代的一位实业家,他所积聚的金钱富可敌国,一度被称为中国首富,他的豪宅“辛家花园”,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她对生母的想念却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深。小时候,她盼着过年,“过新年是最热闹了。我也特别高兴,我母亲要来看我了!这是她走前唯一的条件,这是我最高兴的一天!” 20岁生日时,大娘为她大摆宴席,所有的亲朋和母亲都来祝贺:“不巧这天是大风雪天,我母亲乘黄包车来,买了一只插满鲜花的大篮子。车门虽有油布遮,可被大风刮开了,我看着母亲便知其寒冷甚矣。我的姑母、叔叔、哥哥、姐姐等人都有汽车,相比之下,我闷闷不乐。虽然他们送我各种生日礼物,我却不加重视。我每年生日都会回忆起这一天,我每看到花篮,也会回忆起这一天,直到现在74岁了,忘不了这一天,也忘不了我的生母”。令她安慰的是,自己结婚后,当初为了不远离女儿而留在上海的母亲,常常帮助她照顾孩子,而母亲病重之后,她也得以将她接到家中照料,这份母女之情终于得到了补偿。[1]
盛佩玉 - 情感婚姻
慷慨任侠,素有“沪上孟尝君”之称的邵洵美与“阔太太”盛佩玉的爱情是民国风花雪月爱情中的一则经典。
盛佩玉1905年生于上海滩第一豪门盛家。母亲殷氏为父亲守孝3年后和另外4位姨太太被盛家以薄资遣散,她走得满心欢喜:正室大娘、叔叔、姑母、哥哥、姐姐百般宝爱着小佩玉,7岁的小女孩从此过上众星捧月的贵族小姐生活:跟着姚姓女老师读英文,大哥亲自驾车送她到外白渡桥旁的爱普尔电影院看电影。吃西餐更是奢华:西崽奉上长脚银杯盛的番茄蚝肉,用刀叉切吃鹅脯,用汤匙舀汤,用小匙往咖啡里加糖、吃冰淇淋,用短叉吃蛋糕……
盛家有女初长成,她是家族公认的“惟一的美人”。
单看照片,很难苟同那“惟一”,不过就是一细眉眼、薄嘴唇、鹅蛋脸的温婉小姐。她美在静极之偶动,如一池的红莲,笑时才哗然绽放。长辈们喜欢看她的笑容,“总是喜欢轻轻地拉一下我的手臂,叫我回头看看。我心中有数,报以一笑,如他们的愿”。于是他们叹道:“真像一朵茶花。”她的笑,清嘉婉媚,恰有李渔激赏的媚态。
1917年,苏州留园,盛佩玉便是以这种微笑抓住了姑家大表弟邵云龙。生性浪漫、追求极致的邵云龙随亲友团陪送盛宣怀的灵柩到苏州安葬,认识了舅家表姐盛佩玉,一见折腰。稍后,她随嫡母到杭州散心,他携着照相机,偷拍下在走廊的摇椅上小憩的她的一颦一笑。
湖心亭,盛佩玉看人家向庙里的月老问婚姻,磕头、跪着祷告,云龙见了,“直对着我笑”。这一笑里,有多少的女心清好、男心荡漾。
陷入单相思的他写下《偶然想到的遗忘了的事情》,细数他与蛇的难解之缘:襁褓期的他曾受一条六七尺的黄蟒蛇照护,“从此我更爱蛇了”。明眼人看到这篇文章都莞尔——盛佩玉属蛇。
《诗经》中有“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他遂改名“洵美”。
16岁的她本可做教会女校的住读生,但大娘担心她体弱,受不惯学校的苦,改让妹妹去。周末,她去看妹妹,见到外国女校长,清净的校园,低声交谈的学生,无人践踏而格外葱茏的草地,惆怅如傍晚的薄云罩住了心空。她和妹妹的同学相处得很好,以此对失落的校园生活作深情回眸——其中有4人后来做她婚礼上的女傧相。
每日随中文女老师读读诗写写字,空闲就在房中打流行的长阔式围巾。她是寂寞的春闺少女,而他的爱,如明月般装饰了她的青春。
1923年邵洵美赴英留学前,请母亲回娘家求婚。大娘在众多候选人中挑中了他。家人的好意也是传统式的:佳人配才子。盛家一直保留着他7岁巧对外公盛杏荪对子的记忆。18岁的她与小1岁的他订婚。她着绿色绸面花边旗袍,恰似菡萏亭亭初放。他的眼,倏地像晨星般晶亮!她送他的定情物是一件白毛线背心。他回以一首诗《白绒线马甲》。诗在《申报》上发表——那张发黄的《申报》剪报陪着她走向古稀之年,而诗人已在天堂。
捧读他的信,“两个人的心里都很苦,才得碰头,便要分离。”她向他约法三章:不可另有女人;不可吸烟;不可赌钱。这些是盛邵二家族的劣根性,她一向最反感。她要他做本色的才子,而非浪子。他信誓旦旦。他出国了,代她走在日月山川。他每到一地,就在精美明信片上写满思念的诗行。回国,他专为她印集有150多页“明信片”的诗集《天堂与五月》,扉页印着“送佩玉”。
1927年12月,他俩在上海大光明舞厅举行的盛大婚礼轰动上海滩,画报上刊登了他俩的结婚照。婚后,孩子来了,战乱也来了,不变的是她的情意。为了他的事业,她将首饰全送进当铺,为此不敢回娘家;她相信他和绯闻女友项美丽一片冰心在玉壶;她不稀罕他做官,只希望他将纯粹的文人坚持到底……相濡以沫41 载,直到1968年邵洵美在贫病交加中撒手西去,她平静地提起笔,如烟往事纷沓而至,葱郁晚景的,仍是与他苏杭初见时的无猜时光……[2]
盛佩玉 - 出版书籍
《盛氏家族•邵洵美与我》 作者:盛佩玉 ISBN:702004355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6-01 定价:20元
《中国革命概论》 作者:盛佩玉 ISBN:730002601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原价: 14 元 出版日期:1998-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