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孙姓网 > 孙氏名人 孙氏名人

孙氏名人-孙炳文

时间:2021-3-11 来源:家谱馆孙姓展区
孙炳文,男,汉族,1885年出生于四川省南溪县。1913年,孙炳文与任锐在北京结婚,192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秘书、黄埔军校和广东大学教授、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总政治部后方留守处主任等职。1926年6月,孙炳文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1927年4月16日,孙炳文在取道上海前往武汉时,由于叛徒的告密,被敌人逮捕。敌人对孙炳文诱以高官厚禄,遭他严正拒绝。4月20日,孙炳文在龙华被敌人杀害。时年42岁。

孙炳文:无产阶级战士

1925年,以五卅运动为起点,掀起了大革命高潮。中共中央号召旅欧党员回国参加革命。孙炳文于同年秋回国,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秘书、黄埔军校和广东大学教授。1926年6月,孙炳文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同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后,他任总政治部后方留守处主任。1927年春孙炳文,蒋介石加紧反共步伐,阴谋发动反革命政变,孙炳文在黄埔军校的演讲中予以坚决揭露。4月16日,孙炳文在取道上海前往武汉时,由于叛徒的告密,被敌人逮捕。敌人对孙炳文诱以高官厚禄,遭他严正拒绝。4月20日,孙炳文在龙华被敌人杀害。时年42岁。

孙炳文遇难后,朱德撰文纪念,称赞他是“革命意志坚强”的“无产阶级的战士”。

孙炳文,字浚明,1885年(清光绪11年)出生于四川省南溪县的城郊魏家山。有兄弟姐妹十一人,孙炳文排行第九。父步蟾,务农为业,家贫寒,生计艰难,常求助于亲友。他有个富绅之家的姐夫为富不仁,偶有求助,辄遭拒斥。孙炳文屡受其辱,因而对之深恶痛绝,并由此对贫富不均的封建社会萌发出不满情绪。

1893年,孙炳文八岁,经亲友资助,到县城塾师欧阳拔、曹叔裴处启蒙读私塾。为了节省开支,他常在一根油灯芯下读书、写字到深夜。他天资聪敏,勤奋好学,成绩优异,被誉为老师的得意门徒。

不久,父亲去世,家人分居,孙炳文由迁入县城经商的八哥资助,去叙府(即今宜宾)崇报寺读预备班,后考入叙府中学读书。这里位于长江上游金、岷两江的汇合口,交通方便,文化也较发达,是川南重镇之一。孙炳文到这里读书,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扩大视野。加上他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现实生活中许多“不义而富且贵”的事例,使他对课本上宣扬的“仁义道德”那一套虚伪的说教产生怀疑,经常在作文中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情绪。国文教员对此视为大逆不道,一次次批着长篇训辞,几乎勒令孙炳文退学。此时,孙炳文风华正茂,不仅无所畏惧,反而更加认真地对社会进行观察与探索。

1908年(清光绪34年),孙炳文考入北京京师大学堂学习。他谦虚谨慎,和蔼对人,刻苦攻读,学而不厌,寒暑假也不回乡。他的学习成绩名列全班之冠,各科试卷,常被作为范本,摆在学校阅览室,供同学们学习参考,受到老师赞扬和同学们尊敬。

这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日近高潮,加速了孙炳文的觉醒。他对学校选修伦理课,宣扬地主资产阶级的封建伦理道德十分反感。一次,老师上伦理课,讲到“黄金万镒”时,孙炳文忍不住向老师发问:“先生,黄金万镒值现价几何?”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窘得老师无地自容,恼羞成怒,硬说孙炳文这一行动触犯了学校校规,记了他一大过。年终考试时,孙炳文又在作文试卷中抨击学校当局是“叶公好龙”、“尸位素餐”,竟被学校当局无理开除。孙炳文含愤离开了京师大学堂,去到保定高等学堂插班暂读。

次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王朝,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新任校长严复,听取了学生们关于孙炳文和福建一个姓林的学生,因在试卷上抨击学校当局而被开除的情况反映,亲自调阅了两人试卷,认为他们反封建的斗争精神值得赞扬,应该收回学校,恢复学籍。因此孙炳文得以重回北大读书,直至毕业。

回到北大后,身受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的压迫,充满革命热情与奋斗精神的孙炳文,非常欣赏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十分赞成同盟会的政治主张,很快参加了同盟会,在京津支部任文事部长。他致力于国民革命,经常出席同盟会的各种会议,亲自撰写宣言、文件和来往函电,积极为同盟会开展活动。

不久,南北议和,革命失败。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孙炳文被推任《民国日报》总编辑。他的文章犀利深刻,富鼓动性,深受读者欢迎。《民国日报》每天出版两大张,除设有新闻、社论、通讯、论文等栏目外,还专辟“妇女版”半页,宣传妇女解放,鼓励妇女向封建主义作斗争,产生了很大影响。

孙炳文平时温文尔雅,和蔼可亲,但在对敌斗争中,却勇往直前,毫不妥协。袁世凯篡国夺权后,北京反动势力气焰十分嚣张。一些拥袁的“进步党”朋比为奸,助纣为虐,到处造谣、诬蔑、诡辩,甚至公开维护反动统治。孙炳文对此非常气愤,经常撰文在报上痛斥他们篡国复辟的罪行,同“进步党”报纸展开激烈的论战。一次,孙炳文跑到该社说理,相互唇枪舌战,斗争十分激烈,激愤中把一架穿衣镜打得粉碎,回来时,双手鲜血直流。

1913年,孙炳文与任锐在北京结婚。他们志同道合,并肩战斗,工作出色。但由于铁血团事败,北京反动势力更加猖獗,形势愈变险恶,他们的人身安全时刻受到威胁,因而不得已离京返川。

人物生平  

孙炳文回到家乡南溪后,抱着读书救国、教育兴邦的思想,积极从事教育工作。他看到家乡一些穷苦群众,因无钱读书,智力不高,见识不广,常遭土劣和污吏的欺诈。便在县城北门外周家院子创办了一所贫民夜课学校,聚集一批失学的穷苦大众,利用晚上业余时间读书。他亲自主编教材,内容通俗易懂。还约集县里教育界一些有识之士,义务上课,借以传播革命思想,提高民智,改革社会。夜校开办不久,遭到地方封建势力的非难、捣扰,于次年被迫停办。孙炳文也应邀先后去成都省垣叙属联中、遂宁师范学校等处任教。由于当时的学校多为封建势力所把持,与军阀互相勾结,限制学生言论自由。加上官吏舞弊,校政合污,教师经常领不到薪金,时有断炊之苦。孙炳文在现实中逐渐认识到“教育兴邦”的改良主义思想走不通。

革命不成功,志士苦彷徨。辛亥革命失败后,孙炳文面对疮痍满目的社会现实,屡思变革,苦于找不到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壮志未酬,愤慨万分,乃挥笔疾书长诗《行路难》以抒其志,其中有:

“天阶月冷,明月出东方,涕彷徨。君看孤雁,已过横塘,我何独此室处,与蜉蝣抢攘。叱云将,控飘风,俟我与堂,又不可匆遽。还犹豫,君看去来今豪杰,袅作烟丝何处”。“行行重行行,莫更伤路难。青天一挥手,已在层云端。男儿报国耳,莫取孤筝弹。圣人邈天际,君看披心肝”。

全诗以直冲云霄的气势,倾泻出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改变现状的决心,在彷徨与追索中,迸发出震空的呐喊。

不久,孙炳文经友人李贞白介绍与朱德结识。他们开诚相见,话语投机,运筹帷幄,相得益彰,深感相见太晚,竟成莫逆之交。

1916年冬,南溪县立高等小学举行追悼会,悼念蔡锷将军。朱德、孙炳文相邀出席,并先后在会上作了热情洋溢、充满革命激情的讲演,鼓励大家学习蔡鳄将军的革命牺牲精神,共同为铲除国贼、整肃腐政作贡献。演讲中,他们的很多政见不谋而合,用词也很动听,富有号召力,听众无不交口赞誉。

1918年,孙炳文毅然投笔从戎,应邀到靖国军朱德旅部任参谋,帮助朱德协理军政事务。他积极向朱德推荐学识渊博的朱长清、欧阳历清等充实幕府,还动员亲族子弟习武从军,加强部队实力。在护国讨袁战争取得决定胜利后,朱德兼任泸州城防司令,孙炳文改任军法处长,对建军建政,兴利除弊,十分重视。他们恩威并用,严惩首恶,令出法随,铁面无私,深得群众拥戴。不久,川军排滇。军阀割据,战祸连年,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使孙炳文深深地感到依靠军阀振兴国政也不是道。心情惆怅,思绪万千,乃又辞去滇军职务,到成都任四川省造币厂厂长。数月后,川滇军阀战争加剧。为筹充军费,川军吕超下令全部提取造币厂存款,“如不执行,即行枪决“。孙炳文认为“军阀混战,徒苦小民”。主张废除苛税,保护百姓。乃不顾个人安危,一面及时发出快邮代电,揭露军阀罪行;一面竭力抵制提款。最后只交半数存款,其余全部封藏。自己则两袖清风,分文不苟,弃职回乡。这时,正好塾师曹叔裴为父曹永安先生作八十寿庆。孙炳文受众委托,为作寿序。他借序抒怀,欣然握笔,不愈小时,一挥而就。

文中写道:“呜呼!清之亡十稔矣,中国之乱而不治,较清时犹甚,浅识者虽谓共和之失,君子在野,小人在位,失其根本而病其枝叶,乌足称知言也哉。……又二十年,想中国已跻于大治”等语。其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渴望革命成功的信念坚定如钢。

十月革命,传来了马列主义,五四运动,展示了革命曙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预示着一场新的革命风暴即将到来。孙炳文万分兴奋,情绪激昂,急忙奔赴泸州,与朱德一起组成学习小组,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书籍,相互探讨真理,思想境界逐渐开阔。认识到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皇帝,护国战争打倒了袁世凯,代之而起的是军阀混战。自己出生入死。英勇奋战了多年,旧中国仍处在一片黑暗之中。如此环境,有志难酬,不可留恋。只有跟着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彻底改造旧社会,中国才有出路。于是孙炳文劝朱德丢掉军阀摊子,到国外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