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邵姓网 > 邵氏名人 邵氏名人

现代文学评论家邵荃麟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邵姓展区
邵荃麟(1906~1971),男,原籍浙江慈溪,出生于重庆。原名邵骏远,曾用名邵逸民、邵亦民,笔名荃麟、力夫、契若。现代文学评论家、作家。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英雄》等及剧本集《喜酒》;翻译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重要论文有《论主观问题》等,显示了他对文艺现状和理论现状的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人物介绍  

编辑 [1]  

邵荃麟(1906年-1971年),浙江慈溪人。出生于四川重庆。原名邵骏远,曾用名邵逸民、邵亦民,笔名荃、力夫、契若。中国文艺理论家、现代文学评论家、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党组书记。早年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1927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1934年任反帝反战大同盟宣传部长。同年,被捕入狱。1937年经中共党组织营救出狱后,从事革命文艺创作和翻译工作。

  邵荃麟 荃麟于1936年前后开始文学写作和翻译,早期作品有《糖》、《车站前》等,作品内容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腐败和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反映了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斗争邵。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任中共浙江省委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先后在杭州、金华、丽水等地参与领导抗日宣传和文化工作,并编印刊物。主编《东南战线》,并为《现代文艺》、《现代青年》、《改进》、《抗战戏剧》等刊物撰写文章,创作了四幕话剧《麒麟寨》等作品,宣传抗日,反对投降。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转移到桂林工作,任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工作组组长,主编《文化杂志》,创办《青年文艺》,积极扶持文艺新作,对青年作者做了大量的辅导工作。创作集有:短篇小说集《英雄》(1942)、《宿店》(1946)、独幕剧集《喜酒》(1942)等,受到文学界的重视。

抗日战争胜利后转赴香港,任中共香港工作委员会文委委员、工委副书记,后任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文委书记。主编《大众文艺丛刊》,参与领导香港和国民党统治区的文艺运动,积极从事文艺界的统一战线工作,团结争取了大批爱国的文艺工作者回大陆参加祖国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计划局局长、副秘书长,中共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副秘书长兼教育处处长。1953年起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兼中共党组书记、作协创作委员会第一副主任。被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委员等。

1962年7月,他在大连主持召开了“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强调“现实主义深化”,提倡人物形象多样化,除正反两类人物形象外,还应该写中间状态的人物。这对于克服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浮浅单调现象起了积极作用。但后来却因此受到公开批判。“文化大革命”中遭残酷迫害,于1971年6月10日含冤病死狱中。

1971年6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他是中国现代文艺理论批评家、作家。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英雄》、《宿店》、《喜酒》,剧本《麒麟寨》,翻译有《被侮辱与被损害的》、《阴影与曙光》等。出版有《邵荃麟评论选集》。

人物概述  

编辑 邵荃麟(1906~1971),男,原籍浙江慈□。出生于四川重庆。原名邵骏运,曾用名邵逸民、邵亦民,笔名荃、力夫、契若。现代文学评论家、作家。

1920年到上海,在复旦中学、复旦大学经济系就读,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1927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1934年任反帝反战大同盟宣传部长。同年,被捕入狱。出狱后,主要参加革命文化活动。

  邵荃麟百年纪念集 邵荃麟于1936年前后开始文学写作和翻译,早期作品有《糖》、《车站前》等,作品内容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腐败和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反映了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斗争。文学论文《对于运用文学上统一战线的认识》,根据当时斗争形势要求,提出反对包办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形式主义、反对机会主义的主张,要求文学工作者“把握现实的全部”。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他参与中国共产党浙江省委文化领导小组工作,任中共东南文委书记。主编《东南战线》,并为《现代文艺》、《现代青年》、《改进》、《抗战戏剧》等刊物撰写文章,创作了四幕话剧《麒麟寨》等作品,宣传抗日,反对投降。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转移到桂林工作,任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工作组组长,主编《文化杂志》,创办《青年文艺》,积极扶持文艺新作,对青年作者做了大量的辅导工作。创作集有:短篇小说集《英雄》(1942)、《宿店》(1946);独幕剧集《喜酒》(1942)等,受到文学界的重视。

1944年到重庆,任中国共产党重庆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主编《文艺杂志》。

抗战胜利后,先到武汉开展收复区文艺界统一战线工作,随后经上海去香港,担任中国共产党香港工作委员会文委委员、南方局文委书记等职务。主编《大众文艺丛刊》,并为《群众》(香港版)、《正报》、《华商报》等报刊撰写政论及文艺论文,宣传党的文艺方针政策,介绍解放区的文艺成就。由他执笔的《对于当前文艺运动的意见》、《论主观问题》,对当时国民党统治区文艺运动的发展产生过较大影响。这一时期,还译有《游击队员范思加》(1941)、《被侮辱与被损害的》(1943)、《意外的惊愕》(1943)、《阴影与曙光》(1946)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副秘书长、文教委员会党委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副秘书长等职务。1953年,任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为中国作家协会) 党组书记。同时被选为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主编《人民文学》。这时所写的《党与文艺》、《沿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方向前进》、《文学十年历程》等文章,阐述并探讨了一系列有关社会主义文艺的实践和理论问题,对于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有重要意义;其中自然也包含了一些时代局限性造成的理论偏颇。

邵荃麟曾当选为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2年7月,他在大连主持召开了“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强调“现实主义深化”,提倡人物形象多样化,除正反两类人物形象外,还应该写中间状态的人物。这对于克服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浮浅单调现象起了积极作用。但后来却因此受到公开批判。“文化大革命”中遭残酷迫害,于1971年6月10日含冤病死狱中。

1979年9月21日,为邵荃麟举行了追悼会,宣布恢复名誉,平反昭雪。1981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出版了《邵荃麟评论选集》。